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信使·筚路蓝缕,开辟山林(4)
《左传》中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外交事件。公元前642年,楚成王在楚国的大殿上接见前来朝见的郑国君主郑文公。郑文公毕恭毕敬地向楚成王行礼,表示对楚国的臣服。一直不被中原人承认,是楚人的一块心病。这一次郑国的臣服,令楚成王十分满意,一时竟有些得意忘形了。他感受到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快感,他渴望被人仰视。
为了表示对郑文公的嘉奖,同时展现楚国的实力,他决定赠与郑国一千斤铜。这一千斤铜在当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说是楚成王对郑文公相当大的恩赐。郑文公高兴地命人收下。可是等他前脚刚刚离开,楚成王就后悔了。刚才一时高兴,竟然昏了头。一千斤的铜,郑国可以带回去铸造礼器或者乐器,同时还会对楚国的恩赐感恩戴德。若是郑国日后做成兵器反过来攻打楚国,那么楚成王今日岂不是做了一件得不偿失的可笑之事?
想到这里,楚成王也顾不得那么多的外交礼仪,急忙派人跑出去拦住了郑文公的队伍。郑文公疑惑地停了下来,心想,楚成王不会这么快就后悔给自己一千斤铜了吧?使者传达了楚成王的意思:这批铜可以带走,但是要追加一个条件,即郑国只能用来铸造礼器,不可以用来铸造兵器。郑文公答应了,带着一千斤铜锭踏上了归程。
由这件事我们能够看出,在当时铜资源是相当稀缺且珍贵的。铜矿就是一把双刃剑,你的敌人可以用它来铸造礼器、乐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你,巩固友好关系;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铸造铜兵器,在你不备之时攻打你。因此这铜到底是好是坏,是没办法直接用经验来限定的,无非是看各自的用途罢了。
如果用“神奇”二字来形容铜这种物质,实在不足为过。一件件的艺术品或者是征战工具从楚人手中诞生,他们仿佛都有着生命。楚人赋予了铜更多的意义,可以作为一件乐器为生活增添乐趣;可以作为一件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在祭祀仪式上被楚人恭恭敬敬地摆放;亦可以铸造成一件兵器,在战场中拼杀,保卫疆土或是夺人性命。对于最后这一用途,可以说铜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说它是国家的命脉也不足为过。
战争的利刃,铜绿山
铜绿山,一个硬朗又柔美的名字。我们或许觉得陌生,然而对于当时的楚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天与地。
铜绿山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处,面积2平方千米。在这里有一处铜矿遗址。从中国商朝的早期到汉朝,勤劳的人们在这里开采了大量的铜矿,也在这里进行加工。这期间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春秋时期或更早一些时间,二是战国直至汉代。一辈辈的劳动者,利用他们的智慧开辟出一片天地。他们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最好的礼物。
当古人第一次来到带铜绿山一带,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小花。这种花长得很不起眼,看起来像是草,实际上是没有叶子的花。古人见这种花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长的如此茂盛,便生了好奇。就这样,在铜草花的指引下,古人发现了铜的存在。因为铜草花生长在哪里,哪里就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小小的一棵一棵,一不小心漫山遍野都是了,让铜绿山变成了一片紫色的海洋。铜草花又称为海州香薷,是一种喜铜植物,一般生长在铜分子比较密集的地区。因此除了在药用方面的一些作用,它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指示铜矿的位置。古人正是根据铜草花的这一特性,来寻找铜矿。
可以设想,最初古人并不知道到铜这种物质该如何使用,甚至最初的使用有可能是从偶然和错误开始的。或许在某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古人搬来一些铜矿堆在一起,上面铺上一层木柴,开始了他们的篝火晚宴。而在晚饭结束之后,有人在火堆剩余处发现了天然铜,从此掌握了利用铜矿获取铜的方法。
在发现天然铜之后,逐渐大面积地收集、使用。这些天然铜用来制造装饰物或者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容器。当时人们已经会使用火,并且能够搭建一些简易的火炉等用来加热铜。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取得足够高的温度,因此想要得到铜水是不可能的。要加工出一片大面积的铜,需要将铜的尾端烧红,再用锻打的方式把两片铜熔合在一起。
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期,聪明的古人硬是研究出了多种开凿方法和冶炼技术。用粘土制成一个圆筒,下面开小孔,用来通风,这叫作粘土炉。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将木头劈成小块是很困难的,但人们可以把木头先烧成木炭,变脆之后再用石头将其劈开,就会容易很多。之后把这些木炭铺在粘土炉的下层,上面摆放一层矿石,点火。这样,矿石被烧制成铜。
由于粘土炉体积较小,机智的古人会选择大张的野兽皮,或者大片的树叶扇风,来加速木炭燃烧,有人会更巧妙地直接将炉子安置在风大的山顶。他们创造了竖井、平巷及盲井。为了让井底更稳定,人们用木头造出框架用来做支撑,甚至还掌握了通风和排水技术。这是多么神奇!
