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瑞士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西欧中部,国土形状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国土面积为41284.98平方公里。根据瑞士国家统计局2004~2009年的统计,按居住和生产状况划分,瑞士全国的居住及基础设施面积为3078.97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5%;农业面积为14816.6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9%;林区面积为12930.62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1.3%;非生产性面积为10458.7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3%。

按行政地域关系划分,莱蒙湖区为8718.91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1%;中央地带(瑞士高原)为10062.2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4%;西北部瑞士为1958.38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苏黎世为1728.8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东部瑞士为11520.81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中部瑞士为4483.24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9%;提契诺为2812.46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8%。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瑞士国土也可以划分为汝拉山区、中部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汝拉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0%。中部高原即指中央地带(瑞士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中央地带是德语区的称呼,法语区称为瑞士高原。阿尔卑斯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0%。李念培:《瑞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第2~5页。

二 行政区划

瑞士行政体系分为联邦(中央)、州和市镇三级,有的地区设有县,它大于市镇,小于州。瑞士共有20个州和6个半州(详见表1-1)。所谓半州,就是原来的州因为宗教、语言等原因分裂成为两个州。1597年,因为宗教原因,阿彭策尔分成奥塞尔霍登(即阿彭策尔外罗登,简称外阿彭策尔)和伊内尔霍登(即阿彭策尔内罗登,简称内阿彭策尔);1833年,因为城乡关系的原因,巴塞尔分为巴塞尔城和巴塞尔乡;翁特瓦尔登从一开始就分为尼瓦尔登(即下瓦尔登)和奥布瓦尔登(即上瓦尔登)。半州与州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没有区别,都是拥有自主权的行政区域。这种比较独特的半州现象也是瑞士独特的民主传统造成的。

表1-1 瑞士联邦各州

续表

注:∗为半州。

资料来源:瑞士国家统计局。

最新分裂的例子是汝拉州。主要以讲法语为主的汝拉地区从1815年起归属以讲德语为主的伯尔尼州,自那时开始,汝拉地区就一直要求分离。1978年9月,瑞士全国公民投票通过成立汝拉州。1979年汝拉州加入联邦,成为联邦第26个成员。

26个拥有相当自主权的州和半州共同组成瑞士联邦,但各州的情况极不相同:在人口数量上,多者过百万(如苏黎世州),少则只有不到1.5万(如内阿彭策尔半州);在面积上,最大的州(格劳宾登州)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而最小的州(巴塞尔城半州)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另外,各州加入联邦的年头也各不相同,最早的“老三州”在1291年就是“联邦成员”了,而汝拉州直到1979年才从伯尔尼州独立出来。

根据主要民族与语言(语区)的情况,这26个州和半州可分为德语州、法语州、意大利语州和双语州;根据宗教倾向,又可以分为天主教占优势和新教占优势的州;在地理上区分,有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州,有在中部高原的州,有在汝拉山区的州。瑞士复杂的地理文化特点决定了各州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最发达的州在中部高原,新教占优势的州经济发展程度优于天主教占优势的州。

德语区各州是瑞士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好、工商业金融业企业最多、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州,瑞士前100家大企业中,总公司大多设在德语区,只有17家设在法语区。苏黎世州是瑞士最大的城市、瑞士的金融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州(被称为瑞士的“经济首都”);巴塞尔州于1833年分裂为城、乡两个半州,巴塞尔城半州的首府巴塞尔市是瑞士化学、医药工业中心;楚格、伯尔尼、沙夫豪森等州都是较发达的州。法语区以日内瓦州最为著名,其经济发展水平居联邦各州前列,但其他各法语州如沃州、纳沙泰尔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联邦内则属中游,汝拉、瓦莱、弗里堡等州在联邦的排名靠后,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州也是历史上的贫瘠落后地区,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

在联邦和州以下,瑞士还有近3000个市镇。作为基层的行政单位,市镇当局在公用事业、教育、警察事务等方面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三 地理位置

瑞士在地理上位于欧洲西部略微偏南,被5个邻国环抱着,北部是德国,西部和西北部是法国,东部是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南部是意大利。其领土东起东经10°29′26″的格劳宾登州的沙瓦拉茨峰,西至东经5°57′24″的日内瓦的尚希镇,最南端位于北纬45°49′8″,靠近提契诺州的基亚索,最北端在北纬47°48′35″,沙夫豪森州的巴尔根附近。瑞士属于北半球温带国家,时区上位于东1区,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小时,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瑞士南北最长处为220.1公里,东西最长处为348.4公里。边境线长1881.8公里,其中与德国交界362.5公里,与法国交界571.8公里,与意大利交界741.3公里,与奥地利交界164.8公里,与列支敦士登交界41.4公里。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Dufour Peak,海拔4634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Lake Maggiore,海拔193米)。瑞士平均海拔约1350米,是个高原国家。

