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崛起·不可阻挡的楚人(2)

子文认为,如今齐国势力强大,若是楚国贸然出动攻打齐国,恐怕胜算很小。不如先打下郑国练练兵。就地理位置来说,郑国距离楚国近,离齐国远,因此,郑国就是想搬救兵也比较吃力。而且郑国也不是弱国,若是能顺利灭掉它,定会大大助长楚国的士气。

由此,一场旷世的南北对决拉开了序幕。齐桓公与楚成王,管仲与子文,两对死对头的生死对决也由此开始。

在中原诸侯眼里,楚国就是一个野蛮的劣等民族。他们为了扩张领土,君王甚至连自己的亲舅舅都可以杀害,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楚国一路征战,完全不顾礼仪文化,被中原看作是十足的蛮夷之国。因此楚国无论如何强大,都被中原所不齿。当看到楚国的势力已经威胁到了中原地区,并且公然出兵讨伐郑国,诸侯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抵抗楚国,以守住这片文明的华夏土地。

齐桓公率领众诸侯国派遣出来的联军赶到楚国城门外。楚成王见这种情况,连忙派大臣屈完到齐军大营议和。当屈完客气地询问管仲,此次率兵前来的缘由时,管仲说出了两点:

第一,楚国多年未按时进贡,分明是没把周王朝放在眼里。

第二,当年周昭王南征之时,正是由于楚人动了手脚,才导致周昭王殒命,这件事楚国脱不了干系,必须负上责任。

听了管仲的质问,有备而来的屈完回应到:“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的确是我们的过错。楚国今后一定会按时进贡。至于周昭王之死,着实与楚人无关。”屈完的回答,承认了没有按时进贡之事,但将周昭王之死推得一干二净,此乃机智的避重就轻。

管仲见此,仍不依不饶地说:“我们的联军如此强大,若是强行进攻,恐怕楚国无法扛得住。”

屈完听出了管仲话中威胁之意,但此刻他不能表现出惊慌。屈完心里清楚,在当时所有中原战争中,各诸侯国攻打任意一国,其目的并不是要灭掉这个国家,而是要让这个国家实行周礼。如今齐国带头来讨伐楚国,无非也是这个目的。而齐国现在最在意的,就是它的霸主地位。因此他不甘示弱地说:“若齐桓公以德绥诸侯,则没有诸侯不服。如果以武力威胁,楚国将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全力抵抗。诸侯联军再多,也没有用。”

听到他这样回答,管仲没办法再接下去。楚国既已答应继续按时进贡,若联军此时再进城攻打,恐怕无法说服他人。现在就算想要出兵,也没有合理的理由了。因此齐桓公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改为与楚国举行会盟。在此次会盟中,楚国做出保证,会继续按时进贡。

这次事件之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楚成王则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多年来,楚国扩张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可是现在他们发现,逐个攻破容易,一旦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就不是他们可以对付得了的。

再无他法,楚成王只得停下了扩张的步伐,等待更好的时机。而这一等,就一直等到了齐桓公去世。

死于周礼的宋襄公

齐桓公的离世,令整个中原六神无主,天下大乱。楚成王看到此情景,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而此时,宋国的宋襄公也雄心勃勃起来。他联合了几个诸侯国的军队,想要接过齐国的霸主位置,前去讨伐当时依附于楚国的郑国。

联合军队与楚国军队就这样狭路相逢了,一场大战即将开始。由于宋国军队提前抵达了战场,于是早早地在岸边列队等待号令。而此时楚国的军队才在对岸刚刚开始渡河。宋国将领建议宋襄公,应该趁楚军渡河之时开战,这样在对方最脆弱的时候攻击,宋军定会胜利。可是宋襄公没有接受他的提议,非要等楚军渡河之后,在岸边同样排好队形之后方可开战。这是为何呢?

宋襄公认为,他这样做,是遵循周礼中的战争规则,即敌人处于险地,不可乘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偷袭。

或许他的这种做法很多人无法理解,就连宋国的人也觉得他过于教条。但是在当时的中原文化之下,特别是在宋国历史中,这种教条是相当必要的。这可以说是做人最基本的道义。这种道义,有时甚至是要用生命来维护的。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诚信也是首要的准则。否则就算是大获全胜,也是胜之不武,被他人所不齿。

春秋时代的作战,如同一场表演一般,有固定的程序。作战双方都离不开礼的约束。例如,双方作战以车战为主时,首先要约定好作战时间,选择一处开阔的地点。待双方队伍到达后,各自列好队伍,敲响战鼓,战争方才正式开始。

这或许是春秋时期及之前特有的作战理念。春秋时期的军队,大多以贵族为主体,士兵和战车数量都不多,而战争时间一般也不会持续超过一天。因此,那时的战争,不会过于惨烈。而在战争过程中绝不会出现偷袭或是乘人之危之类的事情。人们在战争中要赢得光彩,不能赢了战争,输了品德。或者说,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作战双方更注重的是战争的过程,至于结果反而是其次。

