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节日与民俗
尼泊尔一向以寺庙之国著称。人们说,在尼泊尔“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这话虽有些夸大,但的确说明了宗教在尼泊尔的盛行程度,反映出各种神祇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总之,在尼泊尔,宗教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能够摆脱与宗教的关系或者不受宗教的影响。所以,要了解尼泊尔各民族的生活,就不能不了解尼泊尔的宗教情况和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
一 宗教
尼泊尔流行着多种宗教。由于在2006年5月18日议会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前印度教一直是国教,所以信奉的人口最多,信徒分布较广,影响也最大。其次是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较久,其影响也不容忽视,信徒主要分布在北部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地带和加德满都地区。许多较小的民族或部族,则信奉基于天启和神谕的万物有灵论宗教——萨满教。此外,还有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印度教和佛教是对尼泊尔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教。但是,究竟是哪一个最早传入尼泊尔,现在还说不清楚。许多编年史学者认为佛教传入尼泊尔的时间较早,但是研究印度教史诗的人却有不同的意见。可是,有一点大家有着共同的看法,即在5世纪这两个宗教都在尼泊尔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1.印度教
印度教传入尼泊尔的时间相当早。在李查维王朝统治时期(公元464~879年),人们对湿婆和毗湿奴的崇拜已相当普遍。从当时的雕刻作品所表现的万神殿中,人们可以看到在文字记载中提到的数以百计的偶像。即使在今天的加德满都,依然能够见到可以追溯到那时的许多湿婆和毗湿奴的神龛和圣地。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位于德奥帕坦(Deopatan)的帕舒帕底纳特庙(Pashupatinath Temple),即兽主庙。兽主神之所以能在尼泊尔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因为许多朝代国王的扶持和人民群众的不断捐助。在李查维王朝终结后,印度教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一个停止时期,历史学家很少看到有关这个时期印度教状况的记录。
穆斯林势力进入印度后,大批的印度教王公和婆罗门涌入尼泊尔,使印度教势力在尼泊尔大为增强,但是局势变得有些混乱。为进行整顿,马拉王朝的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1382~1395年在位)实施了一些社会改革。他从印度请来婆罗门,按照《摩奴法典》制定了有关各个种姓的等级、地位、工作和服饰守则,并且大力贯彻执行。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不小阻力,因为多数人不愿接受低等的种姓。
拉觉帕德亚雅婆罗门(Rajopadhyaya Brahmans)和梅蒂利婆罗门(Maithili Brahmans)之所以成为马拉王朝的宫廷祭司和显贵,据信就是因为他们是从外界请来的。顺便提及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得少数尼瓦尔族印度教徒中的高级种姓被紧列在拉觉帕德亚雅婆罗门之后,而且他们的姓氏和职业名称也酷似婆罗门种姓的名称,诸如卡马加尔亚(Karmacarya)、乔西(Joshi)和魏德亚(Vaidya)等。姓卡马加尔亚的人,其主要职业是印度教寺庙的祭司。在那里举行祭祀时,他们要严格遵守密教的神秘规定。这是他们的专有特权,甚至比他们地位高的拉觉帕德亚雅婆罗门也没有资格或权利参与这种活动。姓乔西的人,其真正职业是星象学家。这也是一项在通常情况下由婆罗门担任的使命。
穆斯林势力进入印度还产生了另外一种后果:由于孟加拉地区的波罗王朝在12世纪初期的灭亡、著名的超戒寺院在13世纪初期的毁坏,大批的密教师尊逃往尼泊尔,使尼泊尔的密教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进入全盛时期。
从公元2世纪李查维王朝开始,直到中世纪马拉王朝末期,尼泊尔宛如一个宗教大熔炉,混合和融合了各种宗教信仰和势力,其中有佛教、印度教、密教、萨满教和苯教等。当然主要是印度教和佛教两大宗教的各种教派和势力。在十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们一方面相互斗争和竞争,一方面相互渗透和融合,但主流是后者。
中世纪的尼泊尔宗教,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受到密教教义的巨大影响。密教由于提倡秘密传授,所以带有一种神秘色彩。
密教认为,人体乃宇宙的缩影,宇宙生命是男性活力(以湿婆为象征)与女性“萨克蒂”(sakti,即性力)结合的产物。因此,男女两性交媾的仪式也是一种修行模式,修炼者通过它来实现“天人合一”,获得灵魂的解脱与极乐。从理论上说,它实际上是对已经普遍存在的有神论观念的进一步极致化,更为强调通过履行新的宗教仪式和技巧,使信徒与其所崇拜的神灵之间实现完全的共享和交流。从外部看,这一新的仪式不仅谈不上“正统”,而且显得稀奇古怪和极不寻常。在密教繁复的仪式中,教导徒弟进入此道的师父(Acharya),实际上是密教形态下佛的终极超度“智慧”借以传授的一个中介实体。师父是神的化身,徒弟对着他打坐,进行沉思和冥想。该教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是崇拜女性的生殖能力,认为它有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万物。一些神秘的仪式要在极为严密的场合进行,因而也只接受那些经过秘密传授的虔诚信徒。
尼泊尔对性力崇拜的普遍性,导致印度教和佛教万神殿中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女性神祇。所以,人们在加德满都谷地可以看到许多女神庙。在一些寺庙中,往往没有什么偶像,因为密教一般并不强调偶像崇拜。在密教的崇拜仪式中,血和酒是常用的供品。“萨麦巴吉”(samebaji),一种用肉、豆角、大米和生姜等合成的供品,在吠陀形式的祭祀中被认为是不洁净的,但是,尼瓦尔人却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特别的祭祀食品。
密教对尼泊尔宗教发展的贡献,据信是在于它混淆和模糊了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特征和界限。这有助于印度教和佛教的融合,并有利于两者的和谐发展。
在山区流行的印度教实践显得比较涣散而没有组织。那里的宗教庆祝活动远没有达到谷地的水平。山区的寺庙既不显眼,数量也不多。在有些地方,当人们在一块空地上发现有供品时,才意识到那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庙。像样的寺庙大都是仿照谷地的寺庙建成的。
在尼泊尔最受崇拜的女神是杜尔迦(Durga),即难近母。她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称。她的神龛可见于山顶,可见于防御要塞,也可见于宫殿般的建筑之中。对杜尔迦的崇拜,可能是由于受《杜尔迦萨普塔萨提》(Durga Saptasati)一书的影响。该书所描述的故事强调,此神能保护国家免遭外来侵略,能保护信徒不受侵害和一生平安幸福。