除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永久中立影响其在政治地图上的归属外,瑞士在地理上确实也是一个位于东南西北欧之间的“中心”地带的国家。从古到今,瑞士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通过瑞士的交通线是从北欧到南欧、北海到地中海、西欧到中东欧之间最短距离的交通线,作为一个重要十字路口的这一地理特点贯穿了瑞士的历史。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圣哥达、辛普朗、圣贝尔纳山口历来都是欧洲南北交通的重要途径,其中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圣哥达隧道长1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现代化高速公路隧道之一,是欧洲重要的交通动脉。

四 地形与气候

1. 地形

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占瑞士国土面积60%以上的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造就了瑞士的地理特点,也造就了瑞士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提起瑞士,人们无不联想到白雪皑皑的山峰、滑雪和登山运动。

瑞士山区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全国森林面积达125.86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如果再加上农田、绿地面积,则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被绿地所覆盖。

国土面积不大的瑞士,地形却非常复杂,众多的山脊、谷壑、起伏的高原构成了一系列或宽或窄的带状地带,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在欧洲范围来说,平均海拔为1350米的瑞士已经绝对是一个高原国家了,其大部分国土海拔都在900米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大约有100座。在阿尔卑斯山的谷地,也有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区。总的来说,瑞士的地形崎岖不平,复杂多样。

大体而言,瑞士的地形主要受到雄伟的阿尔卑斯山的影响。阿尔卑斯山以从西南到东北的大致方向贯穿瑞士南部,占据了瑞士的大部分国土。另外,瑞士国土的西北部有一条汝拉山脉(一译侏罗山脉),它基本与阿尔卑斯山脉保持平行。在两条山脉之间,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则是一片地形起伏但相对平整的高原,称为中部高原。这样,受到山脉走势影响的瑞士国土大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汝拉山区、中部高原、阿尔卑斯山区,这三部分大体都呈或宽或窄的带状与山脉走势平行。

阿尔卑斯山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从地质上说还是一条较年轻的山脉。它的诞生是由于地壳的褶皱运动,这股巨大的推动力又使瑞士西北边缘出现了今天的汝拉山系。而夹于两山之间的地势较低的部分,就形成了今天的中部高原。

阿尔卑斯山有大约1/5在瑞士境内,而在瑞士境内的这一部分又由平行的南北两条山脉构成。北边的一条山脉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伯尔尼高地,东部为“乌里及格拉鲁斯阿尔卑斯山”。伯尔尼高地最高的两座山峰,分别为海拔4274米的芬斯特拉峰和海拔4158米的少女峰。

南边的山脉更为高大和复杂,从法国进入瑞士后一直从瑞士和意大利的边境向东延伸至奥地利。山脉的东段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那里群峰耸立,是一片地形复杂、脉络不清的高山峡谷区,不少终年积雪的山峰,像著名的马特霍恩峰(海拔4478米)和瑞士最高峰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都在这部分山区。这一地区,在新生代和中生代之前,本来就存在一条古老的山脉,后来地壳再度隆起,原来山脉的褶皱和断层经过再一次的褶皱和断裂,加上千万年来自然界的不断风化侵蚀,尤其是河流和冰川的切割和刮削,终于形成现在的复杂地质形态。

在南北山脉之间,是一片河谷,两条欧洲的大河在这里发源,一条是莱茵河,向东流出阿尔卑斯山,最终流向北海;另一条是罗纳河,向西流出阿尔卑斯山,最终流向地中海。两河河谷为两条山脉的分界线,河谷两岸山崖陡峭,两河源头有山谷相通。阿尔卑斯山区的居民大多数居住在这一类河谷地区,其中有马提尼、锡永、库尔(楚尔)等小镇。整个山区的常住人口很少,经济以旅游业为主,瑞士旅游资源很大部分在这里,每年都有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登山、滑雪等。除了旅游业,山地居民传统上的经济产业是畜牧业。每年夏天山民驱赶牛群到高山草地上放牧,冬季则到山脚地带避寒。

中部高原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麓,是一片相对地势不高、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从莱蒙湖(另译作“莱芒湖”,又称日内瓦湖)一直延伸到博登湖(康斯坦茨湖)。这里又被称为“中央地带”,或者叫“瑞士高原”。这一带的土壤和气候不大适宜种植业,但草地连绵起伏,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形成以饲养乳牛为主的畜牧业,并发展起奶制品加工业。

