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瑞士居民主要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据统计,瑞士的罗马天主教徒占人口总数的38.2%,基督新教徒占26.9%,其他基督教徒占5.7%,其他为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无宗教信仰者以及未说明信仰者。
瑞士宪法保证宗教信仰自由。但从瑞士国旗上就能看出来,瑞士是一个标准的基督教国家,历史上新旧两大教派反复冲突的结果造成瑞士两教大致势均力敌、彼此交错,在各个州里都存在着。天主教在全瑞士分为6个教区,主教府设在索洛图恩、弗里堡、锡永、库尔、圣加仑和卢加诺6个城市。而新教的组织结构相对分散,每个州都有一个宗教会议,宗教会议选出执行委员会来管理本州宗教事务。
瑞士被罗马人占领时期,基督教由罗马商人和士兵传入瑞士,在日内瓦、马提尼和库尔等地建立了最早的一批教堂。到中世纪,在神职人员和贵族阶层的努力下,加上国外修道士的巡回传教,基督教成为统治瑞士的唯一信仰。
16世纪,基督教内部酝酿改革,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思想席卷基督教世界。在瑞士,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茨温利神甫,他受到伊拉斯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响应路德的改革。1518年,茨温利担任苏黎世大教堂大众神甫,开始宣扬宗教改革思想,对教会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1520年,茨温利在苏黎世当局的支持下进行宗教改革,并在1523年的大辩论中取得胜利,从而奠定了新教在瑞士德语区传播的基础,不少城市和州纷纷改宗新教。新旧教派的对抗引起宗教战争,天主教州出兵攻打苏黎世,茨温利亲自领兵应战,不幸阵亡。双方签订和约,新教的扩张势头受阻,天主教和新教的各自地盘也基本上固定下来。尽管如此,在两大教派和平共处之前,双方的斗争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瑞士西部法语区的宗教改革更为深入,这里的宗教改革发展成为一场既反对封建贵族权力又反对教会权力的政治运动,日内瓦是这次运动的中心,而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加尔文是法国人,他从1536年起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使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的国际中心,对英国、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日内瓦一度成为“新教的罗马”,1909年在这里树立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记录了这段瑞士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
宗教改革引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瑞士保持了中立,并将这种中立作为一种传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以后著名的中立政策。三十年战争还为瑞士争取来了独立。但是在瑞士境内的宗教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不少恐怖、屠杀和战争,直到1848年瑞士联邦宪法正式承认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新旧教派之间的倾轧才慢慢平息。
宗教改革对瑞士历史的影响甚大,两个教派在对各自属地的争夺中逐步形成瑞士联邦的观念,新旧教派在经过多年争斗之后形成的彼此宽容的理念与共识,为瑞士后来形成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奠定了精神基础。另外,新教中的“清教徒精神”鼓励勤奋、节俭也对瑞士的经济发展起了精神上的推动作用。
