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资源
尼泊尔在2006年5月18日议会宣布成为世俗国家前,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王国,但是,由于尼泊尔也是佛祖的诞生地,佛教在这里一直备受尊崇,两者长期地互相渗透和融合,使尼泊尔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王宫,那历时上千年的佛教古刹和印度教寺庙,以及保存完好的形形色色的有关建筑,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宗教信徒前来观光和瞻仰。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众多民族,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千差万别,但都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和风俗,并礼拜对方的神灵。他们长期友好融洽相处,呈现出一种独特而罕有的人文景观。
到目前为止,尼泊尔已有8处名胜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加德满都王宫广场、帕坦王宫广场、巴德岗王宫广场、斯瓦扬布纳特佛塔、保达纳特大佛塔、昌古·纳拉扬寺、帕舒帕底纳特庙(即兽主庙)和蓝毗尼园。
一 主要城市
1.加德满都(Kathmandu)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加德满都谷地的巴格马提河和毗湿奴河的汇合处,海拔1300米左右,全年温度在0℃~30℃,四季如春,树木常青,有山国春城之美称,面积50余平方公里。据2011年尼泊尔中央统计局数字,全市人口为131.3万,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加德满都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15分。
加德满都古名坎蒂普尔(Kantipur),意为“光明之城”,建于公元723年贡纳噶马·德瓦(Gunakama Dev)国王统治时期。目前这个名称是公元1593年(一说1596年)根据耸立在市内杜巴广场(王宫广场)的一座完全由木料建造的屋宇取得的。因为“加德”在尼泊尔文中是“木”的意思,“满都”是“屋宇”的意思。这幢建筑据说是用一棵大树的材料劈制加工而成,至今犹保存完好,是加德满都一景。
加德满都是一座美丽而独具风格的古老城市。它四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不同风格的建筑星罗棋布:既有印度教的庙宇和神龛,也有佛教的寺庙和宝塔;既有金碧辉煌的古代王宫,也有现代化的旅店和办公大楼。神像与居民相伴,寺庙与店铺为邻,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致。
在市区的中心有一广场名为通迪凯尔,为群众集会和军队操练的地方。在广场中央耸立着一个高达55米多的圆柱形高塔,是19世纪初民族英雄比姆森·塔帕建立的抗英纪念塔。在广场北面不远的地方坐落着现国王居住和处理国家事务的纳拉扬希蒂宫。
加德满都市区以通迪凯尔广场为界,西面是老城区,东面是新城区。新城区是尼泊尔的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大多数建筑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建,诸如饭店、办公楼、医院、体育场、会堂、演出场馆和住宅等,但也有一些著名的古建筑,特别是狮宫和兽主庙即位于这个区。
在新城区东北数公里处,坐落着著名的保达纳特大佛塔(The Stupa of Bauddhanath)。这里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中心。有许多从西藏来的喇嘛居住在此。
2.帕坦(Patan)