据史料记载,当时作战中有几项是必须遵守的:

第一,不打不义之战。也就是说出兵打仗,必须师出有名,无缘无故的侵扰,是会被看不起的。

第二,不重伤。意思是说受过伤的士兵,躺在地上,就不可以再去攻击他。

第三,不擒二毛。看到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是不可以下手的。

这些规则如今看来的确有些可笑,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却是最基本的规矩。这不仅是每个国家君王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士兵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战争胜与败,若是输在道德层面上,那才是彻底输了。

如果说宋襄公的这次失败并不难堪,但此次楚军的胜利,可谓是春秋时期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宋襄公所尊崇的礼仪制度并没有继续被推崇下去,反而是楚军这种功利性的作战方式更适合之后的战争。而周王朝多年来所建立的周礼,也在一点点被打破。

由绅士般的礼尚作战,到功利性作战,不知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我们只是很明确地知道,楚国正是这种功利性作战的使用者和推崇者。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遵循周礼,他们要的,是快准狠地得到。若是楚人从一开始就尊重周礼,恐怕也没有楚国的今天了。

这场战争战鼓敲响的一刻,就以楚军的优势而持续着,直到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在作战过程中不幸负伤。宋人埋怨宋襄公战术失败,但是宋襄公并没有因此后悔当时的选择。

一年之后,宋襄公因攻打楚国时所受的伤去世了,直到他临死前也没弄明白,一直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他,为何没能实现霸主的夙愿。

宋楚之战的胜利,像是给楚成王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对楚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自信。他幻想自己可以像当年的齐桓公一样,称霸中原,对诸侯施以号令。于是他学齐桓公的样子,对众诸侯国发出邀请,提议会盟。

可是到场的诸侯代表当中,只有少数几个国力较弱的小国,并不见齐国、晋国等强国的代表。楚成王知道,这是诸侯们对自己的轻视。他的霸主梦,又一次破灭了。

养虎为患的懊恼

此时有一个诸侯国正迅速强盛起来,那就是晋国。

晋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后改国号为晋。

晋国位于中原较北边,与北狄为邻。正因如此,晋国视野开阔,国力富强。和楚国有着同样的情况,面对外面少数民族的不断威胁,晋人英勇善战,不畏强敌,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晋国国君晋文公是一代英才,不仅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晋国,还在齐国、宋国之后,接过了“尊王攘夷”这面大旗,肩负着维护中原文化的使命。

晋国已经成为楚国的第一大强敌。

在城濮之战的多年前,当时晋文公重耳还是一位懵懂的公子。他曾与楚成王有过交情。而后,就在各诸侯国都等待出头之时,晋国公子重耳悄悄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重耳幼时聪明好学,且喜好结交能人。为了以防在晋国被人暗算,重耳与幼时结交的好友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连夜从晋国逃了出来。

重耳先是到了翟国,因为重耳的舅舅狐偃,就是出自翟国。翟人将刚刚在战争中俘获的两个姑娘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其中一个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刘叔,另一个姑娘赐给了赵衰。此时重耳得到了消息,之前在晋国作乱的骊姬被处死,众人想立重耳为国君,并派狐偃的弟弟狐毛到翟国迎接重耳。重耳推辞到:“我当初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在父亲去世之时都没能在身前尽孝,我有什么资格来接受这个国君之位呢?你们还是另立他人吧。”

就这样,晋国夷吾继位,史称晋惠公。但他在位时违背了和其他国家的约定,并滥杀无辜,惹得晋人对这个君王十分不满。晋惠公唯恐重耳是他日后的隐患,派人去翟国追杀他。重耳因此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十二年的翟国。他想,既然要在外漂泊,不如到大国去,对自己会有帮助。于是他和身边几人一同到了齐国。离开时,他对妻子说:“若是二十五年之后我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说:“要我等二十五年,恐怕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很高了。不过我还是会等着你的。”

重耳一行人先是到了卫国,卫文公见这些人穿着寒酸,没有认真接待他们。重耳又离开卫国,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将同家族的一个少女齐姜嫁给了他,配送二十辆驷马车,重耳有些受宠若惊,决定在齐国居住。

这一住就是五年,重耳也在这五年的安逸生活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志愿。狐偃等人见他这般不思进取,只好趁他不备时将他灌醉,用车载着离开了齐国。

之后,这一行人分别到了曹国、宋国、郑国,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久留。接着,他们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热情地招待了重耳,重耳亦是十分谦逊。在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倘若他日公子能平安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机智的重耳想了想,回答到:“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我会为您退避三舍。”在一旁的楚国大将听闻此言很恼火,觉得重耳这是在羞辱楚国,于是主张杀掉他。楚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的安排,我怎么可以杀了他呢?况且他的话又有什么可以反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