现代瑞士在宗教问题上是比较宽容的。除了基督教,瑞士境内还有多种其他宗教,在瑞士影响最大的非基督教宗教是犹太教。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西奥多·赫茨尔被推选为该组织的第一任主席。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瑞士的犹太人有1.8万人。2011年,瑞士犹太人大约有2万人,约占瑞士人口的0.3%,这些犹太人散居在瑞士的各个城市里。至少20个瑞士城镇中有犹太教区,这些教区附属于“瑞士联邦犹太人社区组织”。虽然人口总数不多,但是由于犹太人整体上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犹太教成为瑞士最大的非基督教宗教。
随着近年来外籍移民不断涌入,穆斯林人数猛增,分布在全国各地,分散在各种职业中。几十万信仰独特的穆斯林进入瑞士,的确对瑞士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产生影响,“9·11”事件之后,许多欧洲国家的穆斯林受到攻击和歧视,但是瑞士人民对穆斯林还是比较温和的,不友好的行为只是极个别的情况。穆斯林在瑞士建造了许多清真寺,他们的信仰受到尊敬和保护,在苏黎世还有一座阿联酋资助建造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二 节日
由于地理、语言、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瑞士的节假日比邻国更加丰富多彩。有联邦的节日、各州的节日、市镇一级的节日,还有宗教节日、传统文化节日、音乐节日等,名目繁多,总数有上百个之多,充分体现了瑞士文化的多元性。
8月1日为国庆节。一般认为1291年8月1日是“老三州”签订“永久同盟”条约的日子,因此8月1日被看作瑞士联邦成立日。这一天的公休方式因地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瑞士作为一个联邦国家,除少数几个公众假期全国大体一致外,各州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各自的地方假日。瑞士的公众假日和西方各国普遍庆祝的节日相同,有元旦(1月1日)、圣诞节(12月25日)、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2天)和“升天节”(复活节后40天)。而“复活节星期一”和“圣灵降临节”在有些州也被定为假日。
圣诞节是西方社会最为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假期往往与新年假期连在一起,成为一个长达两三周甚至一个月的长假,很多瑞士人利用这段假期出国旅游或者上山滑雪。在新年到来之际,有些地方要举行游行,或者用其他形式的活动来辞旧迎新。
复活节也是西方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春分满月后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正是春天来临的时节。人们往往举行以宗教为主题的盛大游行活动,还有一项以儿童为主的活动颇为有名,其内容是绘制复活节彩蛋。复活节前几周,各地往往还有狂欢节,规模最大的要数巴塞尔和卢塞恩的狂欢节。巴塞尔城的狂欢节整整持续三天,人们戴着各种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下进行化装游行,人数达一两万之众,人们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尽情享受和宣泄,每年都能吸引瑞士各地和其他国家的数万人前往参观。
在瑞士,节日活动一方面延续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宗教意义,另一方面也是群众性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同时还是吸引外国游客的有效手段。
瑞士各地比较有名的节日主要有下面这些。
驱鬼节(1月13日):每年在阿彭策尔州的乌尔奈施举行。
雪橇节(1月中旬):每年在恩加丁山谷和克洛斯特山谷举行。
驱鬼节(2月下旬):在勒琴山谷举行,由数名戴着恶鬼面具的男子在村庄里进行游行,借此来赶跑恶鬼。
赶雪节(3月1日):在格劳宾登地区举行,男孩子每到这一天都要带着大大的铃铛,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从每家每户门口走过。
狂欢节(复活节之前):在各个城市和乡村都普遍举行,以巴塞尔和卢塞恩两地最为著名。
受难节(复活节之前):在各地都有活动,内容以哀悼耶稣受难的宗教仪式为主。
迎春节(复活节后第一个星期天):主要流行在苏黎世地区,随着白昼逐渐变长,人们可以工作到晚上6点,这个节日的含义就来源于此。从14世纪开始,迎春节后每天下午6点大教堂敲一次钟,宣布当日的工作已经结束。首次敲钟的头一天,人们穿古装抬一个人偶出来游行,第二天人们堆起一个又高又大的木架,将象征冬天的人偶焚烧,以昭示冬去春来。