沙阿王朝于18世纪后半期统一尼泊尔后,大力支持和提倡印度教,使印度教在尼泊尔得到空前的传播。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沙阿王朝并没有采取立法措施,将种姓制度强加给尼泊尔社会;只是1846年拉纳家族专政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沙阿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发展到今天,作为国教的印度教在许多方面吸收了佛教、密教和其他地方性宗教的一些成分,并将其融于自己的有机体之中。在尼泊尔的印度教里,佛陀成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加德满都的土著保护神摩金德拉纳特既被认为是湿婆,又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此外,印度教的教义和风俗习惯,大大影响了许多不信仰印度教的民族。例如,塔卡利族的统治阶层和上层人士虽然不信印度教,却极力想取得一个高级种姓的地位;一些民族在种姓观念的影响下,也渐渐形成了等级。又如,印度教禁止屠宰黄牛,在国家通过的法律的干预下,许多民族被迫放弃了吃黄牛肉的习惯。更为突出的是,许多印度教节日,如德赛节、光明节等,都渐渐被尼泊尔人普遍接受并热烈庆祝。
2.佛教
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故乡,但释迦牟尼的成道是在印度。所以对尼泊尔来说,佛教也是从外界传入的。
相传在公元前520年左右,佛陀曾率领徒弟到谷地传播佛法。如果此事属实,佛教应当说从这个时候起便传入尼泊尔。公元前265年,阿育王带着女儿恰鲁玛蒂到蓝毗尼园朝圣,接着不仅访问了尼泊尔谷地,还在帕坦的四周和中心各建立了一个窣堵波(一种佛塔)。
在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从佛教上座部分裂出来的说一切有部在尼泊尔很盛行。4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后,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世亲访问了尼泊尔,并在那里传布佛法。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访问蓝毗尼,但是由于他没有访问尼泊尔谷地,对那里的佛教状况并不知晓。实际上法显访问蓝毗尼前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尼泊尔谷地不断发展。因为那里并没有发生过像蓝毗尼地区的那种动乱,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没有受到干扰。正是因为如此,到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595~640)在位时,佛教已发展到鼎盛时期。鸯输伐摩把女儿嫁给松赞干布时,还让女儿给西藏带去了佛像和佛经。关于当时尼泊尔的佛教情况,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述:“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这里所说的“外道异学”显然主要是指印度教及其各不同派别。这说明,在那时佛教与印度教在尼泊尔和睦相处,都有发展。
大约在公元8世纪,南印度的印度教大师商羯罗来到尼泊尔。他用摧残佛教的手段来传播印度教。他强迫佛教的僧尼结婚,焚毁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这虽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佛教在尼泊尔并没有消亡。
穆斯林势力侵入印度,迫使大批的婆罗门逃往北部山区,因而大大加强了尼泊尔的印度教势力。但是,12世纪初孟加拉地区波罗王朝的灭亡和13世纪著名的超戒寺院遭到破坏,也迫使大批的佛教徒带着大量的经卷和文物避难至尼泊尔,因而使很多佛教经典和手稿得以保存下来,并促进了尼泊尔佛教的发展。这时,西藏佛教的很多教派已逐渐形成,有些派别也开始传入尼泊尔。与此同时,许多密教师尊也来到尼泊尔,这不仅使尼泊尔的密教在以后的几个世纪进入全盛时期,也使佛教和密教逐渐结合起来。
沙阿王朝于18世纪后半期统一尼泊尔后,虽然印度教成为国教,国家予以大力支持和提倡,但总的来说,对各种宗教还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故佛教依然盛行。只是在拉纳家族于1846年专政后,官方才开始排斥佛教,并将许多僧侣驱逐出境,使佛教在尼泊尔的影响大为衰弱。拉纳家族在1951年初被推翻后,尼泊尔的佛教开始复兴,印佛两教并行不悖,佛教大乘和小乘同时发展。
就在拉纳家族被推翻的当年,佛教的小乘教派信徒即从印度返国,成立了“全尼泊尔比丘协会”,大力弘扬佛教,并积极扩建寺庙和出版佛教经书。到20世纪80年代初,小乘教派已拥有寺庙27所,比丘、比丘尼120名,出版书籍200多部。至1994年,尼泊尔的小乘佛教寺庙达88座,比丘、比丘尼300多名,出版佛教书籍和翻译巴利文经典400多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佛陀时期的婆罗门》 《佛陀时期的居士》 《佛陀本生》等。此外,还用尼泊尔文和尼瓦尔文同时出版了《阿毗达摩》《居士律》《佛与佛教》《羯磨》等书籍。
尼泊尔小乘佛教还十分重视僧团与寺院的组织管理工作。在不少地区建立了“佛教复兴会”分会和“佛教妇女协会”“佛教青年协会”等组织。每座寺庙每周举行一至二次佛事活动。
目前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部地带和南部某些地区。佛教复兴会先后与泰国、缅甸、印度、阿富汗、斯里兰卡、日本、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佛教组织进行了互访。
尼泊尔大乘佛教注重对佛陀与神明的崇拜和宗教仪礼。大乘佛教徒与印度教徒一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举行不同的宗教仪式,如出生礼和剃发仪式等。这些仪式由大乘佛教古鲁(导师)主持。举行仪式时需要设立坛场,供佛像和菩萨像,摆供品和诵经等。
尼泊尔大乘佛教注重密宗修行。教徒修习密法时,要绝对保密。密法由法师亲自传授。居士掌握密法后,可在家中修习。通晓密宗的大乘佛教法师被称为古巴朱。古巴朱还可以通过密语为人“治病”。大乘佛教密宗的修行者除口念密语、打手印外,还使用法器,如金刚杵、拂尘和铜镜等。
尼泊尔大乘佛教包容了金刚乘和藏传佛教。金刚乘和藏传佛教均重视宗教的实践。金刚乘自中世纪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以来,至今依然盛行。金刚乘修习的经典主要有《金刚经》《文殊师利经》《婆罗密多经》等。
