中国社会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主线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主线

本书旨在对中国社会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的演变过程、现状、治理绩效以及调试方向与路径进行一个综合性分析,为此遵循了总体概括——对食品安全、煤矿安全和环境规制进行个案分析——总结的逻辑思路。首先,在界定社会性规制、多层级规制体制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联邦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规制经济学等影响深远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以找到支撑不同社会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阐释决定社会规制权纵向配置的共性因素,并结合中国实践提出影响社会规制权纵向配置的异质性因素,据此从不同层级行政规制者的目标、激励和行为等方面构建一个综合性理论框架,从而奠定全书的分析基础。再次,分别对中国食品安全、煤矿安全与环境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进行阐释。这里,先结合三个规制领域的特殊性进行文献述评,然后阐释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的变迁过程,接着再对不同时段、不同规制体制的规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揭示规制绩效有待改进的原因。最后,结合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多层级规制体制演变趋势,在概括社会规制体制优化目标与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煤矿安全和环境规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调试方向、路径与具体政策建议。

本书基本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如图1-1所示的路线图。

图1-1 基本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从社会性规制涵盖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涉及多学科性出发,本书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社会性规制涉及经济学、组织学、行政管理、法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本书在分析中国多层级社会性规制体制的过程中,围绕不同层级规制者的权力与责任、规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行政体制的变革等,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组织学、行政管理、法学和政治学等交叉学科方法。同时,在分析中国食品、煤矿和环境领域的规制互动过程中,将规制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分支融于其中,由研究对象——社会性规制的复杂性折射出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第二,运用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本书不仅涉及行政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且主要研究不同层级行政规制者构成的层层委托代理链,因此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规制的一般理论框架和食品安全、煤矿安全部分都借鉴了理论模型尤其是中央与地方规制者的博弈模型,以描述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利益相关者目标冲突造成的潜在代理问题。在研究食品安全、煤矿安全和环境规制的治理绩效部分,运用了序列数据、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实证检验。在本书中,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互相补充,协调一致。

第三,运用历史分析和制度变迁方法。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多层级规制体系经过多次行政体制改革而呈现出一个不断调整的演变过程。分析该过程不仅需要广阔的历史视野,将不同时期的规制体制置于中国特定的市场化进程甚至国家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而且要综合运用制度变迁的分析方法,对该进程中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等相关利益集团围绕规制展开的历史性互动进行剖析,以揭示改革过程中多层级规制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变迁动因和路径依赖特征,发现制约中国社会性规制体制效率的体制性、制度性成因。本书对规制机构演变、规制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用于规制的财政支出、人员等的翔实考察增强了说服力。

第四,运用渗透比较分析方法。本书遵循多层级规制体制沿革、不同时期规制绩效检验等基本相同的框架,对比研究食品安全、煤矿安全和环境领域的多层级规制体制变迁过程及其问题,抽象和概括出共性问题和差异化因素。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当前中国社会性规制权纵向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问题时,在概括优化社会性规制权配置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同样按照相似的框架分析了食品安全、煤矿安全和环境规制体制存在的问题,正是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中央、地方对等分权规制体制,煤矿安全领域实行的国家监察、地方负责的规制体制,还是环境领域实行的国家监督、地方负责体制,都存在一些职责界定不清、执行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似乎“规制绩效与规制权纵向配置无关”。在对这一研究悖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改革的路径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