帕坦位于加德满都市南约3公里,两市仅有巴格马提一河之隔。据2011年尼泊尔中央统计局数字,人口为22.7万。“帕坦”在尼语中是“商业城”之意,这说明古代帕坦的经济地位。帕坦又名拉利特普尔(Lalitpur),意为“艺术之城”,是手工艺术的中心,以木雕、石刻、铜器铸造著名。帕坦城建于公元298年,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15世纪末起,在长达27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马拉王朝分裂后独立的帕坦王国首都。
帕坦又是大乘金刚密宗佛教的中心。旧城中心有覆钵式宝塔一座,四周各建一佛塔,传说系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访问此地时所建,但无从查考。帕坦也是元代来华从事营造工作40余年的尼泊尔著名工艺师阿尼哥的故乡。
帕坦城市发展很快,一些机关和住宅已由加德满都移向此处。除众多的文化古迹外,帕坦还有一个工业园区。它位于该市的拉甘克尔(Lagankhel),以生产木刻、铜铸肖像、地毯和唐卡画(Thangka)闻名遐迩。
3.巴德岗(Bhadgaon)
巴德岗是加德满都河谷三大重镇之一,位于加德满都以东约14公里。又名巴克塔普尔(Bhaktapur),意为“虔诚者之城”。古代叫科普林,是加德满都河谷最早出现的村落之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市。13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巴德岗,这里成为尼泊尔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15世纪末,马拉王朝分裂,加德满都谷地王朝政权一分为三,巴德岗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首都。
巴德岗市仍然保持着尼泊尔古老城镇的风貌和特色,被称为“中世纪尼泊尔城镇生活的橱窗”。据2011年尼泊尔中央统计局数字,人口为8.4万。从加德满都有无轨电车直通这里。居民多数仍从事手工艺,或经商和务农。陶器和手工纺织品是当地驰名的土特产品。尼泊尔政府计划将该市发展成为文化城。
巴德岗虽是在公元889年由阿南达·马拉国王主持兴建的,但市内的许多主要建筑出现在17世纪末布帕亭德拉·马拉(Bhupatindra Malla)国王统治时期。昔日马拉王朝的老王宫坐落在市中心的杜巴广场,周围布满着在不同时期修建的大小不等、风格迥异的古老建筑。这使巴德岗有露天博物馆的美称。学者们认为,从建筑学角度看,可以将它比作阿拉伯神话中的“一个阿拉廷洞穴”。
4.博卡拉(Pokhara)
博卡拉是尼泊尔西部重镇,位于加德满都以西200公里的博卡拉河谷地,有公路和航线与首都相连。它是甘达基专区的首府所在地,据2011年尼泊尔中央统计局数字,该市的人口为26.5万。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尼泊尔的著名谷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柑橘闻名全国。
博卡拉四周群山环绕,城南有塞蒂河流过。塞蒂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上流经白色石灰岩地区,河水呈乳白色,又名白河;在博卡拉西部的卡利甘达基河,因上游流经黑色页岩和粘板岩地区,河水呈黑色,故名黑河。两河相距十几公里,黑白相照,蔚为奇观。
博卡拉海拔仅有885米,夏季炎热,冬季却十分舒适。在尼泊尔语中,“博卡拉”为“湖泊”之意,这里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其中以倍瓦湖和贝格纳斯湖最为有名。这里湖水清澈,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所以,外国游客常来此地观光旅游。人们可以泛舟湖上,饱览四周自然美景;若向北眺望,挺拔险峻的鱼尾峰的全貌尽收眼底,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确为人间佳境。
经过长期的发展,博卡拉的旅游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化的旅馆较之前增多,商业也比较发达。这里有好几条徒步登山的路线,也是进行漂流的出发点。此外,还有马亨德拉岩洞和德瓦瀑布等吸引游客的风景点。