藏传佛教各个派别自公元11世纪陆续传入尼泊尔。最初主要集中在尼泊尔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近现代,藏传佛教不断向南扩展,目前已在尼泊尔的中部河谷、丘陵地带广泛传播,但以宁玛派和噶举派的势力较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都分别在尼泊尔建立了寺庙。根据尼泊尔藏传佛教寺庙管理与发展委员会1988~1992年的统计,尼泊尔全国有藏传佛教寺庙约3000座。每座寺庙都保存着佛教经典和佛教文物。藏传佛教寺庙在尼泊尔被称为“古姆巴”(Gumba)。尼泊尔全国各区县,少则有一二座古姆巴,多则有数十座。仅在加德满都斯瓦扬布纳特寺周围就有二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古姆巴。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在尼泊尔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虽被尊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但他对尼泊尔的佛教振兴也比较重视。尼泊尔佛教界在联合国与世界佛教国家的支持下,积极振兴尼泊尔佛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修复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的建筑工程。计划中的蓝毗尼园分为三个区:圣园区、生活区和国际区。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区兴建具有本国和本地区特色的寺院。2000年,中国的“中华寺”和印度的“世界和平寺”先后举行了竣工典礼。据了解,到2011年6月为止,韩国、泰国、越南、德国、日本、柬埔寨、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组织已先后在这里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寺院。
3.伊斯兰教
大约在12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尼泊尔,但信徒极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尼泊尔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国文化从各种渠道进入尼泊尔。伊斯兰教随之在尼泊尔迅速发展。据2011年统计,尼全国已有伊斯兰教徒116.2万人,其中城市居民17.5万人,农村居民98.7万人。约有一半人集中在中部地区,绝大多数系逊尼派中的哈乃斐派教徒。他们每天诵读《古兰经》,一日做5次礼拜;每年都有大批的教徒去麦加朝圣,去麦地那拜谒。还有不少青年被伊斯兰教组织送往阿拉伯国家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在加德满都市中心有两座较大的清真寺,修建得十分漂亮。每周日前来做礼拜的信徒有如潮涌。
4.基督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派别。天主教的方济各会在加德满都谷地的帕坦市曾建有机构。据说在清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西藏,企图传播基督教,后来中国皇帝把他们从西藏拉萨赶了出来,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尼泊尔。1742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开始进行统一尼泊尔的大业,为保护民族文化,也将西方传教士全部驱逐出境。1846年,拉纳家族篡夺了尼泊尔国家政权,采取亲英政策,基督教随之再度传入尼泊尔。但是由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基督教的习俗与尼泊尔的印度教传统差距太大,长期以来,尼泊尔人皈依基督教者寥寥。但在当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商品的不断输入,不少印度教教徒开始改信基督教,据1994年尼泊尔基督教组织统计,尼泊尔约有4万人信仰基督教。据2011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为37.6万,其中城市居民8.6万,农村居民29万。
除上述几种宗教外,尼泊尔还有少数耆那教、锡克教、苯教、萨满教的信奉者。
二 节日
尼泊尔有许许多多的节日,而且大都与宗教和农时有关。除各个民(部)族特有的节日外,尼全国人民在一年之中共同庆祝的节日就有50个以上。其中,政府规定放假的节日近40个。如马琴德拉纳特节、佛诞节、春节、驱鬼节、祀蛇节、圣线节、牛节、黑天神节、妇女节、因陀罗节、洒红节、赛马节、德赛节、灯节、国庆节、植树节和教师节等。节日公假少则1天,多则15~20天,节日的庆祝活动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形式多种多样:开庆祝大会、举行文体表演、跳舞、游行和举办庙会等。现将一些主要节日介绍如下。
马琴德拉纳特节(Machindranath Jatra) 这是尼泊尔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同庆祝的喜庆节日,在帕坦市进行。每年从尼历元月白半月(有月亮照明)的第一天开始,历时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载有马琴德拉纳特神像的巨大神车,按照既定的路线,由人们拉着在居民区游行,在一些街道会停留一天、两三天或一个星期。大神车的停留日期和起程时辰,由占星师决定,以趋吉避晦。大神车的外观犹如一株高耸入云的塔式青松,顶端插着尼泊尔国旗,挂着红色长幡、彩带和金色神符。大神车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出来顶礼膜拜,并往神车上抛洒供品和钱财。事毕之后,人们欢欢喜喜回家,仿佛了却了一桩心事。
关于马琴德拉纳特节的来历在尼泊尔有各种传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湿婆神往印度河里抛入自己的精液,那精液使鱼受孕而生出马琴德拉纳特神。另一种传说是,马琴德拉纳特是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位圣人。他的一个徒弟廓尔喀纳特到尼泊尔化缘,因为没人理睬,便怒从心起,用咒语将九条舞云降雨的神蛇收压在自己的臀下。从此,尼泊尔干旱,颗粒不收。人们便向毗湿奴大神祈祷求救,毗湿奴显灵给尼泊尔国王,示意要到印度去请马琴德拉纳特。国王遵照神的旨意率领祭司、法师等人去印度,将马琴德拉纳特请到尼泊尔。廓尔喀纳特见师傅来到,即起身拜见,九条神蛇腾飞入云,即日春雨普降,当年五谷丰登。此后,尼泊尔人将马琴德拉纳特奉为神明,每逢春耕之际,都向该神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
马琴德拉纳特节最隆重的一天,是大神车到达行程最后一站乌拉凯尔(Jaulakhar)广场的那一天。这天要在那里举行隆重的群众集会,并展示一件被称作“博托”(Bhoto)的黑绒马甲。它镶满了宝石,传说那是马琴德拉纳特留下来的。
这一天,国王、王后、王储及王室其他成员、高级军政官员和各国外交使节来广场观礼,参加庆祝活动。四周人山人海,要由警察维持秩序。下午五时许,军乐高奏,礼炮齐鸣,人人都向马琴德拉纳特神肃立致敬,一名祭司站在车沿上,双手高高举起那件黑绒马甲,先向观礼台方向展示,然后顺时针向其他三个方向展示,循环三次,每次展示都博得热烈的掌声。此后,国王、王后、王储及王室其他成员在鼓乐声中拜谒马琴德拉纳特神像。接着,一名神的侍者爬到大神车上的青松顶端,抛下一个用赤铜制作的大盆。尼泊尔人认为,铜盆落地时,若盆口朝上,表明当年会风调雨顺;反之,为旱灾之年。
庆祝会结束后,马琴德拉纳特神像将被送往布翁加莫迪(Bunggamdi)寺庙供奉,半年后送回帕坦市的塔巴哈拉庙(Ta bahala)。
佛诞节(Buddh Jayanti) 佛诞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尼泊尔人民把他奉为和平的先驱与象征。1951年,尼泊尔政府宣布,释迦牟尼诞辰为全国性的节日,放假一天。尼泊尔人每年在尼历(超日王历法)元月的望日(公历5月初或中上旬)庆祝释迦牟尼诞辰。届时尼全国各地分别举行庆祝活动,以加德满都和蓝毗尼专区的庆祝活动最为隆重。
