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使·筚路蓝缕,开辟山林(5)
“春秋第一县”
楚人多年来最痛恨的,就是被人称为“蛮夷”。但不得不说,无论多么希望重回中原,在南方生活多年的楚人,即便是上层社会,也早已逃脱不掉蛮夷的气息。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开始,帝王选择接班人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立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是说若都是正妻之子,则立其年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若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份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叫“子以母贵”。
这种选择君王的原则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偶有变化。但是这种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处,就是无法选拔有才能的人来做一个国家的君主。即便这个人整日寻欢作乐,昏庸不堪,只要他的身份符合规定,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掌管一国之事,这种制度也是导致很多王朝短命的原因。当然,立嫡之后也可能会出现诸多变数,历史上就有不少帝王被谋害,有的甚至刚刚上位几天便夭折了。
公元前741年,楚国也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这一年,楚人熊通策划了一场宫廷谋杀。他在哥哥楚厉王过世之后,杀死了刚继位不久的侄子,成为楚国的首领,这就是几十年后的楚武王。
这种弑君的行为自然不是第一次在楚国出现,可以说在楚国之前的历史中就相当频繁。楚国破坏了长久以来的传位规则,常常做出一些惊蛮夷而震华夏的骇人之举。这在中原地区被看作是大逆不道,倒行逆施,可这非常人之举却带来了好处。能做出弑君之事的,都是在楚国有一些势力,并且进取心极强,敢于拼搏的人,因此他们在接管国事之后,都会在其青年时期取得不错的成绩。熊通也不例外。
大概是由于用生命做赌注,换来的王位来之不易,也或许是篡位的罪恶感作祟,夺得王位之后的熊通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追求。他和之前的几位篡位的君主一样,要求自己必须有一番大作为。而所谓的作为,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领土扩张。
熊通继位后,他想到熊渠曾自立为王,但后来又遭到打压而破灭。自己如今硬要再试,势必会重蹈覆辙。不如选择一条合理的途径,直接到周天子面前讨封。结果可想而知。周天子本来就对他弑君的行为所不齿,如今他竟提出这等无理要求,自然拒绝并羞辱了他一番。天性自傲的熊通当即大怒。既然你们认定我是蛮夷,既然我无论怎样努力都换不来你们的重视,那不如我和你平起平坐,看你又能奈我何?
就这样,熊通自称为王。
这之后,熊通与邓国通婚,娶其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熊通继位不足三年,便迫不及待地派兵远征南阳盆地,攻打周朝在汉北设立的重镇,但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没有让他气馁,他继续摩拳擦掌,苦练兵将,伺机而动。
权国位于汉江平原地区,虽土地面积较小,但国力尚强。楚国从西周时期的君主熊渠到春秋早期的熊砍都曾经尝试过想要收服权国,但都没有实现。直到熊通出兵,一举灭掉权国,总算实现了先君的愿望。就这样,权国成了熊通继位后得到的第一个小国。
对于灭掉权国,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熊通用兵的能力,而是他得到权国后的统治方式。熊通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将权国分封出去,而是改权为县,加以管理,县的管理者在当时称为“县尹”。这是春秋时期最早的体制改革,被史学家称为“春秋第一县”。在这之后,楚国每灭一国,便将该国的公族转至楚国后方加以监管,而该国还在原位设立县制,因俗以治之。
“县”这个字由“悬”而来,意思是说县悬挂在中央手中,始终受中央控制,并不像之前那样管理权力归诸侯所有。县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周王朝建立之后,分封了众多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小国之中又会分封一些其他级别的官员。可是天高皇帝远,周天子即便再有精力和时间,也无法将权力之手伸到那么远,一一掌控如此多的诸侯国。久而久之,诸侯们在自己地盘的势力不断扩大和趋于稳定,也就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掌控。很多分封较早的国家因此分裂了出去。