中部高原实际是夹在两条山脉中间的一条地理走廊,虽然被称为高原,但实际上并不太高,海拔350~1200米,平均海拔580米左右,而且也十分不平坦,地形起伏,丘陵、山地、河湖、道路、城市、村庄、耕地、草场、林地纵横交错。这一带是瑞士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多的地区,全国7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区,大部分的工业和农业都集中在这里。这条走廊从西南到东北贯穿了瑞士一些最重要的城市:最西南端是日内瓦,然后是洛桑,中部是首都伯尔尼,再到北部是经济中心苏黎世,然后跨越温图尔特,到达最东北端的工业城市圣加仑。大城市的周边还分布着众多的小城镇。

汝拉山脉又称为侏罗山脉,因其石灰岩构造主要形成于侏罗纪而得名。汝拉山脉面对瑞士中部高原的一侧是一片陡然升起的悬崖,悬崖将这两个地区明显地区分开来。与瑞士其他两个地区相比,整个汝拉山区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以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构造)为主。由于石灰岩渗水性好,该地区地下水系发达,而地面上几乎没有什么湖泊,有的流水要流经深深的山峡才注入中部高原。另有某些绝谷中的溪流渗入石灰岩层,或突然消失于坑穴之中,然后再在山脚下或临近的山谷中重新露出地面。汝拉山区的地形没有阿尔卑斯山区那么复杂,起伏相对平缓,山峰也没有那么雄伟,平均海拔高度为700米,最高峰为1679米的唐得尔峰,由数条山脊构成,山区林木茂盛,是很好的旅游休养之地。

河流水系方面,瑞士是欧洲大陆三大河——莱茵河、罗纳河和多瑙河(主要指其支流因河)的发源地,有“欧洲水塔”之称。莱茵河在瑞士境内375公里,是瑞士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罗纳河在瑞士境内264公里,是瑞士第二大河。

尽管瑞士属于高原国家,但是绝大多数国土地处大西洋暖流影响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再加上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北坡,海洋性暖湿气流在此抬升降雨,所以整体上雨量较为充沛。此外还有阿尔卑斯山雪峰冰川每年的春夏融雪,因此瑞士水源充足。

瑞士河流具有上游河流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阿尔卑斯山区的河段,一般都是山高谷深、水急石大、水质较清、落差较大,不利通航但水力资源丰富,沿途景色优美,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

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沿着阿尔卑斯山南北山脉之间的河谷向东北流入位于德国与瑞士边境的博登湖,然后向西,其间接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瑞士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中部高原的阿勒河、罗伊斯河和利马特河(后两河先汇入阿勒河),水流更为壮观,最后经巴塞尔流出瑞士,经德国、荷兰注入北海。莱茵河流域占瑞士国土面积的68%,流域内包括了瑞士最重要的一些大城市,如伯尔尼、苏黎世、巴塞尔等。瑞士境内的莱茵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在北部城市沙夫豪森,莱茵河谷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落差,形成了莱茵河上唯一的瀑布——莱茵瀑布。因莱茵河水量较大,所以尽管落差只有23米,但是瀑布气势磅礴,号称欧洲第一瀑布,是瑞士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罗纳河与莱茵河同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条山脉之间,不过莱茵河流向东北,而罗纳河则流向西南。罗纳河在流出阿尔卑斯山后注入美丽的莱蒙湖,经日内瓦流出瑞士,流入法国,最后注入地中海。罗纳河在瑞士境内的流域面积约占瑞士国土面积的18%,流域地区主要在瑞士西南部。

发源于瑞士的另外一些河流或支流主要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山坡地区,主要汇入意大利境内的波河和提契诺河,最终流向地中海。这部分河流的流域面积约占瑞士国土面积的9.6%。另外在东部的格劳宾登州有一条名为因河的河流,它是欧洲另一条著名国际河流多瑙河的支流,其流域面积约占瑞士总面积的4.4%,因河汇入多瑙河后流向黑海。瑞士的河流就这样奔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分别注入北海、地中海和黑海,充分体现了瑞士作为“欧洲屋脊”的特征。

瑞士拥有多如珍珠般洒落各处的大大小小的湖泊。瑞士湖泊之多,几乎到了十里一湖的地步。据统计,瑞士共有湖泊1494个,河湖面积达1726平方公里,占瑞士国土面积的4.2%。湖泊最集中的地区是地势高低起伏的中部高原。这些湖泊大多是由冰川期填嵌于冰河的冰或冰碛形成的洼地及盆地。瑞士湖泊之所以美丽,主要是因为它与山相连,有湖有山,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成为瑞士除了阿尔卑斯山以外另一个标志性的旅游资源。