佛诞节前夕,前往蓝毗尼朝拜的僧侣、香客络绎不绝。既有来自蓝毗尼附近地区的信徒,也有来自北部山区东部边远地区的佛教徒;还有来自印度、中国、泰国、缅甸、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僧人和香客。佛诞节之日,蓝毗尼僧团组织庆祝大会。僧人们要诵经文、浴佛身、供鲜花、燃香烛,然后抬着佛祖玉像上街游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参加游行的有僧人、居士、香客和当地的民众。
在加德满都,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云集在斯瓦扬布纳特寺,拜祭佛祖,焚香点灯,进行祈祷,布施钱财。寺内还展出表现佛祖生平的彩色泥塑和绘画。下午,尼泊尔“佛教复兴会”在位于斯瓦扬布纳特寺丛林中的阿难陀寺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政府首相、外国来宾也应邀参加。
每年佛诞节,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和艾什瓦尔雅王后都去阿难陀寺瞻礼佛祖舍利。
圣线节(Jamaipurne) 圣线节是印度教再生族成年男子更换圣线的日子。圣线是他们斜挂在肩上或颈上的护身物。圣线是由棉线或金线拧成的一缕线,是印度教再生族的男孩在举行成人仪式后开始佩戴的,要在一年一度的圣线节里更换。
圣线节在每年的4月望日(公历8月)。这一天除了更换圣线外,全国的男女老少也要去圣地戴祛灾线。婆罗门祭司一边念经,一边往受线者的手腕上缠绕几缕黄色的棉线:男子缠在右手腕上,女子缠在左手腕上。以此为他们祛灾。祛灾线要戴到7月朔日解下,将其绑在一头黄牛的尾巴上。据说,这意味着在人死后,这头黄牛会驮你渡过阴森恐怖的黄泉。
牛节(Gai Jatra) 这是尼瓦尔族祭奠死者的传统节日,在尼太阳历5月黑半月的第一日(公历8月中旬)。牛节的庆祝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采。这一天,居住在尼泊尔全国各地的尼瓦尔人都举行庆祝活动。最为热闹的地方要数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大城市。三地的庆祝活动不同,各有其独到之处。
在加德满都市,当年丧亲的人家,以户为单位牵出一二头真黄牛,与由女孩装扮的假牛和由男孩子装扮的苦行僧组成一个祭奠小队,上街游行。出发前,先在自家门前进行祭祀,然后由一批吹鼓手为真牛和假牛开道。这一天,真、假牛和苦行僧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当年丧亲的人家布施食品、牛奶和钱币。布施是庆祝牛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丧亲的人家要挑着盛满食物的担子,等候在游行者必经之地,发放布施品。布施品放在用树叶串成的小盘子里,每户至少要发放365份。丧亲的人家在结束游行时,要在自家的门口举行回归仪式,将真牛放生。
在巴德岗市,祭奠活动是有组织的集体游行。游行从下午两点开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丧亲人家的男孩,个个赤裸着上身,下围树叶或布片,两人一排,每人手持一个竹杠,边走边对峙敲打。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假牛队伍。这里的假牛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模拟真牛形象的卧式假牛,另一种是人身牛头的木偶牛,均放在木架上由人抬着缓缓前行。木偶身穿纱丽或筒裙,戴着项链、耳饰和手镯,胸前挂着死者的生前照片。手托祭品的死者家属跟在自家木偶牛后面参加游行。游行队伍最后面的人们装扮得很滑稽:有人戴着古怪的面具;有人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有人身披芭蕉叶或麻袋片。男男女女嘻嘻哈哈,唱着跳着,纵情狂欢,以此给死者的家属以慰藉与欢乐。
在帕坦市,牛节活动又是另一番情景。假牛全身从上到下都拴上各种铜铃和铁片,行走时叮当作响,饶有趣味。所以帕坦市的牛节活动也毫不逊色。
牛节始于中世纪,起初只是人们怀念死去亲人的一项宗教社会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政治活动。牛节期间,人们借庆祝牛节的机会,演出一些活报剧,展示一些漫画,并朗诵一些诗歌和小品文表达他们对时事的看法。
祀蛇节(Nagpencami) 尼泊尔人视蛇为神,所以在每年的4月白半月第5日(公历8月上旬),专门敬蛇神。这天清晨,各家门户刚刚敞开,小贩和该地区的祭司便挨家挨户兜售和分发蛇神图。人们按照经书中的记载,将四角涂有牛粪和酸奶的蛇神图,贴在房门上方。另外,在蛇神图上方贴一撮牛粪,并在上面放一些槟榔、油菜籽和杜伯草,再撒上鲜牛奶和祭米。然后,对蛇神图进行礼拜,请蛇神保佑。
驱鬼节(Ghantakarna) 这一天每个大居民区的重要交叉路口,都竖立一个用稻草扎成的草人,面孔是鬼脸,象征着魔鬼“肯塔卡尔纳”。“肯塔”意为响铃,“卡尔纳”意为耳朵,全意是耳朵上挂着铃铛的魔鬼。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往世书》中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很早以前,有一个罗刹(魔鬼)不喜欢听到任何神的名字,它在自己的耳朵上挂了铃铛,以掩盖听觉,被称为响铃耳罗刹。他经常来到加德满都谷地兴风作浪,伤害生灵。有一天,即尼历4月黑半月的第14日(公历7月底),人们在蛤蟆的帮助下,终于将罗刹置于死地,除掉一害。从此,人们把这一天作为驱鬼节来庆祝。
驱鬼节活动的程序主要是,人们在清晨沐浴洁身和礼拜神明后,拿一枚铜制或铁制戒指上街,把戒指在代表魔鬼的草人上触一触,然后戴在小拇指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有小孩的家庭还要准备一个假娃娃、一个铁钉子和一些碎布,将它们拴在草人身上,认为这样才可以使魔鬼罗刹不伤害孩子。这一天,孩子们成群结伙地在大街上用绳索拦截过往行人和车辆,向他们化缘。当夜幕降临时,草人便被扔进河里。人们在水葬魔鬼后,便回家在墙角撒上油菜籽和草药,并点燃香火。在室内烟雾缭绕之中,把清扫出来的污垢扔出家门。
黑天神节(Krishna Jayanti) 尼泊尔的印度教徒,每年在5月黑半月的第8日(公历8月下旬)庆祝黑天神的诞生。庆祝活动最正规、规模最大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位于帕坦市的黑天神庙。节日这天拂晓,朝拜黑天神的队伍已经延伸到庙外的广场上。手托供品的信徒,进庙后先在庙宇四周的台阶栏杆上点燃大大小小的油灯,然后到主殿瞻仰黑天神像。黑天神庙附近的庙宇台阶、走廊和福舍,从早到晚坐满善男信女。他们唱赞美黑天神的颂歌,吟诵诗经,表现出对黑天神的无比虔诚。据统计,每年至少有5万人从四面八方来此参加庆祝活动。入夜九时许,国王和皇亲国戚在侍从官和警卫的陪同下前来参拜黑天神。第二天,黑天神像被抬出寺庙巡游,晚上大街上有跳鬼神舞的活动。
因陀罗节(Indra Jatra) 每年的5月白半月第13日(公历9月上旬),尼泊尔人开始庆祝因陀罗节。在印度教里,因陀罗被视为云雨之神。在佛教里因陀罗是护法神,名天帝释。因此,因陀罗节是尼泊尔全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为期8天。第一天在加德满都老王宫的西门前,为第二天举行竖立因陀罗旗杆仪式做准备。因陀罗旗杆是经过密宗仪式修饰的一根树干,几天前从巴德岗用人力拉到这里,日夜有人守护。第二天举行的竖立因陀罗旗杆的仪式非常隆重。按照皇家礼节,由祭司主持,有皇家卫队和身着古装腰佩宝剑的士兵助威。当占星师宣布吉辰已到时,鼓乐齐鸣,礼炮声声,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因陀罗旗杆被缓缓竖立起来。当一面画有符号的长方形的因陀罗旗在空中飘扬时,人们便簇拥到旗杆的下面,向供奉在那里的一尊骑在大象上的因陀罗神金像祭拜,并供奉食品和卢比。在尼泊尔,因陀罗旗是胜利的象征,人们不时仰望着高大华美的旗杆和在上面飘扬着的旗帜,感到自豪,并沉浸在欢乐之中。