露天议会(4~5月):在阿彭策尔和格拉鲁斯等地,这个时候就要举行露天议会。这本是一个庄严的政治集会,是瑞士独特的直接民主制度,但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节日。在格拉鲁斯,开会前要先举行游行,州长佩剑走在前面。以往露天议会只有男性才能参加,如今早已对妇女开放。即使是最保守的阿彭策尔地区,也从1991年开始允许女性参加大会。
升天节(复活节后40天):耶稣复活后40天升天而去,因此这一天称为升天节。节日一般都在五六月份,各地普遍举行庆祝活动。在卢塞恩州的贝罗寺镇,由当地神甫带头,几百名教徒骑马到田地四周巡回。神甫手捧由红葡萄酒和小块面包组成的“圣餐”,护送的有士兵、乐队、十字架和旗帜,整个游行队伍绚丽多彩。在巴塞尔乡半州,各市镇当局会邀请本地居民沿本地区的边界散步,路上人们讨论本地的大事,借此机会互相接触,联络感情。
放牧节(6月):每逢节日,在很多地方,各家各户的农民要把自己的牛集中送到草地上去,这时会举行一个仪式,仪式的主角是头戴花环的牛。阿彭策尔地区的放牧节最为有名。
阿尔班节(6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在苏黎世州的温图尔特举行。1264年6月22日该市获得自治地位,正好那天是圣阿尔班日,所以叫阿尔班节,但与圣阿尔班无关。这一天老城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还有乐队表演和游艺活动。
约德尔节:在阿尔卑斯山区,人们在夏天举行约德尔节,演唱瑞士独具特色的山歌约德尔。
赛马节(8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汝拉州的一个节日,由原来的牛马集市发展而来,随着牛马不再用于耕作,市场交易逐步改成良种马的展览和跑马比赛,同时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
投石节(9月):是瑞士古代流传下来的投石比赛,在因特拉肯地区举行。
摔跤节(9月):摔跤是瑞士传统的体育活动,有自己的一套比赛规则,形成了专门的节日。
斗牛节(9月):在瓦莱州的农村,乡民饲养一种好斗的牛,各个村庄在斗牛比赛中胜出的牛将聚集在一起进行决赛,决赛在锡永郊外的艾普洛举行。每年大约有20头牛参加决赛,历时整整一天的时间。
葡萄节(9~10月):在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纳沙泰尔、莫尔日、卢加诺等地举行。纳沙泰尔的节日庆祝形式主要是盛大的葡萄节大游行,由装饰着鲜花的彩车、欢快的音乐组成。游人一边欣赏游行队伍,一边品尝街边小摊上丰富的本地风味。卢加诺的花车大游行更加热闹,很多人从意大利和瑞士北部赶来,带着自己的乐队参加这里的大游行。
放牧节(9~10月):这是把牛从草地上赶回家而举行的节日。
洋葱节(11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伯尔尼每年举办洋葱节,在节日那天,市中心的10多条街道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集市,来自周边的农民在这里摆下成百上千的摊子,出卖他们生产的洋葱和其他各种蔬菜水果,同时伴有各类庆祝活动。
圣尼古拉节(12月):在德语区很多地方都举行,具体时间因各地而异,庆祝形式也各地不同。圣尼古拉被认为是孩子的保护神,因此参加者多为孩子。
攻城节(12月12日之前的星期天):这是日内瓦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登城节,节日源自1602年的一段历史。那年,日内瓦城遭到法国军队的进攻,日内瓦人民勇敢地击退了法军,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这天的晚上人们都要举着火把游行,长长的游行队伍穿过日内瓦的旧街区到达圣彼得大教堂。
三 民俗
瑞士人的性格 瑞士人在西方人中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瑞士人崇尚勤劳节俭。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由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珍惜。瑞士拥有发达的旅游业,其精良的旅游设施是勤劳的瑞士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瑞士人不分贵贱,无论工作还是家务都事必躬亲,经常会看到知识分子自己动手装修房屋,联邦官员自己种花种草。瑞士人收入很高,但在街头却少见瑞士人开高档轿车。瑞士生产的手表享誉世界,但瑞士人却很少给自己购买名表。