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偏差的影响因素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难道人们都热衷于自我美化吗?利己偏差是不是总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利己偏差的归因方式就是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利己偏差的归因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因为成功的行为与好的行为总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所以人们更愿意将这种愉悦感受的原因归结在自身内部;而失败的感受则是人们不喜欢的,因此就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情境。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人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更多积极的行为。
利己偏差还能帮助人们武装自己,防止负面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心,常常会用好的、正面的品质来武装自己,而容易忽视自身内部的缺陷。每个人都害怕自己的弱点、不足给自己带来伤害。在这里,利己偏差则是对弱点的忽视,而强化自己的优势或优点,这是维持心理平衡的必要手段。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动机来看,利己偏差并不完全是不好的或者消极的。确切地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利己偏差为自己提供积极的信念。但是,过度的利己偏差则会使我们认识不到自己失败、不足的真正原因,阻碍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也阻碍自己正确地认识他人。这常常是人际关系、个人发展上的重要误区。
在利己偏差现象中,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借口”。例如下面这种经常出现的对话模式。
甲:“你认为,这件事你没有错吗?”
乙:“我确实没做错什么。”
甲:“那你为什么……”
乙:“那是对方理解错了!”
你很快会发现,上面的对话者“乙”存在着严重的利己偏差,而且努力地在给自己寻找借口。当利己偏差演变成为一种“借口”,一种推卸责任或逃避责任的情况时,这就已经超出了利己偏差的合理界线。这注定会使个人遭受各种难以想象的困局,如:人际关系的矛盾、个人发展的瓶颈等等。
此外,利己偏差还会导致人们过度自信,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很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得盲目乐观、过度自信,但是在经历了一些成功之后,他们会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等主观因素,而不是外部的环境、运气等。这种归因上的偏差,加大了过度自信偏差产生的可能性。
例如,由于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存在风险的,如果人们过度自信,高估预期收益或成功的可能性,低估成本或失败的可能性,便会使企业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之中。
香港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香港地产企业家,当时他的房子号称是世界上最贵的房子,公司的总资产达到了330亿,处于事业的最顶峰阶段。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认识了一位经济学家,于是他们就探讨起香港地产的未来走势与他的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由于这位经济学家之前对市场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香港的地产可能要大跌,于是他建议这位企业家放弃房地产,改做科技行业。这位企业家却表现出很轻蔑的样子,说:“香港的房地产怎么可能会走下坡路呢?我在香港打拼了三十几年,很清楚香港是个风水宝地,地产大跌根本不可能。”
可是半年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地产资产价格狂跌,他公司的价值由330亿变成了60亿。这时候,先前那位经济学家劝他变卖剩余的房地产业务与资产转做科技,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最后,地产价格继续下跌,他330亿的公司价值,不到两年时间就烟消云散了,还欠下了一笔巨大的债务。
这位地产商的过度自信,来源于他感觉自己在房地产行业比经济学家有经验。但面对行业特殊情况时,他的分析能力显然不如经济学家,可他还是过度自信,最终为自己酿造了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