下午三时许,在老王宫的御前会议厅前的广场上举行节日典礼。国王、王后、王储及王室其他成员、高级军政官员以及各国使节在御前会议厅的检阅台上观礼。如果国王不能出席,按照常规,把象征国王权杖的一把宝剑放在王座上抬到检阅台中央。广场上身着古装的士兵和身着黑色服装的军乐队,面对会议厅列队。当国王、王后走上检阅台时,军乐高奏,礼炮齐鸣,十分庄严和隆重。礼毕后,表演民间歌舞,有“婆鼓舞”(Bhogu Naca)、大象舞和“拉凯舞”(Larke Naca)。表演接近尾声时,鼓乐齐鸣,“童女神”乘坐的一辆古色古香的两轮木车,由众人拉着缓缓驶来,在检阅台前,停留片刻,随即在鼓乐声中通过广场向街市驶去。神车驶过,跳民族舞的演员们立即聚到检阅台下,向国王欢呼。在热烈的气氛中,国王和王后赏赐演员卢比。
晚上,国王和王后专程到童女神庙拜谒,同时接受“童女神”点赐的吉祥痣。因陀罗节日的后几天,在各个闹市街头都有歌舞表演和神像展出。第七天的晚上有祭奠死者的活动。最后一天晚上举行放倒因陀罗旗杆的宗教仪式。众人将因陀罗旗杆抬到河边焚烧后,因陀罗节才宣告结束。
德赛节(Dasei) 尼泊尔最盛大的节日是德赛节。德赛节犹如中国的春节,不但举国同庆,而且热闹非凡,政府和人民都极为重视。
德赛节的来历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有关。它描写罗摩为救回被十首罗刹王罗波那劫走的爱妻悉达,求助难近母女神,在他敬拜难近母女神的第十天,终于取胜,杀死罗刹王罗波那。“德赛”是“第十”的意思。德赛节是庆祝罗摩在第十天取得胜利,它也表达了人们扶正祛邪的爱憎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节日之前,从服装鞋帽到食品佳肴,一切过节所需之物人们都要准备齐全。远在他乡的亲人也纷纷返回家园,欢聚一堂。有些人家还特设一间庆祝德赛节的专用房间。德赛节在尼历6月(公历9月底至10月上旬)的金秋时节,共庆祝10天。人们庆丰收,敬女神,求保佑。
第一天,设圣罐。晨星未落,家家户户都到圣河或离家较近的河里沐浴,并装满一罐子圣水,放到敬神室内。另准备一个瓦罐或土盆种上大麦和玉米种子。此后,一连九天要披星戴月去洗圣水浴。每次浴后拜谒难近母女神,并用圣水浇大麦和玉米种子。数天后种子发芽,待第九天将绿莹莹的麦苗、玉米苗供在难近母女神像前。
节日的第七天“取神花”。神花是象征皇家家神的一种花卉,要从沙阿王朝的老本营廓尔喀取来。“取神花”的仪式在加德满都王后湖北侧的贾玛拉大院里举行,十分庄严和神圣。院子正中设一块用红土铺成的祭坛。“取神花”仪式开始时,奏颂神曲,两名侍者抬着神花担子站在祭坛中间,政府官员面对祭坛而立,祭司口中念念有词,女侍者吟唱圣歌。仪式结束后,将神花送往老王宫。与此同时,首都中心广场也在举行庆祝活动。
德赛节的第八、九两天是杀牲祭神的日子,主要祭祀难近母女神及其各种化身。民间百姓在夜间洗过圣浴之后,第二天清晨便空腹提着鸡、牵着羊,到难近母庙进行杀牲祭祀。
第九天清晨,皇家军队在加德满都卫戍区军营所在地科特庭院(Kote Coka)和老王宫的穆拉庭院(Mula Coka)举行杀牲祭神活动。早晨七时半,卫戍区的官兵上百人在庭院中站成方队,挥刀舞剑,随着军乐操练一番,鼓舞士气,然后开始杀牲。
这一天,汽车司机要在车前杀一只鸡或宰一只羊,将其鲜血撒在车轮上,并提着流血的鸡、羊围绕汽车转一圈,然后将鸡毛或羊毛粘在车轮的鲜血上。人们认为杀牲敬车,可免行车事故。入夜时,各家各户关门闭户,一家老小郑重其事地向难近母女神礼拜、祷告,直至深夜或通宵。这天晚上被称为“德赛节之夜”,是敬拜难近母女神的高潮时刻。
德赛节的第十天称“胜利的第十日”。传说,罗摩在敬拜难近母女神的第九天夜里,难近母女神托梦给他:“明天你拿着我的供品去征战,定能打败罗波那。”天亮后,罗摩用十天前摆设的圣罐里的水灌顶,用难近母神像前供奉的朱砂点在自己的额头上,并戴上大麦的嫩苗去讨战罗刹王罗波那。由于有了难近母女神的法力,罗摩终于取胜。这天,尼泊尔妇女还把大麦苗插在自己的头发上,男人则把麦苗夹在耳后;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的盛装走亲访友。这天,国王、王后及政府官员也与万民同乐。下午,国王和王后在纳拉扬希蒂宫的大厅里分别为男女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点吉祥痣。每年这一天,前来接受国王和王后点吉祥痣的人络绎不绝,等候那一时刻到来的队伍往往达数百米之长,呈现出动人的景观。不少边远地区的上访者,借此机会向国王和王后呈递书信。国王通过点红活动,既了解了民情,又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灯节(Dihala) 灯节是尼泊尔全民族的喜庆节日,庆祝5天。第一天敬乌鸦;第二天敬狗;第三天敬财富女神拉克希米;第四天敬牛;第五天为兄弟点吉祥痣。
关于灯节的来历,《往世书》里有不少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每年7月黑半月朔日,财富女神拉克希米下凡,人们都希望财富女神巡游到自己家里。由于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喜爱明净,所以人们从7月黑半月的第13日开始扫房拖地,擦窗洗门,准备供品,一直忙到朔日。
朔日,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张灯结彩,高挂花环。大门口、庭院中画上神符,神符四周用红丹粉和鲜花瓣装饰。有些人家将红丹粉和鲜花瓣从神符处一直撒到家内钱箱、衣柜。室内供桌中央供着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女神的五彩画像。为了得到拉克希米女神的青睐,每户人家不仅灯火通明,而且在拉克希米女神像前摆满了各种水果、甜点和百宝盒。
当晚,家庭中的男主人换新衣,女主人描红颜,分别敬拜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在焚香点烛、磕头诵经和祷告之后,燃放爆竹,并邀请邻居朋友来品尝自己家的甜点小吃。
灯节的第五天要为兄弟点吉祥痣的原因,系出自一个神话故事。相传有一天阎王向一位寿数已尽的男子索命,该男子的姐姐向阎王请求:“请允许我给弟弟点吉祥痣送行。”言罢,她一面用油洒祭坛,用核桃和一种叫作“默克默利”的花做点红仪式的供品,一面热情地款待阎王。阎王由于受到尊敬而高兴,表示愿意满足她的一个要求。姐姐谢过阎王后,提出:“今天我为弟弟做点吉祥痣的仪式,请等祭坛上的油迹干了,核桃被水浸透,默克默利花凋谢之后再把弟弟带走。”阎王听到此言,只好拂袖而去,因为油迹不会干,核桃不会被水浸透,默克默利花永远不会枯萎。
尼泊尔女子为祝福自己的兄弟健康长寿,借鉴这个故事,每年为兄弟举行这样一次点吉祥痣仪式,称之为“帕依蒂卡”。
春节(Sri Panchami) 尼泊尔的春节处于乍暖还寒的尼历10月,与我国的春节日期相近。在春节期间,中部山谷地区气候宜人,木吐新绿。在这万象更新的季节,人们希望智慧女神斯拉斯瓦蒂在新春之际赐予聪明才智,冒着春寒起五更沐浴洁身后,前往智慧女神庙做礼拜。知识分子则把智慧女神看作自己的护佑神,要膜拜书籍和笔墨。学生也要焚香祈祷。商务工作者要做好经济结算和预算,并更换新的账本。工人、农民也穿戴整齐,手提酸奶等供品去膜拜智慧女神,渴望自己聪明能干。
在春节期间,国王要去老王宫聆听祭司读经文,诵史诗。届时,鸣礼炮31响,然后,奏吉祥曲。祭司从神像前取一些供品奉献给国王,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王室成员及高级军政官员也参加这项皇家举行的春节活动。