注重实用、不讲求奢华的消费意识,反映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瑞士,餐厅不允许顾客浪费,要求吃多少买多少。精打细算、节约光荣在瑞士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为国民所自觉遵守。由于瑞士能源贫乏,政府非常重视研究和宣传各种节能方法,比如向国民推介如何节能煮鸡蛋。瑞士人还很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城镇居民在清理垃圾时,总是把玻璃瓶、塑料制品、旧报纸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开,分别倒入指定的5类垃圾箱,以便回收和处理。由于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瑞士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做事严肃认真、善于理财、酷爱整洁、遵守秩序,尤其是德瑞,他们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思想比较保守,但是踏实认真、严肃工作,这几乎成为瑞士人在国际上的典型形象。相比较而言,法瑞比德瑞思想更活跃一些,也更开放一些。
由于瑞士是多山内陆国家,有四个民族,讲多种语言,各地都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各语区之间甚至各村各镇之间都有些隔阂和排斥。瑞士人尤其是老一代瑞士人的最大特点是“只有自己的家乡好”,瑞士人的“家乡”往往只是局限在本村、本乡、本镇,超不过州这个范围,更不用说其他民族了。相邻的州方言可能差别很大,彼此还都有些不服气。尽管地域观念很强,瑞士人不论是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州与州之间,还是州与联邦之间,都有一种“分而不离”的微妙关系,他们在看重自己的本乡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服饰 瑞士人崇尚淳朴、自然,在服饰方面表现出简洁随意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瑞士人着装比较随意,T恤衫、牛仔裤、夹克衫、长裤和衬衫等休闲装比较常见,而政府官员、公司职员和中老年人的衣着比较正规,常以笔挺的西装、套装、套裙甚至名贵的裘皮大衣示人。在一些正式场合,男士一般穿西装、打领带,或者穿燕尾服、系蝴蝶结。一般白天的着装深浅都可以,但晚上要着深色的服装。女士参加正式活动需着晚礼服或套装,并需化妆。平常瑞士人的衣着颜色以暗淡素雅的中间色为主,很难看到艳丽的颜色,但运动服饰却经常选择亮丽色彩,如登山服、滑雪装等。
由于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由民俗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服装也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个州,其传统民族服饰也有不同种类的风格。大体上说,瑞士人的民族服装色彩艳丽,上衣的袖口、领子和腰带上点缀着繁复的图案。男士以长衣长裤为主(也有穿瘦腿马裤),配以绣花马甲。在农牧区,男子腰带上装饰着最具有瑞士特色的阿尔卑斯山花和奶牛等图案。女子一般身着镶有花边,配有刺绣、挑花和饰带的短上衣和中长裙,胸前或腰下围系不同花色的围裙,常配以白色长袜和风情万种、千姿百态的帽子。瑞士的民族服装大多是由妇女们在家中手工缝制的。瑞士妇女素有心灵手巧的美名。在中世纪,瑞士北方的圣加仑就是欧洲的手工针织和花边制造业中心。
瑞士人平时基本上不穿戴民族服饰,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传统表演或喜庆日子,才会穿戴传统服饰进行庆祝或表演。
饮食文化 瑞士的饮食文化是值得浓墨重彩之处。由于在地理上处于欧洲中心地带,又由四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瑞士因袭了不同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会聚了南北西东的美食精华,令人目眩。瑞士人喜爱甜品、奶制品和糕点,瑞士的糕饼、巧克力和各种甜点享誉全球。瑞士葡萄酒品质优良,尤其是产于葡萄园区的更属上品。瑞士水果酒甜美但酒精成分相当高,瑞士是世界上人均饮酒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法瑞地区的饮食以法餐为主,法式大餐的魅力自不待言,而来自意大利的披萨饼、通心粉等则是意瑞喜欢的食物,占人口多数的德瑞的饮食受到德国饮食的影响,对熏制香肠和烤肉情有独钟。瑞士人不仅对食品的特色品种比较讲究,而且对就餐环境、餐馆周围的风景也有要求,同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的老字号。不过与周边国家比较起来,瑞士餐馆里的花费要更高一些。除了本民族的口味,中餐、日餐、泰餐等亚洲饮食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拉美、非洲、阿拉伯食品也很受欢迎。尽管美式快餐受到很多瑞士人的抵制,但是依然在瑞士人尤其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