莱蒙湖位于西南端的法国与瑞士边境,面积582平方公里,最深处310米,是瑞士最大的湖泊,也是西欧最大的湖泊。另一个大湖是博登湖,也称康斯坦茨湖,位于东北端德国与瑞士边境。其他比较大的湖泊有纳沙泰尔湖、比尔湖、苏黎世湖等,较小一些的湖泊有图恩湖、布里恩茨湖、楚格湖、四州湖等。瑞士有许多湖滨城市,如日内瓦、洛桑、苏黎世等,而且城市与湖泊同名。旅行家们公认,瑞士最美的湖泊当属锡尔斯湖和席尔瓦普拉湖,它们位于格劳宾登州的上恩加丁。

在瓦莱州州府锡永附近的圣利奥纳尔德,有一个欧洲最大的地下湖,该湖是因地震而形成的,山洞距水面三至四米,由花岗岩和石灰岩构成。湖长250米,最宽处22米,游人可在此泛舟游弋。湖中还有一些宛如柱子般的岩石露出水面,湖水深20米,清澈而不见底,湖水终年温度在12~14℃。

汝拉山区是石灰岩质,因为山质空松,地表不易储水,所以缺少湖泊,但是并不缺水,这里有地下水、地下湖等。茹湖和泰尔斯湖是典型的水蚀石灰岩地区湖泊,它们没有地表出口,湖水通过石灰岩中的裂缝慢慢渗出。

冰川与河湖一样,既是瑞士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集中了西欧大多数的高山冰川,其总覆盖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数量超过140条,其中最大的冰川是位于瓦莱州的阿莱奇冰川,长度达23.6公里,面积超过117平方公里(见表1-2)。这些冰川是瑞士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表1-2 瑞士最重要的冰川

资料来源:Switzerland,2001,Kümmerly+Frey,CH-3052Zollikofen-Berne。

2. 气候

瑞士的气候特征不易概括,因为它地域虽小,气候却很复杂。瑞士位于欧洲中部,处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纬度不高,它的气候受四种主要的欧洲气流影响,即来自大西洋的气流、东欧大陆气流、北欧副极地气流和地中海南部气流。瑞士的地形复杂,高山沟谷既是阻挡气流运动的屏障,又是导致局部气候突变的因素。而就不同的海拔而言,其气候特征也不一样。瑞士的气象预报一般分为阿尔卑斯山北侧、瑞士南部及恩加丁区。阿尔卑斯山以北受温和潮湿的西欧海洋性气候和冬寒夏热的东欧大陆气候的交替影响,四季变化较大;阿尔卑斯山以南则属海洋性气候,它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全年气候宜人。

瑞士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其气候凉爽的特点。夏天的瑞士,即使是一般地区,也是欧洲的避暑胜地,而高山地区则是很寒冷的。瑞士冬季和夏季的月平均气温都与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相关,不同地区相差很大。以人口、城市最多的中部高原地区为例,这里比西欧的其他地区要凉爽一些,但同属大西洋海洋性气候,气温相差不算很大。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2~3℃,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大约为25℃。一些高海拔地区的常年气温都比较低,那里经常会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以举办冬奥会而闻名的圣莫里茨海拔1856米。在1月,海拔375米的日内瓦平均气温为0.3℃,圣莫里茨的平均气温是-2℃,最低气温能达到-30℃~-29℃;而到了7月,当日内瓦平均气温为18.6℃时,圣莫里茨的平均气温为17.9℃,最低气温仍在零下。

在降水方面,由于受到海洋性潮湿气流和高山阻挡抬升作用,瑞士的降水量要比西欧其他国家更为丰沛一些,但各地的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量最大的要属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个边缘地带,这里气流抬升明显,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山区内部因高山阻挡降水量明显减少,最少的仅有500毫米左右。中部高原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

从气候类型上说,中部高原大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冷夏凉,气候湿润,降水较为丰富,比较适合畜牧业的发展。阿尔卑斯山区则是地形复杂,气候差别最为显著。在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峡谷,背阴的斜坡为浓密的针叶林所覆盖,而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却是山庄、农舍和草场。总的来说,各种气候呈带状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年均气温越低,到雪线以上则接近高山严寒气候。阿尔卑斯山南麓地区明显接近地中海型气候,夏季比较炎热而且干燥,冬季则温暖而湿润。人们乘坐汽车或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大隧道时,可以感受到各种气候的区别非常明显。