洒红节(Holi) 洒红节来源于一个印度教传说。在薄伽梵神(Bhagavan)与魔王的斗争中,魔王之子背叛魔王,崇拜薄伽梵。气急败坏的魔王施展各种法术欲置儿子于死地,但均未得逞。女妖霍里(Holi)具有耐火烧的功力,为帮助魔王杀子,她挟起魔王的儿子跳进熊熊烈火之中。魔王之子在烈火中向薄伽梵净心祈祷,安然无恙。女妖霍里却被烧成灰烬。为庆祝正义战胜邪恶,人们以点火烧柴,欢庆女妖霍里被焚,并称之为“霍里节”。现在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地区仍以燃烧篝火庆祝霍里节。北部和中部居民则以抛洒红粉庆祝。因此,“霍里节”被意译为“洒红节”。
洒红节从11月白半月的第8日开始至月圆日结束,历时7天。这是一个嬉笑打闹的娱乐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无论相识与否,走在街上都可以相互抛洒红粉。近年来,人们不仅抛洒红粉,而且投掷水球、水袋。行人稍不注意,就成了落汤鸡。坐在汽车里的乘客也会被从窗外突然飞来的大水包弄湿衣服。被袭击者要么回敬对方一把红粉,要么报之一笑。尼泊尔人以受红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洒红节期间,有社会地位的人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不出大门,自家人互相在脸上或头上洒红粉,彼此祝福。
赛马节(Ghoda Jatra) 赛马节在尼历12月(公历3月)。庆祝活动在加德满都市中心的通迪凯尔(Tundikel)广场举行。据说,这里原是一片荒草地,隐居着一个吞食儿童的恶魔。人们经过一场搏斗,终于铲除了恶魔,并用疾驰奔跑的马群践踏恶魔的灵魂,使其永不再生。
赛马节这天,通迪凯尔广场彩旗飘扬,鲜花绚丽。从上午开始,人群便如潮涌般会聚到广场周围,等候观看赛马表演。下午,国王身穿尼泊尔军服与王后、太子同坐在观礼台正中,王室其他成员及首相、大臣、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也应邀观礼。
下午三时许,头戴高冠、身着猩红色战服、手持长矛、骑着高大枣红色骏马的古装骑士方队,在洪亮的军乐声中进入会场,横排齐、竖排直,马步矫健。骏马飞奔在广场上,忽而腾空越障,忽而伏身钻火环,表演精彩夺目,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此后,直升机的空投和步兵攻打堡垒的表演,使广场硝烟弥漫,顿时人们犹如置身战场。待烟雾消散后,有古装步兵进行刀和盾的表演。最后是体育节目,有吊环、跳马、自行车赛等。在节目表演结束后,国王向优胜集体和个人颁发奖旗、奖状。
晚间,人们将守护神波德拉迦莉(Bhadrakali)和甘迦斯瓦莉(Genggasvali)等诸位女神像,抬到通迪凯尔广场供人们膜拜。广场上还有表演镇妖除魔的剑舞和神仙舞等。节日活动直到深夜才告结束。
妇女节(Shri Panchami) 尼泊尔妇女将5月白半月的第三天(公历的8月底至9月中旬前)视为最神圣的日子。她们甚至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这一天。是日凌晨三四点钟,妇女们即涂脂抹粉,戴上五光十色的金、银、珐琅或玻璃制成的各种首饰,浓妆艳抹,成群结队地涌往兽主圣地洗洁灵魂。
兽主圣地有许多印度教庙宇,但以具有悠久历史的兽主庙(Pashupatinath Temple)最为著名。兽主庙是尼泊尔最大的一座湿婆神庙,闻名遐迩,不仅尼泊尔的印度教徒常到这里烧香敬神,远在印度的教徒们也长途跋涉来此朝拜。该寺庙的正门坐东朝西,东门在巴格马提河之畔。妇女节这天,成千上万的妇女聚集到这里,在巴格马提河里沐浴洁身。上岸更衣后,即进入兽主庙膜拜神灵。兽主庙的正中是主殿。主殿正门前有一块高约1米的长方形石台,台上跪卧着一只长五六米的铜牛塑像。这是湿婆神的坐骑“南迪”(Nandi),它昂首注视着供奉在殿堂里的主人湿婆神。殿堂分里外三层。湿婆神像供奉在最里层的殿堂里。这里的湿婆神像是一尊上方雕有四个湿婆面像的黑色石柱,名曰“湿婆林伽”(Siv Linga,湿婆神的一个形象,状似男根)。教徒们只被允许站在第二层殿堂里礼拜,隔着门槛向湿婆林伽投掷供品。在妇女节之日,等候进殿拜神的妇女人山人海,难以计数。她们个个手捧鲜花、供米、黄油饼、水果和钱币等,从庙外到庙里,得绕着殿堂耐心等候几个小时,才能觐见到湿婆林伽。尼泊尔人认为,女子只有虔诚地礼拜湿婆林伽,才能配上如意郎君,婚后才能过上美满生活。妇女们拜过湿婆林伽后,便心满意足、步履轻盈地走出庙门,到外面的林中草地上唱啊、跳啊,似乎真的得到了湿婆神赐予的幸福和快乐。
三 民俗
尼泊尔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尼泊尔民族众多,在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方面,既有不同民族的特殊性,也有共性。以下介绍绝大多数民族共有的一些风俗习惯。
1.服饰
尼泊尔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为大襟和尚领服,长至双膝,尼泊尔语称“兜拉”(Dou ra)。下衣是胯大裆肥、腿瘦、包着脚腕的马裤,尼泊尔语称“苏鲁瓦尔”(Suruvala)。“兜拉”和“苏鲁瓦尔”是套装。有白色和土黄色两种。白色套装外面,再穿上一件黑色西服,戴一顶黑色的尼泊尔小帽,即是尼泊尔的国服。尼泊尔小帽椭圆形顶,类似船帽,有黑色的,也有彩色的。白色帽子为丧服。穷人大多数是低种姓者,如搬运工、清洁工。他们上身穿布制的马甲,下身围一块未过膝盖的粗布,脚穿拖鞋。冷天在身上裹一块粗纺的毛织或线织的大披巾。当代男青年喜欢穿花衬衣、牛仔裤,或西服和夹克衫。另外,西装革履也是各族男士追求城市化的服装。
妇女上衣是紧身齐胸的无领对襟短衫,露着腰和上腹部。下身裹一条长5~6米的“纱丽”。纱丽的2/3用于腰以下的部位,在腹前折出6~9层褶皱掖在衬裙上,下端直垂地面;其余的1/3则从腰部搭在肩上或头上。纱丽是已婚妇女必须穿的服装。冷天在纱丽外穿长袖、大襟、系布襻的花夹袄。外面再披一条名曰“卡丝朵”(Khasto)的披肩,或穿开身毛衣。纱丽有丝、纱、绸、尼龙纱、土布几种不同的面料和各种各样的花色,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经济条件选择。农村妇女多穿布料纱丽。尼瓦尔族妇女时兴穿黑色镶紫红色大宽边的土布纱丽。女大学生的校服也多是布料纱丽。当代女大学生喜欢穿紧身无领T恤、牛仔裤、巴基斯坦女装以及西藏女袍。巴基斯坦女装是一种袖长七分、下摆较大、略过膝盖的无领连衣裙,配同样花色的长至脚面的裤子,裤筒较细。另外,从胸前到双足后披一条长1.5~2米的薄纱巾。尼泊尔女子一般不穿皮鞋,只穿拖鞋或凉鞋。她们无论穷富,都讲究佩戴项链、耳饰、手镯和戒指等饰品。当然,有人戴的是金银首饰,有人戴的是铜铁或塑料饰品。青少年女子通常在脚腕上戴银质脚链、脚镯,脚趾上戴类似戒指的金银铝制的饰品。已婚女子除发缝上涂抹朱砂红外,一定要佩戴由6~9串红色玻璃珠链子拧成的一种项链,项链下端嵌入金或银的饰物。另外,已婚妇女必须戴手镯。一旦丈夫去世,妻子立即洗去发缝上的朱砂,打断手镯,摘掉项链,从此不能穿色泽鲜艳的纱丽,只能穿白色或素色纱丽。男子的孝服从头到脚都是白色,而且不能用皮革制品。
尼泊尔北部山区的一些民族,如谢尔巴、马南加 [Manangay,又名乃斯扬巴(Nesyangba)]、伯泰(Bote)等民族的服饰与中国藏族的服饰相同。
2.饮食
尼泊尔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顿正餐,三次奶茶。正餐在早上9点钟左右和傍晚7点钟左右,以米饭、蔬菜、豆汤和开胃小菜“阿杂拉”(Acara)为主。大多数家庭一周只吃一两次肉,而且只吃羊肉和鸡肉。有些民族也吃水牛肉,但都不吃黄牛肉和猪肉。因为印度教认为黄牛是神,猪太肮脏。由于鱼的价格比较贵,一般家庭很少吃鱼肉。尼泊尔人用餐时,习惯使用不锈钢的分餐盘。把米饭和几种不同的蔬菜分别放入餐盘中,然后把豆汤浇在米饭上,用右手抓着吃。三次喝奶茶的时间分别在清晨、下午一点钟和四五点钟。下午一点钟是政府机关规定的喝奶茶时间。喝奶茶时人们大都吃些小吃,如煎鸡蛋、炸酥油薄饼、米片、面包或饼干。穷人在喝奶茶时间只能以生水和炒玉米豆充饥。