5.比腊特纳加(Biratnagar)
比腊特纳加是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东部的重镇,也是柯西专区的首府。这是尼泊尔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新兴工业中心。
“比腊特纳加”为“大城”之意,据2011年普查数据,人口为20.5万,号称尼泊尔第三大城市。尼泊尔的第一座黄麻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里建立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市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工业有钢铁业、毛纺业、制糖业、造纸业、化工业、陶瓷业等。手工业有毛垫编织业和丝织业等。产品多向印度输出。
这里的交通比较便利,北至达兰、丹库塔,南至印度都有公路相通;城东有机场,与首都加德满都联系方便。
这里气候较热,夏季潮湿多雨。
6.蓝毗尼(Lumbini)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中南部特莱平原拜尔瓦(Bhairawa)西南21公里靠近尼印边境的地方,距加德满都约250公里。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我国高僧法显、玄奘在古代都曾从印度一侧来此地朝圣。
公元前7世纪这里是释迦族的迦毗罗卫(Kapilavastu)王国。传说王后摩耶夫人在经过蓝毗尼皇家花园时,手扶娑罗树从右肋下生下了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世曾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陀)。他29岁出家,35岁成道后长期在恒河流域讲经传道。1886年一名德国考古学者在此发现了公元前250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圣时的记事石柱,并参阅法显、玄奘游记,确认了此地是释迦牟尼的出生地。
近代考古发现证实,在蓝毗尼以西约30公里的提罗拉科特(Tilaurakot)是公元前2世纪迦毗罗卫古国的都城。释迦牟尼修道前,作为王子曾在这里生活过29年。发掘出的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依稀可辨,城内宫殿和人居的遗址仍有待进一步发现。
1967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来访时,对该地的荒凉和交通不便感到吃惊,便向马亨德拉国王建议,以摩耶夫人庙和阿育王石柱为中心,修建一个与释迦牟尼出生时相似的林水相间的“圣园”。马亨德拉国王积极响应。1978年,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Kezgo Tange)设计了一个总体规划和蓝图。根据总体设计,这里将建成一个由“圣园”、 “庙堂”和“新村”组成的集朝圣、研究和旅游为一体的林水相间的圣地。联合国15个亚洲国家和世界佛教联谊会下属的74个分支机构支持此计划并募集基金,而蓝毗尼园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尼泊尔成立了蓝毗尼开发委员会,负责总体项目的落实工作。
中国佛教协会已在庙堂区修建一座中华寺,占地总面积2.56万平方米。该寺1998年10月建成,1999年僧人入住,是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修建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主殿佛像高5米,是尼泊尔最大佛像之一。
二 名胜古迹
1.老王宫遗迹