对瑞士气候产生影响的还有多种形式的风。山区中有山谷风。温暖季节里,山中谷地的气流从上午开始由于日照而受热形成上升气流,随山谷上升并在山顶四周遇冷空气形成云彩,但是到了下午太阳光照消失,空气骤然变冷,寒冷气流反过来从山上顺着山谷向下流动,形成强劲而寒冷的山谷风。这种气候特点对在山区居住和旅游的人都会产生影响。还有一种干冷的北风或东北风,从欧洲大陆东部吹来,穿过沃州和纳沙泰尔高原,对瑞士气候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瑞士最独特的风是“焚风”(Fohn),这种风一般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主要是阿勒河、罗伊斯河上游谷地,对这些地区的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焚风”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主要是:从南边地中海吹来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在遇到阿尔卑斯山后抬升,升高冷却后,空气中的水分变成夹着雷暴的大雨而降落,水分减少了,但是气流还在运动,当这股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之后转而从山上向山下吹,温度随着高度的下降而不断升高,便会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气流,这就是“焚风”。每当焚风出现,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些地区气温就骤然升高,即使在早春3月或者是晚秋11月,天气也会像夏季一般炎热。

焚风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气候突变,阿尔卑斯山的南麓因焚风到来而降水暴涨,容易出现山洪和雪崩等灾害。阿尔卑斯山的北麓则正相反,焚风使天气变得干燥,森林大火易发,以木结构为主的乡村建筑被烧毁。然而焚风也使北麓的气候变得温暖,利于植物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山上生长。对于游人来说,焚风能使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普照;空气清澈透明,能见度非常好;山上的景色更加迷人,色彩更为艳丽,令人心旷神怡。

五 人口、民族、语言

人口 瑞士的总人口约为803.91万(2012)。长期以来,瑞士在统计总人口时都包含了拥有居留权的外国人和国际组织的外籍职员等外籍人口。2012年,外籍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3%,瑞士籍的人口约600万。

从1850年开始,瑞士就有了定期人口普查。瑞士在19世纪中叶的人口大约为250万。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欧国家进入工业化。和大多数西欧国家一样,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公共医疗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瑞士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显著增加。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人口增长放缓。从50年代开始,随着整个西欧的经济复苏,瑞士经济的迅速发展,瑞士人口再度快速增长,整个60年代人口增加了15%。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与西方大多数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发达国家一样,瑞士的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平均年增长率低于1.5%。从9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率更趋下降。1991~1999年人口的总增长率为6.0%,而1991年的人口增长率为1.3%,1997年仅为0.2%, 1999年为0.6%。总体上瑞士人口的发展趋势是低增长、老龄化,基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趋势相同。

移民是影响瑞士人口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瑞士2/3的人口增长来自移民,而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瑞士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对移民的吸引,这种现象在80年代后半期表现得尤为明显。2012年,瑞士移入人口14.9万,移出人口10.3万,移民使人口净增4.6万。

瑞士是欧洲的一个小国,800多万人居住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201人(2012年),加上它相当大一部分国土为高山和湖泊等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所以瑞士人口的真正密度要在每平方公里250人以上,这在欧洲是个比较高的人口密度。

瑞士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很高。2012年,瑞士总人口的73.7%居住在城市地区(城镇中心加上日益扩展的郊区),相对于1950年的57.6%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193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6%。随着人口城市化程度的升高,瑞士的人口又呈现出向城市外围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市中心大量服务性行业的存在(如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办公场所、商业场所),抬高了周围的地产价格,经济压力迫使许多居民不断地向城市的外围搬迁。其实,比起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瑞士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又并不算高,这主要和瑞士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关。瑞士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瑞士产业结构和产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但是瑞士的农村人口大迁移过程并没有像其他工业化国家那样对整个国家产生很大的冲击,因为瑞士的大部分工业都是牢牢地建立在乡村的基础上的。

从语言和民族的地域分布上看,德语瑞士人(德瑞)主要分布在瑞士中部和东北部各州,法语瑞士人(法瑞)主要分布在瑞士西部和西南部各州,意大利语瑞士人(意瑞)主要分布在瑞士东南部的提契诺州,罗曼什人主要分布在格劳宾登州(格里松)。

瑞士人口构成中有一个独特现象,即人口中大约有1/5为外籍居民。2012年,在总人口中瑞士籍人口占76.7%,外籍人口占23.3%。外籍人口包括在瑞士拥有工作许可证的外籍劳工、边境工(居住在外国却在瑞士上班)、季节工(在不同的季节来瑞士从事短期工作)、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工作的外交官和职员、来自世界各国的难民等。他们事实上不是瑞士人,不拥有瑞士国籍,但在瑞士人口统计时,这些人是被统计在内的,要是排除这些人,瑞士人口的实际数字约为600万。

由于地理和经济原因,外籍人口在各州所占比例不同。在城市与乡村所占比例相差更大,外籍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农村,而35%的外籍人住在日内瓦。