3.礼仪
礼节 尼泊尔人见面时,双手合十于胸前,说“纳马斯代”(Namaste)或“纳马斯卡”(Namaskar),意思是“你好”。晚辈拜见长辈不但要双手合十于胸前,而且要鞠躬。每日清晨,做儿媳妇的给公婆请安,在喜庆的节日中晚辈给长辈行礼时,不仅要下跪,还要以前额触长辈的脚面。长辈则把右手放在晚辈头上,说几句祝福语。每逢家庭中的大喜事,晚辈行过礼,长辈要送给晚辈礼物,通常是金项链或卢比。
尼泊尔人十分好客,对客人常以奶茶、煎鸡蛋或一些油炸小吃招待。北部山区的民族以酥油茶和干奶酪招待客人。谢尔巴、塔芒等民族与客人初次见面时,献上哈达,以示欢迎。
尼泊尔国王出访或访问归来,以及在接待外国首脑或高级代表团时,尼泊尔人都以隆重的礼节迎送。机场不但铺上红地毯,而且安排5名女童向国王或贵宾奉献鲜花花环。机场路上每隔一段路搭一座拱门,拱门上画满了花卉和吉祥物,拱门两侧的地上各放一个铜制的大水罐。
称谓 对王族、婆罗门和令人尊敬的学者、教授称呼“何祖拉”(Hejura),意思是“老爷”。佣人称主人“何祖拉”。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开玩笑时也可称对方“何祖拉”。在家庭里晚辈对长辈、妻子对丈夫也用“何祖拉”。孩子称父亲“卜爸”,称母亲“阿妈”,称“爷爷”或“外公”为“何祖尔·爸”或“爸接”(Bajie),称“奶奶”或“外婆”为“何祖尔·妈”或“伯接”(Bejiey)。与对方说话时,平辈人之间称呼名字或用“递密”(Timi),意思是“你”。对长辈或客人用“塔巴依”(Tapai),意思是“您”。
同事或朋友见面时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但名字后要加一个敬辞“吉”(Ji)。熟人、同学之间,以及不相识的人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亲切,一般均称“达意”(Dayi,哥哥)、“递递”(Didi,姐姐)或“帕依”(Bhai,弟弟)、 “玻黑尼”(Behini,妹妹)。学生称老师“古鲁”(Guru),现在称老师“瑟尔”(Sir)。
生活习惯 清晨洗漱完毕,首先敬神或佛。无论在家里还是去寺庙礼拜,必须空腹。参拜后才可以进餐。用正餐时,先拿出一点盘中餐放在桌上,以示对神和佛的敬供。
吃饭时用右手抓饭。递给其他人食品时也只能用右手。因左手用于大便后冲洗肛门,被视为不洁。但在传递非食用品时用双手,以示礼貌。
进室内要脱鞋,进寺庙的佛堂、神殿要把鞋脱在外面,不能用手触摸佛像和神像,只能用头触佛像和神像的足部。
在家里不穿正规的服装,男人上身穿大襟白衬衣,下身围直筒裙;女人穿短袖拖地的连衣裙。
出远门时要根据尼泊尔的历书选择吉日良辰,并举行外出仪式。外出者要随身带一些仪式中用过的供品,如红色大米、槟榔、硬币等。
不宰杀母畜母禽,不食用其肉。不吃剩饭,剩饭用于喂乌鸦和狗。
妇女不能直呼丈夫的名字,称其为“何祖拉”。妇女月经期间不能进寺庙,不能进厨房,不能与丈夫睡在一张床上,一般席地而卧。
忌讳 忌讳宰杀黄牛(水牛除外)。因为公黄牛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坐骑,母黄牛是财富女神的象征。
忌讳外人进自己家的厨房和神舍、佛堂。忌讳穿衣时只穿一只袖子。忌讳晚上剪指甲,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婚礼 婚礼是尼泊尔人一生中要举行的人生圣礼之一。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婚姻形式和结婚礼仪颇多。在婚姻形式上,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姐妹共夫、一妻多夫、姑表结亲以及童婚等。在结婚礼仪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仪程序。属于雅利安种族的尼泊尔人和尼瓦尔人的结婚礼仪大同小异,都非常复杂。首先联姻要经过媒人介绍,互送庚帖。订婚时由双方父母面谈,男方送女方聘礼。举行正式婚礼前要举行名曰“索亚姆布尔”(Soyamubur)的仪式,表示女子自选郎君的意思。双方互赠金项链、戒指和花环,作为定情之物。举行这项仪式后,可以在当天或隔一二天,或隔一个月,甚至一年之后再举行正式婚礼。
婚礼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仪式在新娘家进行,另一部分在新郎家举行。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的陪同下率迎亲队前往女方家举行婚礼。在城市里迎亲队的人数由新郎所在居住区的地方政府部门规定。印度教徒的婚礼由婆罗门祭司主持,有数十项程序,还要膜拜各路神明,至少要进行一天。主要程序有“阁内亚达恩”(Keneyadan),即女方父母把女儿交给女婿的仪式。这项仪式后有洗脚、祝福、踩石头、播簸箕、绕火堆、新郎给新娘戴“滴拉核里”(Dilaheri)等仪式。“滴拉核里”是一种嵌有金银饰物的红色玻璃珠项链,为已婚妇女所佩戴,是幸运的象征。婚礼的高潮是新郎往新娘头发中间的发缝上涂抹朱砂红。发缝上涂抹朱砂红是尼泊尔已婚妇女最明显的标志。至此,婚礼算是告一段落。此后一对新人到新郎家还要举行新娘被婆家认可的礼仪。
尼瓦尔人在送新娘去婆家时,要由舅舅背新娘上车或轿子。新娘的父母只把女儿送出门外。新郎带着迎亲队把新娘迎娶到家门口时,新郎的父母各拿一个大罐子,里面装满鲜花、纸花和染成红色的大米往新郎和新娘的头顶倾洒。新郎和新娘对双亲行顶足礼,新郎父母给一对新人戴金项链和鲜花花环,然后把新人领进家门,新郎家的人提着水壶往地上洒水。进屋后婆婆要把家里粮仓、厨房和贮藏室的钥匙交给儿媳妇,儿媳妇把一大串钥匙系在腰上。在进洞房时,小姑子挡在门外,待新郎递过喜钱后,才放新郎新娘进屋。第二天举行梳头仪式,由新郎给新娘梳头。第四天,新娘回门时还要举行宗教仪式。
农村人的婚礼也多在女方家进行。新郎在结婚那天的傍晚去新娘家举行婚礼并迎亲。新郎拜见岳父时,要赠送一些卢比和其他礼品。岳父母也送女婿一些礼品。婚礼在专门搭建的彩棚里举行。新郎在结婚仪式上要送给新娘戒指、玻璃珠项链和朱砂。新娘送给新郎的一般为花环。婚礼通常持续整整一个夜晚,直到翌日清晨,新娘才坐在用椅子或大布兜做成的简易轿子里被抬往婆家。在坐轿子之前,新娘的舅舅要背着女儿绕轿子三圈。轿子被抬走时新娘的母亲和家里人要做祭礼。轿子是露天的,新娘的头上蒙着盖头,有人给她打着伞。新郎骑着马,跟在轿子后面,也打着伞。从新郎出发迎亲的那一时刻起,新郎家通宵灯火齐明,乐器联奏,新郎的家人与亲朋欢聚在一起或聊天,或跳舞,通宵达旦,直到新郎将新娘娶回家中。点长明灯是尼泊尔人举行一切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也象征着幸福和吉祥。因此,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长明灯特别明亮。
“益喜”(Ihi)仪式 这是尼瓦尔族的一种独特风俗。“益喜”(Ihi)是尼瓦尔语,专指尼瓦尔族7~9岁的小女孩与“贝尔果”(Bel,孟加拉苹果,又称金苹果或木苹果)举行的象征性结婚仪式,俗称“贝尔婚姻”。“贝尔果”果皮坚硬,存放多年不烂,因此,尼瓦尔人将其作为金童子的象征。女孩与“贝尔果”的婚姻象征着永恒的婚姻。贝尔果是女孩一生的丈夫。姑娘成年后与男人结婚时亲朋好友送的槟榔,姑娘珍藏起来,若婚姻遭遇挫折,妻子将槟榔放在枕下,即可不受束缚地离异。在丈夫去世时,妻子把槟榔放在丈夫遗体旁边就可以改嫁。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大多数尼瓦尔人家庭都为女儿举行“益喜”仪式。这个仪式和正式婚礼一样庄重,由祭司主持,并邀请亲戚、朋友参加。通常是数名或数十名小姑娘在一起集体进行,小姑娘们各个穿红戴绿,额上点着红色的吉祥痣,列队席地而坐。祭司捧起贝尔果做祈祷,小姑娘们对贝尔果、祭司和自己的父母一一行礼。最后,祭司把贝尔果分别交给小姑娘的父母,婚礼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结束。小姑娘的父母把贝尔果珍藏在家里。但尼瓦尔人中的婆罗门种姓不做“益喜”仪式。