加德满都的老王宫遗址位于老城区,那里的街道比较狭窄,人口十分密集,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多是两层或三层楼的砖木结构。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是游人观光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老王宫和王宫广场周围的建筑。
老王宫又称哈努曼多卡宫(Hanuman Dhoka Palace),建于马拉王朝时期。15世纪末马拉王国分裂为三个王国,该宫即成为加德满都王国国王普拉达普·马拉(Pratap Malla)的宫殿,因宫门左侧建有象征威猛神力的哈努曼神猴石雕而得名。1768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 1723-1775)攻陷加德满都后,老王宫成为沙阿王朝的王宫,直到1971年新王宫建成。
宫内的纳尔萨大庭院,是马拉王朝时代演出戏剧歌舞的场所。老王宫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宫内设有金光闪闪的狮子宝座。一些重大宗教活动和国王的生日庆典多在这里举行。宫内有12个庭院。各座楼阁外墙斗拱、檐柱都刻有盘龙、孔雀、虎头和男女神像。门窗上雕有金翅鸟、龙女、花卉等精美图案。普里特维·沙阿入主加德满都后,在王宫院内东南角修建了高达35米、有三重屋檐和九个楼层的新宫,被称作巴桑特。屋檐下巨大的木雕窗棂、雄浑的门楣和檐柱上的精美神像、鸟兽、花木雕刻,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庭院西边为一座仿欧式三层殿堂,现为特里布文国王纪念馆。
加德满都王宫广场又名哈努曼多卡宫广场。它包括哈努曼多卡王宫及其南面、西面和北面的三个广场和周边建筑群,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2.狮宫(Singha Durbar)
狮宫是尼泊尔政府所在地。它建于1902年,原为拉纳首相官邸,因大厦门前耸立的镀金铜狮高举着国旗而得名。据说它是仿照凡尔赛宫建立的,主楼是一座长方形四层欧式汉白玉宏大宫殿,前面有长方形水池,喷泉柱上饰有骏马、美女、飞鸟等大理石石雕,气势雄伟。宫内有1700个房间,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风格装饰,富丽堂皇,宴会厅可容千人。楼南一幢新式楼房,为议会大厦。院内还有一些部委机关和电视台、电台等单位。
3.兽主庙
在当地称为帕舒帕底纳特庙。这是印度教大神湿婆的著名寺庙,是南亚著名的印度教圣地之一。它位于加德满都新区东边的巴格马提河岸边,始建于公元8世纪。湿婆是印度教主管创造、保护、毁灭的三大神中的毁灭大神,腰围兽皮,半裸身躯,呈苦行僧美男子形象。他常手持三叉戟,坐骑是神牛南迪,与其妻雪山神女同住在喜马拉雅山的凯拉什神山顶上。
湿婆的象征“林伽”(Linga)是一个大石柱。在兽主大庙主殿中心就供奉着一个高逾1米、塑有5个面像的林伽。据印度教的说法,如果妇女不孕,来到林伽面前烧香磕头,然后用手抚摸林伽,回去就能怀孕生子。是否真的灵验,也许只有膜拜过它的妇女才能回答。
湿婆神庙是一个四边对称的具有双重檐和斜坡大屋顶的尼泊尔塔式建筑。顶檐下每侧有数根平行的扁平支柱与斜下方的主墙相连,每个支柱上都镶有精美的神像,四角则以雕有半狮半马半羊的镇脚兽长柱支撑,柱间镶有与窗扇连为一体的玲珑剔透的大围屏。最上部为一尖形宝塔,四周及其上再缀以五个同形小宝塔,象征湿婆的一支三叉戟,竖立其间,指向天空。整个顶部均为镏金铜瓦,金碧辉煌,熠熠闪光。大殿四周修有纯银制作的厚重大门,在通向河岸方向的大门外,卧有镏金大神牛南迪;在通向河床方向的大门下,修有陡峭的石级直达圣河边。巴格马提河如同恒河一样,被印度教徒视为圣河,认为在其中沐浴可以除罪消灾。信徒沐浴后,用罐汲圣水,伴以花瓣、牛奶等物洒浇林伽,以示膜拜。岸边神龛庙宇林立,形成一片庙宇建筑群,对岸山坡边修有成排的石制林伽神龛。主殿内不时响起敬神的铃声,一派肃穆景象。信徒还相信用圣河水洗浴死者双足,火化后灵魂可早升天堂。在神庙旁的河岸上修有几个水泥平台,上边不时燃起火化亡者的黑烟。骨灰一般洒入河中,任其漂流逝去。每年二三月间,约有十来万信徒云集这里,庆祝“湿婆之夜”节,举行盛大庙会。不少人来自印度,携带行李炊具来此宿营。有些圣僧半裸身体,涂上草木灰,彩绘面孔,手持三叉戟,扮成湿婆模样,以示虔诚。