外籍人口中,除了外交人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以外,主要就是外籍劳工。“二战”前,外籍人口主要来自意大利、德国等邻国,一度占人口的14.7%,这是外籍人口第一次占比较高的比例,这些人为瑞士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为瑞士带来了资本和技术。“二战”后,随着瑞士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籍劳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一般来说,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南欧、东欧一些相对不发达国家,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外籍人口始终占总人口的18%以上,形成所谓的“第二次外籍人口冲击”。尽管外籍劳工为瑞士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瑞士国内一直有一股排外的情绪,尤其是在瑞士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表1-31950~2012年瑞士境内常住外籍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瑞士国家统计局。

瑞士人口结构的多样性这一特点,还体现在长期居住海外的瑞士人在总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人数已达71.57万(2012),几乎相当于沃州的人口。海外人口有3/5居住欧洲,绝大多数生活在瑞士周边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还有1/4居住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海外瑞士人中有2/3拥有双重国籍。瑞士人愿意长期或短期移居或定居海外,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经济原因。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较差,生活窘困,瑞士人到海外寻求生路,这曾经是最主要的原因。从14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延续了几个世纪的雇佣兵制度,也是由于经济因素而产生的,此间瑞士向整个欧洲战场输出100多万雇佣兵。第二,其他原因。宗教、冒险以及寻求个人发展,如充当外贸代表、从事文化或经济合作以及科学研究等,逐渐取代了经济因素,成为瑞士人外流的主要原因。

1966年,瑞士宪法增加了一项专门适用于海外瑞士人身份问题的条款。海外瑞士人在瑞士境内的利益由专门的瑞侨委员会和瑞侨服务局负责。这些机构同时也为海外的瑞士人提供各类咨询及其他服务。从1992年7月1日起,海外瑞士人可以通过邮件对联邦事务和国民议会选举进行投票表决。

民族 瑞士是欧洲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其他欧洲国家一般都是单一民族为主,而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瑞士的土地上曾经有多个民族居住。

瑞士最古老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其中有历史记载的是海尔维第人,在瑞士东南部还有从古意大利列托、威尼斯和伊特拉斯坎等王国迁入的移民。公元前1世纪,瑞士被罗马帝国征服。公元3世纪开始,来自欧洲北方日耳曼人一个部落联盟的阿勒曼尼人侵入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瑞士东部和北部地区;另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勃艮第人则占据了瑞士西部地区,并建立了勃艮第王朝。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以阿勒河为界,形成了今天的说德语的瑞士人(即德瑞)和说法语的瑞士人(即法瑞)的前身。在瑞士现有的民族中,历史最古老的,人口数量最少的是罗曼什人,他们是罗马人的后裔,在日耳曼阿勒曼尼人入侵的时候逃入偏僻的阿尔卑斯山区。今天,在位于瑞士东部的格劳宾登州(格里松)地区,当地居民还在说属于拉丁语的列托-罗曼什语(或罗曼什语)。

再说瑞士南部,在阿尔卑斯山南坡的提契诺州,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与意大利关系紧密,居民以意大利移民为主,讲意大利语。该地区自中世纪就与瑞士有很深的联系,最终于1803年加入瑞士联邦,这部分居民就成为说意大利语的瑞士人(即意瑞)。

对于瑞士来说,奇特的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多个民族,而是这几个民族都与各自同民族同语言的大国相邻。德国、法国、意大利这几个欧洲大国,对各自同民族的瑞士邻居必然产生深刻影响,互相之间有割不断的联系。对于瑞士人而言,德瑞明显更了解和关心德国,法瑞则明显更了解和关心法国,这是非常自然的。在瑞士国内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德瑞和法瑞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互相之间存在隔阂甚至轻视,地域观念很强,排斥心理较重。但是瑞士没有因为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而分裂,而是多民族和谐共存,这一点作为瑞士的立国根本,在瑞士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瑞士人是搞平衡的专家,从官方语言的使用,到国家首都的选择,再到政府官员的任职,无不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平衡。即使小到火车上报站名所选用语言的顺序这样一个细节,瑞士人也不放过。在法语区,先用法语报站名,再用德语报站名,到了德语区,就变成了先报德语站名,然后报法语站名。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的就职演说,要分别用德、法、意三种语言讲一遍。一般在公共场合发言,发言人经常不厌其烦地至少用德语、法语两种语言来发言。从大的方面说,联邦制的政治制度,是实现瑞士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政治基础,除了在联邦这个层次的“刻意”平衡之外,州和市镇这两级地方政府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它们在保证本乡本土的文化特性、培养瑞士人对自己家园的文化认同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瑞士人的民族自我认同这个问题,即使在瑞士人自己看来,也不是轻易能够说清楚的。对外,他们强调自己是“瑞士人”,瑞士从“老三州”时代就开始具有了“瑞士联邦”的概念,具有共同的民族感情。随着不同语言、宗教、文化的州的先后加入,瑞士逐步培养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包容性,同时在共同建设国家的历史中发展了瑞士自身的“民族意识”。然而在国内,瑞士人各自强调自己的家乡、母语,明显倾向于自己的母语国家,甚至在“二战”时,德语区的德国化倾向非常明显,这说明这个多民族的“民族意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的种种倒行逆施也激起瑞士人民的极大反感和憎恶,意大利语区的人民也看到了意大利法西斯的真面目,法语区的人民则对法国维希政府彻底失望,这些因素反而促使瑞士人民弥合分离倾向,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度过了困难时期,更重要的是重塑了瑞士各民族对自身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语言 瑞士本国语言共有四种: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列托-罗曼什语(或罗曼什语)。其中讲德语的人口占64.9%,主要在北部和中部地区;讲法语的人口占22.6%,主要在西部地区;讲意大利语的人口占8.3%,主要在南部地区;讲列托-罗曼什语的人口占0.5%,在东部少数地区。此外,还有一些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土耳其语等语言的人口。