当时人们对铜的喜爱,远远超乎如今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最初的铜器,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如此精美,其中的多数我们都很难判断出那些简陋的工具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你会看到一条长长的铜片,甚至上面布满了刺。但铜制工具和树枝比较起来更耐烧,因此适合做烧烤工具。另外石头和土尽管已被人们掌握了使用方法,但是延展性较差,不如铜更适合做容器。铜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被铸造成许多复杂的形状,特别是长条的形状尤其难得。这种形状的工具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帮手。他们用它搅拌食物,或者打落树上高出的物体。
除了非常出色的延展性,铜比石头和树枝更容易磨制出尖端,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被损耗。这可以说就是最原始的刀。然而这种工具并没有被使用在战场上,因为纯铜还是比较容易断的,无法用在特别暴力的场合。
这种铜尖类的工具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就是古人用来在泥坯子上面描绘精细的花纹。细心的工匠不仅铸造了粗犷的铜器,亦是用泥土造出了美丽的容器。容器上面的花纹诉说了当年古人的生活细节,他们载歌载舞,他们相爱相杀,欢乐的,悲痛的,全都通过这些花纹,向你娓娓道来。
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锡。
最初的发现过程,可能是很偶然的。也许是古人在冶炼纯铜的时候,不小心掺杂了一些锡矿石,这样流出来的铜水就是青铜。从视觉上来说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等到冷却凝结之后,古人发现,这种青铜更坚硬。锡本身的作用并不大,但熔点很低,与铜矿石一同冶炼很容易得到青铜水。就这样,古人学会了冶炼青铜。由于青铜更有韧性更坚硬,因而被大规模的使用。特别是在浇注方面,青铜代替了纯铜,成为更合适的原料。另外在作用上,青铜更适合铸造成武器,用它来砍坚硬的物体也成为了可能。
大冶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地处武汉、鄂州、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大冶”这个名字,正是由冶金而来。这里有三千多年的青铜史,一千多年的建县史。
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大冶市,人们在1973年发现它时,它还是一片保存较完好的古遗址。人们欣喜地发现,这里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人采矿、加工的轨迹。因此这片遗址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又一奇迹”,甚至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最初只是在大冶开采铜矿。从那几年的开采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挖到一些贯穿的巷道。这些巷道有一人那么高,泥土堆积而成,其中夹杂着一些木棍用以支撑和隔离。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人们竟有了惊人的发现。这里竟然埋着一座春秋时代的古矿井遗址!
通过对这片古矿井遗址的研究,人们的认知被震撼了。原来在春秋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科学完整的采矿方法。通过这片古迹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开采行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是有规划有组织的,通风、排水、矿石提升,每一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效率很高。在遗址中总共有36个竖井,最大开采深度达到了64米,深入潜水位以下8到10米。这几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我们不难想象,从商周时期,成百上千的人便开始在这幽暗的隧道中劳作着。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巷道中,古人裸着宽厚的脊背,背着沉重的筐,一筐一筐地运输矿石,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响声震天。他们步履维艰,汗水夹杂着泥土混成泥水从脖子两边淌下来。但是他们干劲十足,因为他们视这些石头为珍宝。
到底在这一带,古人开采了多少铜矿呢?