4.斯瓦扬布纳特佛塔(Swayambhunath)
从通迪凯尔广场向西北方向望去,仿佛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中,耸立着一座类似北京白塔寺般的建筑,那就是著名的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其所在地实际上是一座佛教寺院,位于一个名叫“斯瓦扬布”的孤立小山包上。由于它背面衬托着高山,从远处望去,似乎坐落在高高的半山腰间。斯瓦扬布纳特佛塔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根据尼泊尔古代《斯瓦扬布往世书》,佛教大乘金刚密宗认为,前世古佛,远在现世佛释迦牟尼降世以前,当加德满都河谷还是一个大湖时,便在湖中播下了种子,生出一颗千瓣金莲花,花心放出五色佛光。原始佛无性无形,以灵光显示,故称“斯瓦扬布”(意“自我本原”)。文殊师利菩萨从“大中国”来到大湖朝拜佛光,用手中利剑劈开南部的山峦,泄去湖水,加德满都才由湖泊变为沃野,使大众得以朝拜佛光。当地国王尚蒂皈依文殊,修了一座宝塔保护佛光,被称为斯瓦扬布纳特佛塔。
据说,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不断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佛塔最下一层为覆钵式砖泥白色大塔,围以铁栏杆,上挂铜铃,外置转经筒,人们在转塔时可随手转动经简。塔底四周建9个金顶金门佛龛,分别供奉五方佛和他们的配偶度母。半圆塔顶之上是一个巨大的方形石砌建筑,覆以镏金铜板,四面绘有四双巨眼,冷对四方,象征佛眼(一说文殊慧眼)洞察一切。每双巨眼上方绘出第三只眼,表示佛的智慧,以警世人。眼下似问号的鼻子,是尼泊尔文的数字“1”,象征一体和谐。方形石砌建筑顶部四边,覆以两层下垂的镏金雕铜帷幔,四角镶有镏金宝伞和祥云等饰物,中间四面耸立四个上为三角形下为长方形的金色佛龛,镶有五方佛禅座像。由大渐小的十三层圆锥形塔刹,自方形基座上佛龛背后直达天际,象征十三重天。再上为象征日月光芒的两层圆轮。顶部覆以繁复的圆形巨型华盖,四周悬垂高达数米的透雕铜质帷幔,下垂铜铃、铜叶。最上端以两层尖形宝塔作为极顶。白色的塔基,金色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蓝天阳光下交相辉映,使斯瓦扬布山显得格外圣洁庄严,实是加德满都谷地的一大胜景。
从东部山脚开始,有300级陡峭石阶直抵大塔东部。塔的正前方,陈列着的哑铃形的巨大铜质金刚杵——金刚乘的象征物。底座是一个石制大天鼓,周边刻有12生肖,为17世纪的文物。塔南侧两个大石柱上,立有绿度母(尼泊尔赤真公主)和白度母(唐朝文成公主)铜像。周边还有哈拉蒂女神庙和象征水、地、火、风“四大和合”的殿堂及佛殿等多座建筑。从山脚到山顶的盘山路旁,佛塔和庙宇也随处可见。其中“阿难库蒂寺”地下藏有佛舍利一枚,每年佛祖生日搭棚展出,供人参拜。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已成为一个古老宏大的佛教圣地。唐朝使者王玄策在第三次出使南亚路经尼泊尔时,曾代表唐朝皇帝赠送一件珍贵的黄袍给斯瓦扬布纳特寺。
斯瓦扬布纳特佛塔西南的另一个山顶上修有文殊师利菩萨庙,岩石上有一双脚印,传说是文殊师利菩萨留下的,也是斯瓦扬布的另一大圣迹。
5.帕坦王宫广场(Patan Durbar Square)
帕坦广场位于帕坦市中心,南北狭长,东部是帕坦王宫内院,西部是一些庙宇。在广场两边建筑的门前伫立着石雕的守护神、雄狮和大象,旁边的石柱托着镏金人身双翅大鹏鸟雕像,在广场中央高高的石柱上有一尊身穿金色衣裳的国王雕像,还有巨大悬钟和皮鼓分列两行,在四周高大的宫殿和庙宇的衬托下,构成典型的尼泊尔古城风景。
帕坦王宫系多重檐建筑,每扇窗棂都经过精雕细刻,门楣、柱头和斗拱错落有序。庭院南部修有御泉,亦称金泉,水从镏金的铜制鳄鱼口中流出,鳄鱼头上有蜥蜴状动物趴伏,尾上踞有青蛙,腹下有翘首欲出的象、鹿、龟、鱼等动物,背上有三尊神像,造型生动别致。下边浴池墙壁上,布满精巧的八神母、八龙王和各种花卉及动物的石雕。中间庭院北端建有32米高的塔莱珠女神庙,南端有恒河女神和朱木拿河女神铜像,她们分别站立在大龟和鳄鱼身上,宛如两个美丽少女,体态丰盈,袅娜多姿,是不可多得的铜雕作品。
