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有道: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二

2011年是公益慈善行业会一直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万元餐”等一系列官办慈善丑闻被披露,引发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危机。这一年,壹基金作为民间发起的基金会逆袭红十字会成为当年公众捐款的宠儿,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几乎一夜之间名噪天下,显示出民间慈善的巨大能量。也是在这一年,国际资助陆续撤离,“洋奶”断了,“母乳”在哪里?长期扎根一线的民间NGO陷入青黄不接的“资本”寒冬。

而我,在这一年的4月1日,愚人节那天,成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一名资助官员,开始了全职公益人的生涯,误打误撞做起了民间公益组织的“投资人”。非常有幸,我几乎完整经历了南都基金会的五年战略规划(2010~2015年),并在2016年开始见证南都下一期战略的起程。

作为国内率先开展资助,并一直倡导资助的本土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过去的五年规划期间,共实施了两个战略性项目——资助人的“银杏计划”和资助机构的“景行计划”;同时,还有资助行业生态系统完善和行业能力建设的“宏观项目”,以及资助特定领域的“救灾”和“新公民计划”(流动儿童)。在南都成立10周年之际,以这本《散财有道——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作为南都过往资助历程的回望、总结,以及对新起点的企盼、祝福,是一件美好的事。

还记得在美国基金会中心网参观、交流时,曾被他们共享书架上陈列的N多关于grantmaking(资助)的书震撼到,虽不能说汗牛充栋,但美国资助者着实有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加速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高资助的社会效益。而在中国,关于资助的论述还是屈指可数。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经过授权已经翻译了若干国外基金会和资助的图书、资料,但由于国外与中国本土环境的巨大差异,还不能完全解渴。这本书是基于南都公益基金会本土资助实践进行的行动研究总结,希望能够将南都基金会在资助探索道路上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总结、分享出来,成为行业的财富。囿于视野和实践的局限、撰写时间的局促,本书肯定会有诸多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以期未来看到更多关于中国本土资助的著述,形成中国本土的资助真经。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景行计划”开展“机构资助”的经验总结、反思和提炼。同时,也尽量囊括了南都基金会其他方面的思考。如永光、程玉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和报告等,景行计划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波折的资助计划,这种波折既折射出“机构资助”这种高难度资助本身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一项资助计划从概念到探索经历的诸多挑战,而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和秘书处执行团队在此过程中的各种碰撞、反思、学习,促成了在此基础上的经验提取,可能对同样做资助或打算做资助的人有所裨益。为此,本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部分是对实践加以总结、提炼后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内容,附录部分是对实践的鲜活还原,以便读者各取所需。

正文的第一章分别从宏观社会发展视角和资助者视角,对民间公益慈善行业的变迁及阶段性特点进行解析,指出社会和行业大环境变迁对资助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对核心的资助理念和资助标准,如创新、可持续、杠杆作用、退出机制等进行辨析;第三章重点介绍机构资助核心概念、兴起的社会及行业背景以及公益“投资者”角色特点和价值定位,并通过国际比较说明机构资助与公益风险投资的异同;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景行实践中总结出的机构资助的关键tips、发展出的“以生命周期为横轴,以核心能力为纵轴”的“机构发展动态模型”PPOF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此模型找到“资助杠杆”;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进行机构资助的标准解析、“选、投、帮、退”的操作指引以及机构资助的评估。