不同的民族说不同的语言,这就造成瑞士一个独特的现象:没有统一的语言,只有各个民族自己的语言。四个民族说四种语言,其语区的划分基本与民族区域一致。

瑞士宪法规定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均为官方语言,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瑞士所有法律条文、政府文告、宪章制度均需采用三种语言同时公告,同时尽管列托-罗曼什语没有被承认为官方语言,但是它和德、法、意语一样,属于“民族语言”(1998年联邦宪法)。在格劳宾登州,上述的所有文件还需要用五种罗曼什语方言翻译出来。各种语言之间差异很大,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同一个地名,通过法语翻译和通过德语翻译可能差别很大,如果再加上用英语翻译的版本,很可能给人们的理解也带来困难。

瑞士以多种语言同时作为官方语言,基于如下的原则:个人使用母语的自由原则和尊重地域的原则,意即保障个人使用自己母语权利的同时保障地方政府在其属地内确认一种民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多语言共存现象总存在不可避免的麻烦或问题,但是操不同语言的瑞士人却能够很好地“和平共处”。

德语在瑞士是最大的语种,说德语的人不但人口最多,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占据优势地位。瑞士德语与标准德语差异很大,尽管书面表达、课堂讲授的都是标准德语,在正式场合也使用标准德语,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说自己本乡本土的“德语方言”,并通过坚持自己的方言来表明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身份认同上与德国人拉开距离。

历史上,由于阿勒曼尼人占领的瑞士地区罗马化程度比较弱,因此阿勒曼尼人在这里推行自己的语言,形成了瑞士德语。瑞士德语与德国的标准德语(高地德语)差异颇大,只有经过专门学习的德国人才能听得懂瑞士德语。尽管都是德语,都源自古日耳曼语,但是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的“进化程度”不同,前者更多保留了古日耳曼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古代瑞士居民凯尔特人的语言和现代瑞士居民中的法语、意大利语的影响和渗透,因此与标准德语形成显著区别。瑞士德语还有一个特点是方言无数,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一个州内部各市镇之间的德语都能有很大的差异,尽管互相之间基本都听得懂,但是瑞士人能非常敏感地察觉出其中的区别。

瑞士德语的书面形式就是标准德语,学校也教授标准德语,因此德语瑞士人都能熟练地说与写标准德语,可以说,他们能在标准德语和瑞士德语这两种差异甚大的德语之间转换自如。

勃艮第人所占领的瑞士地区在历史上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勃艮第人征服此地后与原来这里罗马化的居民相融合,接受和改用了罗马-凯尔特人的语言,但当时这里仍然只有一种口语化的拉丁语。法语从13世纪开始传播,并逐步取代古拉丁语,形成了今天的瑞士法语。同马丁·路德在德语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类似,在瑞士法语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著名的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瑞士法语的传播与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强。1848年现代联邦成立后,联邦宪法承认各语言平等与独立,这更推动了法语区语言文化的发展。

和瑞士德语一样,瑞士法语也与标准法语存在差异,但没有两种德语的差异那么明显,瑞士法语与标准法语的关系也有点类似于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方言分支。与标准法语相比较,瑞士法语借用了一些德语词汇,在数字表达上,瑞士法语与标准法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称呼也与标准法语不尽相同,同时各地的法瑞有着不同的口音。从发展上看,瑞士法语在逐步接近标准法语。不过,瑞士政府机构内操各种语言的人士都有,母语非法语的瑞士人,如德瑞和意瑞,他们所说与写的法语与标准法语差异更大。