6.克里希纳神庙(Krishna Mandir)
克里希纳神庙即黑天神庙。它位于帕坦王宫广场西边,建于1637年,呈棱锥型,底座为正方形,上为三层重叠的莫卧儿风格的角亭,共有214个尖顶,全部由石料雕琢而成。第一层角亭的石壁上刻有《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第二层角亭的石壁上则刻有《罗摩衍那》的神话,雕刻工艺十分精美,是石雕艺术中的杰作。
7.希拉尼亚·瓦纳寺(Hiranya Varna Mahavihara)
该寺又称大金庙(Sunwara Mahavihara)。据说最初建于12世纪,位于帕坦王宫广场西北部的科瓦庭院内,是一座长方形三重檐塔式庙宇。从屋顶、檐间大窗棂,到下面的墙体和三扇大门,全部覆以镏金纯铜制品。大门上方墙壁上,装有表现佛祖生平的铜雕;门楣、窗楣、墙壁四角佛龛密布;顶部、飞檐饰以神像、鸟兽、花卉图形;房脊覆以成排小塔、伞盖;装饰重叠繁复,令人目不暇接。寺内有巨大经纶,还有众多佛陀和观音铜像。几条大铜带由寺顶直垂至底层庙檐之下,气势恢宏。铜带由数十块刻花铜挂连接而成,上面刻有毒蛇吐芯,下垂铜铃。即使是寺前小庙和成对的立狮,以及石基下的成对怪兽,也全是用铜铸塑而成。整个寺庙金光闪烁,耀人眼目,显示了铜铸艺术的高超水平。
8.大觉寺(Mahabouddha Temple)
大觉寺位于帕坦王宫广场的东南方向,建于1585年。形式仿效印度鹿野苑的金刚宝座塔。塔高30余米,塔基高5米,四角各建一小塔。每座塔均是用9000块巨大红砖建造的,每块砖上刻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故又称“千佛塔”,塔形朴实优美,是制陶技艺的杰作。
9.巴德岗王宫广场(Durbar Square, Bhadgaon)
巴德岗王宫广场比加德满都和帕坦的王宫广场更为开阔。据说,这是由于有一些建筑在1934年的地震中被毁坏了。广场西南方的大门气势雄伟,门前的两只巨大雄狮、守护神猴哈努曼、面目狰狞的拜拉布和18只手臂持各式武器的难近母神像,都是17世纪的石雕力作。
10.金门(Golden Gate)
金门是通向具有55扇窗户的巴德岗王宫庭院的正门,为兰吉特·马拉国王所建。它的工艺精巧,设计复杂细密,堪称世界上同类作品之最。门上雕有一系列的神和精灵,布局匀称,造型完美,体态和谐,是尼泊尔铜雕艺术的一件代表作。
11.55扇窗宫(The Palace of 55 Windows)
55扇窗宫位于金门之东,是一座4层砖木结构的宫殿。宫墙暗红,屋顶檐柱上雕有许多神像,飞檐下有55扇相连的黑漆檀香木雕花木窗,窗棂花纹图案十分优美,雕工精妙绝伦,是尼泊尔建筑中窗棂木雕艺术的代表作。
12.孔雀窗(Peacock Window)
在巴德岗王宫旁一个小巷内的布加利修道院(Pujari Math)墙上,装有一扇15世纪的黑色木窗,中心透雕了一只孔雀开屏的形象。木窗雕刻精美,构图奇妙,被认为是尼泊尔的木雕杰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已成为尼泊尔艺术的标志性图形,广泛出现在传媒制品中。
13.尼亚塔波拉神庙(Nyatapola Temple)
尼亚塔波拉神庙即著名的五层塔,位于巴德岗王宫广场东侧,建于1702年,塔身高30米,是加德满都谷地最高的塔式建筑。它建立在一个五层的方形台基上。在塔基的正前面,有五对雕刻的石像:在第一个台阶上站立的是传说中的金刚力士加亚·马拉和帕塔·马拉,据说他们的力气比常人大十倍;第二个台阶上是一对大象,它们的力气比金刚力士大十倍;第三个台阶上是一对狮子,它们的力气比大象大十倍;第四个台阶上是一对半鹫半狮的怪兽,据说它们的力气比狮子大十倍;最高一层台阶上站立的是尼泊尔妇孺皆知的“辛格希尼”和“巴希尼”女神,她们的力气又比半鹫半狮的怪兽大十倍。塔的结构别致,建筑艺术高超,塔身每层都有四方形塔檐向外伸展,檐下柱头上刻有庙内主神西蒂·拉克西米密宗女神108个不同形象的彩色木雕,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精美异常。
14.昌古·纳拉扬寺(Changu Narayan Temple)
