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陵城高耸两重垣
秦始皇陵园围墙是一个由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呈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城。墙垣早已坍塌,地面上已经见不到任何踪迹。考古工作者依据断崖上暴露的夯土墙为线索,经过几次探测,前后结果略有差异。
外城:东墙外侧南北长2187.498米,西墙外侧南北长2187.87米,北墙外侧东西长969.866米,南墙外侧东西长972.975米,周长6318.209米。墙体的宽度,都在7.2米左右。
内城:东墙外侧南北全长1337.427米,西墙外侧南北全长1333.428米,北墙外侧东西全长591.678米,南墙外侧东西全长598.044米,周长3860.577米。墙体宽度在7.8~8.4米之间。
小城:在内城的东北角内又另筑了一个南北长670米、东西宽330米、周长2200米的小城。此小城的西墙是一条宽约8米的“夹墙”(中为甬道),其南端东拐直抵内城东墙。其北墙和东墙,就利用了内城的墙垣。小城没有围绕始皇陵,它实际上是陵城内独立出来的一个特殊小区。
城门:陵园三城共开10门,内外城的四面各自有门,其中东、西、南三面的6门是两两相对,直对陵冢。外城的北门和南门通过陵冢南北垂直,内城的北门因小城南北各有一门而向西偏移,使得内城南北二门未能对直。同样,小城的南北二门也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北门偏东、南门偏西。这些门原先都有门楼建筑,现仍可在门址上见到夯土和瓦砾遗存。如外城西门址上堆积的瓦砾、红烧土及灰烬厚达1~1.5米,筒瓦、板瓦及瓦当之上多有戳模压的“寺水”“左水”“宫水”等陶文。内城西门址上曾出土刻有“甲百”字样的石门槛,而南门台基至今还高出地面3米有余,面积可达48.5米×52米。板瓦、筒瓦和脊瓦的残片,俯拾即是。明代都穆在其《骊山记》中说道:“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这里的“二邱”就是指始皇陵内城南门的门楼遗址。经考古工作者探测,内城门址一般宽8.9米,外城门址宽12.2米,附近均堆积有大量残砖碎瓦、红烧土及灰烬,可以想见当年的城楼建筑极其巍峨宏大、气魄非凡。1972年冬,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的毛家村南的一块青石板上我们发现了一柄铜钥匙,重约半斤,造型奇特,篆刻“北门钥”三字,说明陵园各门是定时启闭的。
尽管内城东北角的小城并没有围护始皇陵,是个特殊的建制。这样一来,就使得始皇陵园分成内外套合的三重城,但内城则变成南北长的曲尺形。群众中长期流传“始皇陵大得很,占地9顷18亩”,实际上,大城占地面积212.95万平方米(约2.13平方千米,合3194.25亩);内城占地面积78.59万平方米(合1178.85亩),占大城面积的36.90%;小城占地面积22.935万平方米(合344.0255亩),占内城面积的29.18%。由此看来,除小城外,大城竟是传说的3.5倍。
陵园城垣总长11178.786米。其中基础部分按宽8米、高2.5~3米计算,光土方的开掘与回填量约为40万立方米!
陵园四角是否有角楼建筑,目前还未找到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