从地理上看,生活在提契诺州的意瑞与意大利发生联系要比受阿尔卑斯山阻隔的瑞士腹地更容易一些。由于这种地理上的接近,瑞士意大利语与标准意大利语的区别不大,瑞士意大利语的口音与意大利北部口音更加接近。另外在格劳宾登州南部有四个山谷地带的居民也说意大利语,但是他们的习俗、宗教信仰与提契诺州很不相同,语言上也有不少差异,因此属于“少数民族”。总体而言,由于意大利语区人数比较少,语言与文化方面受到北进的意大利语区和南下的德语区的“夹击”,加上“国际语言”英语的影响,瑞士意大利语区语言与文化的独立性在逐渐缩小。

列托-罗曼什语是瑞士的“第四种语言”,但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太少了,少到几乎要使这种语言消失的程度。因为说这种语言的人数不到瑞士总人口的1%,而且绝对数量过少,总共不超过5万人,还分为多种方言,人口居住分散,没有一个列托-罗曼什语的文化中心,因此这种语言的生存空间就很成问题。罗曼什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为了对外交流不可能不学习其他语言,尽管存在列托-罗曼什语,但是人们慢慢接受了瑞士德语,而列托-罗曼什语逐渐成为书本上的语言或者叫作“语言标本”。

由于瑞士是国际旅游胜地、世界金融中心以及联合国和众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因此相当多的瑞士人都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英语已经成为瑞士不同语区之间以及瑞士人对外交流活动中的“官方语言”。在瑞士人中,尤其是年轻一代,德瑞不懂法语、法瑞不懂德语的情况很普遍,尽管法律鼓励学校将瑞士官方语言中的另外一种语言选择为第一外语,但是并不强制。而从实际需要来说,学习国际通行的英语似乎更为实用一些。因此,瑞士人能说英语的情况非常普遍。另外,复杂的语言环境早已将瑞士人训练成真正的语言天才,很多人从小就能说两种语言,大多数瑞士人都能说两三种语言,如果加上不同方言,就更复杂了,但是瑞士人都能运用熟练、转换迅速。

由于存在多种官方语言,而在全国统一的邮票、汽车牌照和硬币上又无法全部印制各种语言,为了平衡和照顾到各种不同语言,瑞士人发扬了瑞士式的“民主”,采取折中办法,选用瑞士古代名称海尔维西亚的缩写“CH”,这样,哪一种语言都不是,哪一部分人都可以接受。这也是瑞士人独特办事风格的一个典型例子。

瑞士语言的复杂性体现了瑞士历史、民族、语言、文化的多元性。在多民族长期共存中,瑞士人发展了对这种多元性的理解,就是相互宽容、彼此尊重。瑞士联邦最早诞生于德语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瑞士是一个德语国家,随着其他语区的加入,语言成了一个问题,但是德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直到1848年现代瑞士联邦成立,多语言的合法性才被写进宪法,更为重要的是多语言、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成为瑞士人的一个共识,进而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民主传统。

六 国旗、国徽、国歌、国花

国旗 瑞士国旗是红色的底,中央有一个白色的十字。在欧洲采用十字作为国旗的国家很多,十字表明瑞士是一个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至于红色的底色,按照瑞士人的解释,象征着瑞士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热情。另外一种解释是:十字象征古代国王出征时佩戴的徽记,红底则象征“血战到底”。

瑞士国旗与国际红十字会的图案一致而颜色相反,前者是红底白十字,后者是白底红十字,两者颇有渊源,据说最早的民间性质的人道主义救助组织就是在瑞士出现的,该组织因旗帜图案与国旗一样,于是就使用了瑞士国旗,但是将颜色调换,后来就发展出了国际红十字会的标志。

国徽 瑞士国徽为盾徽,其图案和颜色与国旗相同。

国歌 瑞士作为一个正式国家开始于1848年,其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正式的国歌,先后有几首歌被作为“代用”国歌而使用,在最后决定是否将其作为正式国歌时,总是因为反对意见而迟迟定不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最终决定将《瑞士颂》作为瑞士的正式国歌。由于瑞士为多语言国家,所以国歌有德、法、意、列托-罗曼什语四种不同语言的歌词,其内容略有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瑞士多民族联邦国家的特点。2014年,瑞士人呼吁更换一首新国歌,认为现有国歌中规中矩,略显平淡,像是“交织着赞美诗的天气预报歌”,新国歌评审委员会已接到215首歌曲,其中包括129首德语歌、69首法语歌、7首意大利语歌、10首列托-罗曼什语歌。

国花 瑞士的国花为火绒草。火绒草又叫高山火绒草,也叫雪绒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阿尔卑斯山的高山草场,叶子很窄,叶面覆盖一层浓密的白色绒毛,有一种淡雅的清香,高度可以达到20厘米,是瑞士具有象征性的花,多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被吟诵。瑞士人认为火绒草迎霜傲雪、不畏严寒、不求奢华,是瑞士人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