此寺位于巴德岗以北4公里的一座小山上,建于公元323年李查维王朝时代,是尼泊尔古老的寺庙之一。曾因火灾被毁,在1702年得以重建。庙宇是一座两重檐金顶寺庙,四面庙门都镶有大幅铜雕,檐柱上有精美女神像木雕。门前石柱上有象征毗湿奴的法器海螺和神盘。庙中的几件石雕——毗湿奴坐骑金翅鸟、双翅人身的金翅鸟跪像、毗湿奴化成半人半狮撕碎魔鬼肚肠的坐像、《毗湿奴三界现身》和毗湿奴仰卧巨蟒身上的神话故事石雕,都是公元5世纪和6世纪的珍贵作品。庙前的一块碑刻是河谷地区李查维时代最古老的碑刻。
三 独特的自然遗产
尼泊尔的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号称“东方瑞士”。北部高山林立,在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10座著名高峰中,有8座坐落在尼泊尔境内或尼泊尔与其邻国的边界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尼称萨加玛塔峰,就位于尼泊尔东部的中尼边界线上。1950年6月,法国登山队首先登上8000米以上的安纳普尔纳主峰。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在谢尔巴族人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的协助下,从南坡首次登珠峰峰顶,使尼泊尔知名度大增,并逐渐成为世界登山运动员向往的地方。除那些常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无数诱人高峰外,尼泊尔还有无数的野生公园,那里绿荫如盖,各种野兽自由遨游,百鸟在林中欢快争鸣,点缀着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国土。
多年来,尼泊尔政府很注意对这些自然遗产的保护,其中许多已被建成国家公园,少数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如奇特万国家公园(Chitwan National Park),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奇特万国家公园位于特莱平原中部,方圆932平方公里,以热带丛林,野生的独角犀牛、鳄鱼、老虎和多种鸟类而闻名。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游客可以在此歇息,享受亚热带丛林的特有风光,或从阁楼远眺野兽出没,或骑大象穿越莽莽的原始森林,近距离目睹犀牛和老虎的活动。最受人喜爱的也许要数大象给人洗澡:年轻体壮者抓住大象的耳朵,踩着大象的鼻子,坐到它光秃秃的背上,让大象在阳光下为自己喷水洗澡,别有一番乐趣。
除奇特万国家公园外,尼泊尔还有许多国家公园,不过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人们较少前往,因而不太为外界所知。尼泊尔国家公园基本情况参见表1-1。
表1-1 尼泊尔国家公园一览表
除国家公园外,尼泊尔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自然资源,为一些特殊的运动项目创造了条件。
登山运动 全世界10大高峰中,除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外,有8座位于尼泊尔境内或位于尼泊尔与邻国的边界线上。那一座座直刺蓝天的皑皑雪峰挑逗着各地勇敢者的身心,使这里成为全球登山英雄一展身手之地。
漂流和峡谷探险 世界上很少有什么地区的漂流和探险,可以像在尼泊尔的那样精彩和刺激。主要因为尼泊尔的河流大都源自喜马拉雅山脉融化的冰雪,河流一路奔腾咆哮,穿越蜿蜒的峡溪,徘徊于山间谷地,然后缓缓流向印度平原,汇入恒河。
徒步旅行 尼泊尔是徒步旅行爱好者的理想之地,因为这里有众多的山脉、丘陵和沼泽,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徒步旅行景区和路线:从地势舒缓平坦的短途旅行,到白雪皑皑的山峰攀越,难易有别,可以让旅行爱好者挑选,故被称为“徒步旅行者的天堂”。
此外,还有高山飞行,山地自行车运动,自然探险,丛林探险,驾滑翔机,峡谷蹦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