在瑞士堪称“国菜”的一种传统食品叫“吕斯蒂”。这种食品起源于瑞士人过去的生活方式。从前瑞士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农业国,人们非常节俭,对饭后剩余的食物也不浪费。吕斯蒂就是用吃剩的土豆作为原料,将土豆切成片,放在锅里用黄油煎成焦黄,再撒上一些盐和奶酪即可上桌。
在瑞士饮食文化中有独具特色的“奶酪文化”。瑞士畜牧业的发展为奶酪生产提供了充分的原材料,使得瑞士奶酪享誉欧洲,风行世界。在瑞士的不同地区能够品尝到不同风味的奶酪。奶酪的制作非常讲究,鲜奶要经过加热、脱脂、搅拌、挤压、储存和烘干等多道工序,而其味道与牛羊的种类、草场的位置、当年阳光和雨水的情况甚至割草所采用的是人工还是机器都有关。瑞士最著名的奶酪叫“埃蒙塔尔”,因其产地而得名。这种奶酪外形酷似车轮,直径有40~50厘米,上面有很多孔,那些孔是在奶酪发酵过程中由碳酸形成的气泡,通过这些孔的样子就可以知道奶酪发酵得是好是坏。另外,“格吕耶尔”奶酪有一股很浓的香气,“阿彭策尔”奶酪则是味道清淡,有青草的芳香。
提到奶酪,不能不说瑞士有名的奶酪火锅“丰迪”,这是一道由奶酪制成的佳肴,将不同口味的奶酪如埃蒙塔尔、阿彭策尔、优哈及薄荷奶酪放入下面用酒精炉加热的锅中,加热融化后再加入白葡萄酒一起煮。吃法是将小块面包置于特制的叉子上,然后将面包浸入融化的奶酪后食用,吃“丰迪”时要喝酒或茶帮助消化。另外还有一种吃奶酪的方法叫“拉克来特”:把干酪切开,将切口部分对着明火烘烤,将烤热融化的奶酪随时刮下来,配上煮熟的土豆,趁热食用。
瑞士的巧克力以其特有的品质闻名世界。巧克力的制作工艺是在19世纪由瑞士人发明的,很久以来瑞士一直在世界高级巧克力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瑞士巧克力生产一直沿用“传统秘方”,对外秘而不宣。瑞士巧克力种类繁多,被公认与其他地区的巧克力口感不同,更加光滑、细腻、甜而不腻,让人吃后回味无穷。瑞士巧克力每年都大量出口,在国内的销量也很可观,据统计,瑞士人均年消费巧克力10多公斤,是世界上人均吃巧克力最多的国家。除了巧克力,瑞士人也喜欢吃各种甜点、蛋糕。
瑞士的葡萄酒以及酒文化也是值得推介的。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些朝阳的山坡有良好的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从西南部的日内瓦出发沿日内瓦湖旅行,沿途可以看到整片整片美丽的葡萄园。瑞士葡萄酒的度数在10度左右,有干白、干红和玫瑰红葡萄酒。葡萄酒的质量由葡萄的品种、土壤、气候条件、发酵技术和储存等因素决定,而品酒、配菜也蕴含深厚的酒文化。由于瑞士葡萄酒的产量不高,加上瑞士人喝得多,所以几乎不出口,因此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瑞士产的葡萄酒。除葡萄酒外,瑞士还有苹果、梨、杏、李子等水果酿造的水果酒,但这类果酒往往酒精含量很高。
咖啡在瑞士是最普遍的饮料,饮用咖啡是瑞士人离不开的生活习惯,起床后、工作间、交谈时以及用餐后都要喝一杯浓香四溢的咖啡。瑞士街头的咖啡馆也比比皆是,人们到咖啡馆不仅可以品尝自己喜爱的咖啡,而且可以处理工作,与客人会谈。文学家或者画家尤其喜爱光顾咖啡馆,欧洲著名的艺术流派“达达主义”就是在苏黎世的一家咖啡馆里诞生的。享誉世界的“雀巢咖啡”总部就设在瑞士,瑞士因而被称为“世界速溶咖啡之国”。但瑞士人喜爱自己煮的咖啡,而并非速溶咖啡。随着雀巢咖啡在全世界的推广,咖啡在许多原来视咖啡为非主流饮料的国家也流行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居住 由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可供使用的地产非常有限,可谓寸土寸金,房地产价格十分昂贵。虽然瑞士人很富有,但拥有私人住房的人并不多,私人拥有住房的比例大约为30%,除了祖传的私人房产外,多数私人住房的拥有者或是巨商富贾或是国际著名的体育明星、演艺明星。普通的瑞士人都是租房而居,房屋的条件普遍不错但是租金不菲,租房开销大体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3。