“乌博那亚那”(Upnayana)仪式 也称“博拉德奔德”(Bratebend)。这是印度教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男孩必须进行的一项“入法礼”。婆罗门种姓的男孩在7~9岁,刹帝利在11岁,吠舍在12岁时举行这项仪式。按照印度教经典的说法,举行入法礼意味着获得再生。从这天起,男孩要正式戴上圣线,从此永不离身。同时忌食葱、蒜、酒、肉(除阉割过的羊的肉以外)等有怪味的食物,禁食比自己种姓地位低的人做的饭菜。举行入法礼还意味着男孩开始接受正规的宗教知识,进入有约束的学生生活期。此后要学习吠陀经典,学习本种姓、本民族和家族的传统文化,并正式参加宗教活动。
入法仪式要进行一整天。其实从正式举行仪式的前一天中午开始,男孩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浴身、斋戒、独居一室、膜拜智神和圣母神等。第二天,即举行成人仪式这天清晨,男孩的姑姑要祭拜剃头刀,然后由舅舅给男孩剃光头,只在后脑勺上方留一小撮头发。没有亲舅舅的男孩,可请近亲或远房舅舅代理。剃过发之后,再次沐浴洁身,全身涂上香料和菜籽油,身着黄色围裙或从上到下缠裹黄布,类似袈裟,由祭司领入祭坛。仪式自始至终由祭司主持,由精通吠陀和印度教经典的“古鲁”(老师)解释经文,负责说教。
仪式开始时,首先由祭司向神请愿,请神赐予某某学生学习吠陀的资格,请神赐予某某学生第二次生命。然后,古鲁带领这位学生宣告:“我作为求学期的学生,现在开始学习吠陀。”在祭坛里,学生面对着古鲁、父母和来宾宣誓,表明自己求知的欲望和努力学习的决心。接着,古鲁给学生讲解《耶柔吠陀》的一些经文诗句。读解之后,学生给古鲁点吉祥痣,行跪拜礼,用头触碰古鲁的脚。古鲁教学生祭拜吠陀经典,然后继续教诲学生,要他们不贪吃、不好色、不偷东西、不说假话、尊敬老师、爱护师长、努力完成学业等。
入法仪式中还有一项让学生扮作苦行僧的仪式。学生们得赤身裸体,下身只兜一块遮羞布,肩背一张卷起的鹿皮,手拄一根木棍,绕着祭坛行走。鹿皮象征着铺盖,可供席地而卧用;木棍用作打狗,象征着自卫的武器。在尼泊尔,苦行僧一年四季不遮体,以乞讨为生。在乞讨时,一般讨够当日食用即不再多讨,以便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修道。过去,学生从举行入法礼那天起每天要走街串巷,挨家乞讨,将乞讨得来的食物孝敬古鲁,直到在古鲁家的学业结束。还要为古鲁砍柴、添火、扫地、提水,干一些力气活。在学习上,每天要在古鲁面前背诵旧课,学习新课,并按照古鲁的指点做瑜伽、健身。现在,乞讨活动是象征性的,学生在入法礼结束时,向父母、亲友和参加庆祝仪式的来宾乞讨,然后把乞讨到的大米、扁米、水果、钱币等奉献给古鲁。
丧仪 尼泊尔人的丧葬仪式由专门负责丧葬事务的祭司主持。人死后用白布裹尸,在24小时之内将尸体火化。尼泊尔的绝大多数民族都实行火葬,火葬后将骨灰投入河中。只有个别民族实行土葬。加德满都帕舒帕蒂寺后的巴格马提河畔,阿尔雅特火葬场被认为是最神圣的火葬场。人一死,马上被抬到那里火化。尼泊尔人讲究由儿子送终和守孝。所谓送终,就是双亲去世时,要立即剪去手脚指甲,剃光头发、眉毛等全身的毛发后沐浴更衣,用白布围住下身,并开始斋戒。在焚尸之前,做儿子的要往死者嘴里倒一口水,然后用右手举起火把,从死者头部开始点着柴火。所谓守孝,就是在双亲去世后,要吃斋禁欲13天,以喝牛奶、吃水果蔬菜为主,蔬菜中还不能加入油盐和葱蒜等怪味物品。斋戒期间每天早晚要为死者祈祷,13天以后才能开斋,但要服丧一年。一年之内,服丧者从头到脚要穿白孝服,不能进寺庙,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能饮酒。待一周年为死者举行过忌辰祈祷仪式后,才可以脱掉孝服。
4.历法
尼泊尔自古至今先后使用过9种历法。除公历外,有卡利历法(Kali Samvat)、超日王历法(Vikram Samvat)、沙卡历法(Shakya Samvat)、尼瓦尔历法(Newar Samvat)、特里布文历法(Tribhuvan Samvat)和李查维历法(Lichchhavis Samvat)等。目前尼泊尔官方和民间主要使用超日王历法和公历。超日王历法始自印度古代乌贾因王朝时期,系名叫“比格拉姆·迪特亚”(Vikrama Ditya)的国王创建,时为公元前57年。从尼泊尔古籍看,尼泊尔从古代李查维时期已使用此历法,一直沿用至今。该历法的元月从公历的4月中旬(13~15日)开始。尼泊尔的一月称贝沙克(Beishakh),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二月称洁西特(Jeshth),相当于公历的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三月称阿沙德(Ashadh),相当于公历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后面月份依此类推);四月称斯拉瓦那(Srawana);五月称帕德拉(Padra);六月称阿斯温(Aswin);七月称加尔迪克(Gardik);八月称马尔格(Marga);九月称包湿(Boush);十月称马科(Magh);十一月称帕贡(Pagun);十二月称切特拉(Chaitra)。尼泊尔的报纸杂志、政府文件通常同时使用超日王历法和公历。从事与尼泊尔有关工作的中国人通常把尼泊尔使用的超日王历法称为尼历。
除上述两种主要的历法之外,目前,沙卡历法仍由占星家们使用,尼瓦尔历法仍在尼瓦尔民族内部使用。尼瓦尔历法始于公元880年李查维王朝末期,系马拉人后来在尼泊尔谷地(现称加德满都河谷)建立统治时创建,称其为尼泊尔历法,但其他人仍称其为尼瓦尔历法。该历法的新年在超日王历法的加尔迪克月的朔日(公历的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每年的这一天,尼瓦尔人都热烈庆祝他们的新年,穿新衣,佩戴鲜花做成的花环,并备盛馔佳肴以款待自己,尼瓦尔语称之为摩合布扎(Mahebuja)。
沙卡历法创立于印度,从公元78年开始,新年在尼泊尔的十二月(切特拉),相当于公历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
另外,藏历也在属于藏文化圈的尼泊尔北方部分民族中使用。藏历是从中国传去的。藏历用阴阳五行和十二生肖纪年,如火鸡年、木兔年、土狗年、土马年等。
在尼泊尔挂历和历书上通常记载三种历法:(1)超日王历法,称年为“萨拉”(Sala),称日期为“格迭”(Gedie);(2)公元历法,称日期为“塔里克”(Darik);(3)太阴历,称日期为“迪提”(Diti)。
“迪提”以半个月为单位,分白半月和黑半月。黑半月有时只有14天。白半月和黑半月1~14天,日期名称相同,如白半月和黑半月的第一天都称“普拉迪帕达”(Pratipadha),第二天都称“德维迪亚”(Dhavitiya)。白半月的第十五天称“布尔尼玛”(Buernima),意思是月圆(望日),黑半月的第十五天称“奥希”(Osi),意思是朔日。尼泊尔的农时和宗教节日都用“迪提”表示。“迪提”类似我国农历的初一、初二……十五,但没有十六,后半月又从初一、初二开始。
尼泊尔人也有生肖,但和我们的生肖不太一样。他们的生肖取决于小孩出生的月份和出生时距离太阳初升的时间。占星师根据小孩出生与太阳初升的时间差,在历书上找小孩应属的黄道位置,从而确定生肖。也就是说,尼泊尔人的生肖是黄道12宫里的星座,即麦什(Mesh,白羊座)、博里什(Vrish,金牛座)、米吐恩(Mithun,双子座)、卡尔卡特(Karkata,巨蟹座)、辛哈(Simha,狮子座)、卡尼亚(Kanya,室女座)、图拉(Tula,天秤座)、博里什乞卡(Vrischika,天蝎座)、塔努(Dhanu,人马座)、马卡尔(Makar,摩羯座)、古姆婆(Kumbha,宝瓶座)和米纳(Meena,双鱼座)。由于黄道不停地运转,因此,同一天出生的小孩生肖不同,有的属狮子,有的属室女,有的属宝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