附录中我们立体呈现了景行的各类实录供大家参考。“附录一”呈现景行的发展历程、各关键发展阶段及其反思和启示,以及以景行为案例对如何设计和发展一项资助计划提出建议。“附录二”完整呈现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陶传进教授主导实施的景行计划第三方评估报告,既是对景行计划过去五年的绩效、影响、经验、后续发展建议的全面呈现,也是对如何开展机构资助评估的一种示范。“附录三”摘取自第三方评估报告中的机构子报告,以“绿色潇湘”为例,阐述公益组织的组织变革过程、成果以及资助起到的作用,由北师大第三方评估团队的张丛丛撰写。“附录四”是景行与Aha社会创新学院、景行伙伴“歌路营”进行深度陪伴(辅导)式咨询的案例,可以看到如何通过辅导式咨询来加速公益机构的能力生成和提高。“附录五”收录了景行计划资助中国农业大学董强教授开展的“高成长性社会组织案例研究”的一个代表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加速资助者对组织成长规律的认识。这些附录可以体现景行在践行机构资助、邀请第三方评估、引入辅导式咨询、支持基础性研究方面的集合作用力。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下人士对于本书的内容以不同形式做出了诸多贡献,诚挚感谢这些共同的建设者。

感谢徐永光先生,不仅因为书中收录了永光近五年来的诸多发言和思考,也因为他对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远见、洞察及推动的魄力,为秘书处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高起点。

感谢程玉女士,不仅因为书中摘录和引用了她对《草根组织功能与价值研究》的学习笔记以及她与秘书处的讨论,还因为她缜密的思维和钻研精神,她对南都的价值观、文化、工作风格的塑造,使秘书处得以有序、有力地推进工作。程玉也对本书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

感谢康晓光老师,不仅因为书中摘录了他与秘书处的讨论,更因为他对民间公益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商业、独立于权和钱,创造另一套价值的坚守,以及他洞见本质、预见未来又犀利生猛的风格让我们在批评中不敢懈怠,努力前行。

感谢何进博士,他提出十五字资助箴言“创新、可持续、宜推广、参与式、实事求是”,并对我们提出诸多挑战,一直在敲打我们去思索如何做好资助,对他的影随也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学习最资深的资助者一生积累的资助经验,少走弯路。

感谢何伟理事,他多次参与景行计划的尽职调查、评审、交流会,是理事会中参与最多的理事,我们感谢他贡献了企业家视角的洞见和智慧,更感谢他给秘书处带来的信任和温暖。

感谢前项目总监孙巍,由她于2011年主导调研并执笔完成的《机构支持战略实施框架草案》为机构资助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感谢项目成员黄庆委,他在资助实践中与各方面的伙伴打成一片,有丰富的一手经验和洞见,是扎扎实实的实践派,是本书很多内容的重要提供者。

感谢原社会资源研究所(SRI)[现更名为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CDR)]的郑聪、张帆、李志艳,2015年在他们协助下完成的《景行计划机构资助手册·指引篇/工具篇》是景行经验总结的一个里程碑,并且引入了很多国际经验。

感谢杨国琼、冯元,在景行资助手册的总结中,他们有大量的参与和经验提供。

感谢方昕,在加入景行团队后,她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中肯的反馈,使景行的经验更加完整。

感谢林红,她指导和参与了景行从2012年到2014年的设计和实施,投入了很多心力。

感谢杨懿梅,她曾对景行计划进行梳理,提供基于商业投资人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所有的景行伙伴,这是所有经验的来源,没有景行伙伴便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更感谢伙伴们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包容。

感谢以陶传进、卢玮静为代表的北师大团队对景行计划开展的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感谢顾远、周贤、杜爽贡献了极具代表性的咨询案例,并开放地将之在行业内分享。

感谢董强开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启发和改进建议。

感谢黄传会将军调动8位报告文学作家为8家景行伙伴撰写的报告文学。

感谢赖佐夫敦促书稿的整理与写作,积极与出版社联系,保证了书稿的及时交付和出版。

感谢彭艳妮、宋波、刘洲鸿对景行计划的探索以及对景行开展本书的写作提供的大力支持。

最后,感谢周庆治及以周庆治为代表的南都出资人和理事会监事会,允许秘书处大胆探索和尝试。

站在新起点上,真心地祝福南都公益基金会、祝福中国的资助者的道路越走越开阔,使公益“投资人”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支持民间公益,人人怀有希望。

 

南都公益基金会前项目副总监、景行计划亲历者

刘晓雪

2016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