房租的价格依据楼层位置和周边景致而高低不同。瑞士人不喜欢高层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日内瓦曾在郊区兴建了20多层高的连片住宅区,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和厌恶,他们认为生活在高高的钢筋混凝土中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在瑞士,除了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洛桑等大中城市的新区有些高层建筑外,老城和郊外基本以传统民居“夏莱”和四五层的建筑为主。为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在风景区和旅游地,法律禁止兴建高层建筑。
瑞士各州都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夏莱,在许多州还可以看到整个的夏莱村落。夏莱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的牧民在山上放牧时用原木或山石搭建的一种遮风避雨的小房子,其房顶呈人字形,这样可以减缓积雪对房屋的压力。夏莱内设施简陋,面积也不大,有的夏莱设置阁楼存放杂物。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高山移居到谷地生活,但依然按照夏莱的样式在当地建造了住所,于是形成这种传统的民居。各地区的夏莱风格不同。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意大利语区提契诺州,夏莱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小,以石料为基础材料,地基和山墙用石块垒砌,顶部铺青灰色石板。而中部德语区的夏莱规模较大,巨大的人字形屋顶倾斜下来,几乎接近地面,内部有两层甚至三层,配以木楼梯。法语区夏莱的规模居于前两者之间。瑞士人用鲜花来装饰夏莱,在夏莱的门口、窗台摆放盆栽的鲜花,边框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
夏莱非常实用,既可以用做居室,也可以用做储藏间,甚至可以用做农场的牲畜圈。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也盖起了夏莱宾馆。
1968年,瑞士政府出资建立了瑞士露天民居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瑞士中部的布里昂茨湖附近的巴仑堡。博物馆的建设由瑞士独立文化基金会负责管理,各州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对本州的民居进行考察,把具有历史和文物保存价值但年久失修无法居住和使用的民居登记后,将其搬迁到巴仑堡,并由各州负责恢复原貌,进行维修和管理。博物馆占地100多公顷,民居按照各州在瑞士版图的地理位置排列,馆内有保存完整的面包作坊、针织作坊、奶酪作坊和打铁炉等劳动设施和工具。每年这里还举行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民间艺术节。露天民居博物馆已成为展现瑞士传统文化的场所。
出行 瑞士多山,自古以来交通很不方便。从12世纪开始,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几条通道相继打通,瑞士成为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瑞士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航空业在国际上也颇具竞争力,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瑞士拥有发达的公路网络,有各级公路7万多公里,瑞士公路的特点反映了瑞士地形的特点:地形起伏,盘旋山路多、高架桥多、山口多、隧道多。穿过阿尔卑斯山口的公路有30多条,3条公路隧道横穿阿尔卑斯山,1980年开放的圣哥达隧道长达1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现代化高速公路隧道之一。瑞士有一种邮政汽车,归属邮电部门管理,担负取送邮件、传递包裹等邮政业务,同时也运载乘客。1906年,伯尔尼地区开通了第一条邮车线路。20世纪80年代,瑞士国会通过一项立法,规定公共交通要达到所有的偏远山村,邮政汽车便成为长途交通工具,如今邮车线路已形成网络,长达1万公里。瑞士城市内的公共交通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为主,只有少数城市有地铁。由于私人汽车数量较多,一些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在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有大型的停车场,人们把车停在郊外,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城市里出租车不多,而且收费高昂。