熊通正是看到周王朝统治之下的这一弊端,所以才改用县制管理,让地方行政直接受中央管辖,国君直接指挥县官的举动,并且这个县官不可以像之前一样世袭给他们的子孙,而是由中央直接委派。财政上所有收入均要上缴国库,而不是诸侯自己留用,也不可以养军队。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楚国摆脱了分封制狭隘性的束缚,展示出了他们的政治优越性。
正是因为熊通的王位是通过弑君而来,他上位后就更加奋死拼搏;正是因为楚国多年来不断遭受打击,才更要把握机会,不断强大自身。如果说周王朝已步入老年,那么楚国才是正值壮年,它有着更顽强的生命力,更执着的创造精神。他们不默守陈规,敢于尝试。每一个楚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那是从祖先传下来的,不畏苦难、奋勇向前的执念。
经历过磨难的人,总是特别懂得机遇的来之不易。熊通带领着楚人练兵征战,拓展疆土。所以,楚国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强大。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中,楚人紧握机会,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占尽先机。虽然他们的身份仍然没有赢得中原人的认可,但他们相信,不久之后,他们就要让周王朝乃至所有人,刮目相看。
楚人是顽强的。他们从来都不甘心俯首为奴。数百年的嘲笑与打击,他们都一一咽下。可是要他们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听话的火事,那倒不如割掉他们的头颅来得痛快。熊通野心勃勃,楚人野心勃勃。此时,无论是周王朝,还是楚国周围的一些诸侯国,都对迅速成长起来的楚国感到忧心。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楚人眼中的怒火和野心,对楚人惧怕三分。周王朝也万万没想到,一个长期被打压,似乎从来没有走入人们视线的小小楚国,如今竟然势如破竹般强大起来。
楚人也是幸运的。他们亲眼看到周王朝在统治中的种种弊端,吸取教训的同时,也学到了他们的种种优势,抛弃那些陈规陋习,为楚国的统治注入新鲜血液。楚人想向中原人证明自己,也想向祖先证明自己。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可以改写历史!
第三次伐随的征途
在楚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中,中原王朝却越发混乱不堪。人们仿佛受够了礼法的约束,总想要挣脱束缚做些违反纲纪之事。一场场弑君事件层出不穷,整个中原好像失去了控制。
在这混乱局势之中,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中原越是混乱,越是有利于楚人出击。中原的诸侯国之间应接不暇,杀声四起,根本无暇理会楚国有任何举动。在敌人脆弱的时候主动进攻,往往事半功倍。楚人做了几百年的大国之梦,这一次是最佳时机吗?
深谋远虑的熊通,总是能从混沌的局面中抽丝剥茧,找出关键所在。他想,对于楚国来说,想要在以后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增强作战能力,因此必须由他们来控制铜资源。可是要得到铜资源谈何容易。周朝天子对铜矿的运输十分重视,不会割让半分。想要将这条运输通道拦腰截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灭掉随国。
于是,随国成了熊通下一个要征服的国家。或许随国根本没有想到,楚国真有勇气来犯。任谁都清楚,随国的国力不容小觑,不然周王朝也不会将它安排在这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之前周天子拒绝加封一事,熊通一直怀恨在心。这次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熊通准备先将大兵压临随国边境,以此要挟周天子就范。若他还是不同意加封,就有借口直接出兵攻打随国。此乃一举两得。
但是对于攻打随国,熊通并没有盲目乐观。谁也无法保证这一仗一定能以胜利告终,甚至很可能是艰难的一战。若是失败,或许会有灭国的危险。但是熊通无法忽视内心的冲动。长久的耻辱历历在目,楚国上下对中原积怨已深。同时,他们对于熊通这个领袖有着强烈的崇拜。楚人相信,这个机智多谋、英勇善战的领袖,会带领楚人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们急于摆脱挨打的局面,想要翻身做强国!楚人的这种信任与期待,给了熊通无限的力量。
从迁徙至南方以来,楚人学会了拿起武器,懂得了如何攻击作战。他们的尚武精神不断被强化,血液中流淌着想要搏杀的信号。为了有充足的食物果腹,为了有温暖的地方居住,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可以说,由于经历过太多苦难,楚人天生缺乏安全感。他们不仅要维持现有的生存环境,还要开疆拓土,问鼎中原。这样,无论将来何人来犯,他们都不会畏惧。
在楚国有一句古话: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就是说在楚国做了王,若是超过三年没有出兵打仗,拓展疆土,死后他的尸体就没有资格进入宗庙。这是祖先对楚人的督促和提醒:所有的富足都是暂时的,没有进取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有灭国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