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春天:阿拉伯革命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作为古代世界体系枢纽的中东

在中东有限的几个地区(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西伊朗)、印度和中国,东半球最为古老的若干个文明实现了整合。它们在开始时彼此隔绝,但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00年,它们之间有了足够的接触,“全球体系”得以出现。我据此指出这个体系有三个中心,它们一直维持到被新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所取代之日。

1.中东地区,狭义上而言,它由后来成了阿拉伯的马西利格(埃及和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带)、伊朗和土耳其所组成。在广义上,这个地区延伸到了中亚;

2.印度次大陆地区;

3.中国地区。

古代世界的其他地方(欧洲、朝鲜、日本、东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长期以来都处于由上述三个地区为中心所构成的世界体系的边缘。

地缘很重要。地缘不仅是这三个中心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更为紧密的原因所在,而且使得中东地区成为这个全球体系的枢纽。中东是唯一与其他所有地方都有直接联系的地区,无论那个地方是处于中心还是处于边缘地带。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它,欧洲和非洲这些外围地带之间的联系也要途经它才能进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海上航线让欧洲人得以无须经过中东即可与东亚和南亚发生直接的联系之时(到了后来又有了横穿苏伊士运河的航运)。

这三个中心区域之间的贸易有两种走法:一是陆路穿过中亚,另一种则是经海上横渡印度洋。对于前一条道路,穆斯林与中国人之间存在争议,前者最终将其西面的部分纳入了大中东地区,而后者直至今日依然控制着东面的部分。这条大通道一直是世界史上最为稳定的边疆地区之一。后一条通道则为穆斯林(其中最主要的又是阿拉伯人)和中国人所控制,直到后来才被葡萄牙人、荷兰人和其后的英国人(还有法国人,但其卷入的程度相对较低)夺取了控制权。

后来成了阿拉伯的马西利格的那块地方是控制欧洲与重要的“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之间贸易的关键。阿拉伯的马西利格地区与后者之间的贸易一直较少(地缘很重要),它主要的贸易对象是地中海西面的欧洲各国,如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区,还有就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部非洲。

第一个地区并不等同于阿拉伯世界,后者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现在构成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那些“阿拉伯国家”,也就是说,其人口(至少是其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讲的是阿拉伯语的那些国家,是从公元前700年开始逐步变得“阿拉伯化”的,这个过程有时很缓慢,并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得有先有后,而且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这个地区的伊斯兰化,而伊斯兰化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种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形成”的表述不同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我将在第四章中再次提到他们)的那套说法:我认为他们用十足的神话取代了真实的历史。

这个地区从来都不仅仅局限于阿拉伯的马西利格。它一直都包括伊朗(及其疆域之外的中亚地区)和拜占庭帝国(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的那些国家。因此它总是将穆斯林王朝(它本身与其说是阿拉伯人的国家不如说是伊朗人的国家,阿拉伯人当时大部分都是土耳其人)与拜占庭帝国联系在一起。只是后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形成——这个时间与欧洲进入重商资本主义时代,再也不必通过中东这个枢纽开展贸易的时间相重合——这个地区的上述两个次级地区才被一股政治力量联合了起来,而这股政治力量是穆斯林而非阿拉伯的。

但这个地区在其发生伊斯兰化及部分的阿拉伯化之前就已存在。这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大帝的那几次征服行动之后该地区出现希腊化之时,那几次的征服行动虽然没有令此前的那个文明中若干个最为古老的中心地带(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希腊)合为一体,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地区这时已经在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并且将自己的这个角色一直维持到了16世纪。因此,我们在谈论阿拉伯世界的枢纽作用的时候,不能将这个阿拉伯世界与其东面的那些合作伙伴(伊朗人、土耳其人和拜占庭人)割裂开来。

接下来对这个地区枢纽作用的评述将首先针对上述三大中心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展开,对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前现代(前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中外围地带之间的贸易进行阐述。我将表明中国和印度在这个体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中东地区的相对优势则主要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因为它是一个无法避开的走廊。然后,我将分析这个体系的特点。全球史方面的论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这些特点并不重要,而我对这个体系的分析则强调它的朝贡性,我甚至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原型。本章的观点仅限于此。

我在此仅仅指出衰落——这是第三章的主题——早已开始,甚至早于伊斯兰化在这个地区的出现。在从拜占庭帝国的形成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间的几百年时间里,衰落是个连续、漫长、明显“无可挽回”的过程。这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将在本章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