瑞士自1882年即已开通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铁路隧道,经过不断建设,目前已有4条,每天有数百列火车穿过这些隧道。瑞士铁路以快速、清洁、舒适、准时而著称,瑞士共有5000多公里的铁路,全部电气化,除了由国营的联邦铁路局负责运营外,约有40%是私营铁路。瑞士还有几条专供游览用的铁路路线,总长超过了2000公里,如著名的“冰川快车”。为了克服海拔高度,瑞士人在19世纪就发明了登山火车,这是一种下面装有齿轮的火车,尽管现在登山设备多设有缆车、索道等,但是瑞士一直还使用这些老式登山火车。
瑞士航空(Swissair)是世界上比较知名的航空公司,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以服务周到、安全正点而著称。瑞士国内有日内瓦和苏黎世两个大型国际机场。世界上有近百家航空公司与瑞士有业务往来。
瑞士的湖泊众多,湖泊上主要行驶游船,也有部分渡轮。河道运输主要集中在莱茵河,轮船从巴塞尔出发,经过德国一直到荷兰的海港。瑞士尽管是内陆国,但也拥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海上远洋商船队。
婚丧习俗 受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以前青年男女一般都是在同祖、同宗、同等的阶层中寻找伴侣,在婚姻问题上寻求门当户对、志趣相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瑞士人打破了原来的传统观念,门当户对已经不再是婚姻的主要条件。
现代瑞士人的婚礼分为世俗婚礼和教堂婚礼两种。世俗婚礼是男女双方在市镇政府登记后即成为合法夫妻。参加婚礼的有证婚人和亲朋好友。主婚人按照惯例询问双方一些基本情况,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与对方缔结婚姻,得到双方的肯定回答后,证婚人在结婚登记册上签字,主婚人即宣布新郎与新娘结为夫妻,宾客鼓掌表示祝贺,大家到预定的餐厅吃喜宴。而教堂婚礼是指在市镇有关部门登记后,在教堂举行婚礼。教堂婚礼充满神圣和浪漫的色彩,对于天主教徒而言,这是不能省略的仪式。教堂婚礼开始前,新郎与牧师站在教堂祭坛前等候,新娘由父亲陪伴,在《婚礼进行曲》中徐徐向新郎走去,一般新娘前面有撒彩色纸屑的童男童女,并有伴郎和伴娘。父亲将女儿带到新郎的面前,然后落座,在牧师得到两人愿意与对方结成终身伴侣的回答后,一对新人接吻,相互交换戒指和信物,牧师宣布他们正式成为夫妻。
结婚的车队要用白色的鲜花装饰,按着喇叭吸引路人,行人经常驻足观望并向新人祝福。亲朋好友亦会与新郎新娘事先商量,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准备祝贺结婚的礼物。
以前瑞士还有一个习俗,即提前一个月将结婚告示刊登在报纸上,如果有人反对,婚事有可能告吹。近来在瑞士的一些州,经过公民投票,废除了这种“将私事公开”的习俗。
瑞士人去世后的告别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死者的灵柩摆放在祭坛前,牧师主持丧礼,首先介绍死者生平,然后颂扬死者生前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并为其祝福。仪式完毕,由负责丧礼的礼仪公司的工作人员将灵柩抬进铺满鲜花的灵车中,参加丧礼仪式的亲朋好友上前对死者亲属行礼,表示悼念之情并希望亲属节哀。最后,人们随灵车到墓地为死者送行。
据统计,瑞士墓地面积共有1260公顷,大多数墓地环境幽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许多世界知名人士,都将瑞士选作其身后的栖身之所。瑞士人对墓碑的制作十分讲究,尽量让墓碑的内容反映死者的爱好和希望。
交际礼仪 瑞士的交际礼仪是现代西方国家通行的一套习俗,彼此尊重,自然大方。人们经常将“你好”、“对不起”、“谢谢”挂在嘴边,赴约时遵守时间,不随意打听别人的私事,不轻易谈论与钱、收入有关的事情,也不在背后随意谈论别人,否则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