在大冶遗址,专家还发现了古代炼炉的遗迹。这个炉子像一座小型的堡垒一样,是用泥土构成的。顶部呈圆形,整个表面凹凸不平。在四周有几个大孔,下面孔的底部有一条宽宽的凹槽。小孔大概一个人头的大小,大孔足够一个人匍匐进入。当然,这里应该不止这一个炼炉。因为专家在这里发现了近40万吨的炼铜炉渣。
40万吨的炉渣!这对于先秦的人来说,难道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吗?
专家通过这些炉渣推算,古代这里的产铜量大概在12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春秋时代,一部分铜会被铸造成青铜戈,而一把青铜戈的重量在半公斤左右。也就是说,这12万吨的铜能够制造2.4亿件青铜戈。若是铸造成青铜剑呢?一把青铜剑重量大约两公斤。12万吨铜铸造的青铜剑多达6000万把。一枚青铜箭头重30克左右,若只是铸造箭头,12万吨铜可以造出40亿枚箭头。这些数字足够让人目瞪口呆。同样生产力低下的各国,谁若是掌握了这些铜矿资源,谁能铸造出来如此数目庞大且先进的武器,谁就能征服各国。因此不得不说,铜绿山的铜矿资源,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铜绿山的资源像是一束强烈的光源,照亮了中国大地。大小国家纷纷得到了这个消息,开始打铜绿山的主意,这其中也包括楚人。
原来看似平凡无奇的一座山,竟暗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楚人震惊了,他们迫切地想得到这里的财富。可是铜绿山的重要地位,不止诸侯国垂涎,周王朝亦是十分了解。楚人想要占领这座山,谈何容易?
周王朝看清了这一带的形式,做出了长久的规划。周天子在汉水流域,分封了一系列王室成员。派自家人看守这座矿山,才是最放心的。这些诸侯的任务,就是驻守在这里,防止铜矿资源被其他人夺去。另外他们还要保证周王朝对铜资源和锡资源的运输顺畅。因此他们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汉阳诸姬。
在西周早期,周王朝的统治能力有限,所掌管的土地多数在商朝的旧商都一带。因此当时分封的诸侯国亦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的。因为人数有限,分封到每一处大概只有几百人。如此小的管理规模实在无法确保一方的太平。周人在分封地区独立为国,号称“国人”,其实就是缩在城中不敢探头。而周围则围着一些虎视眈眈想要进攻的“野人”。可惜周王朝当时对此束手无策。
到了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国力增强,人口增加,各方面都较之前有了更好的储备。就好似一个年幼的孩童逐渐成长为强壮的青年一般,此时这位青年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已经相当稳固,于是他伸长了手臂,逐渐对南方地区进行掌控。
在对南方地区的情况加以掌握和分析之后,周王朝将一些原来由姬姓(一说为姜姓)兄弟叔侄所掌控的中原地区,山西、陕西一带,逐渐南移,到达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区。这些诸侯们以世袭的形式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数十封国,如唐、息、蔡等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如此一来,他们不再是那种单薄的弱小势力,也不必惧怕随时可能到来的异族侵犯。这些诸侯国形成了一张权力的大网,网罗着汉水这一片土地,也网罗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由于汉阳诸姬的存在,南方地区减少了战乱,更专注于提高生产力。可以说,他们对南方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汉阳诸姬”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这条铜锡之路。在西周中期,周昭王、周穆王就不断出兵攻打淮夷、于越、荆楚等地,以此来夺取铜资源。到后期,周王朝已控制了大冶铜绿山的矿产资源。但是毕竟山高路远,这些珍贵的资源势必要经过很大一番周折才能运到周天子脚下。而这一路的周折,也是周人所担心的。
在铜绿山这里开采出来的铜矿,首先要经过长江,随后从长江转入汉江。接着要经过随枣走廊,才到达南阳盆地,最后到达周天子所在地。看似简单的运输,每一道关卡都需要汉阳诸姬的诸侯尽职守候。这长长的一条运输通道,离不开众诸侯长年累月的把守,是保障矿产资源运输通畅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
随国是汉阳诸姬中最重要的一关。
相传在女娲开天辟地之时,创造出一个名为随的人,后来他的后代都以随为姓。到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建立随国,随国的贵族仍旧以随为姓。姬姓国地域相对较为宽广,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至新野,东临应山,南到京山,西近襄樊。这一带可不是落后的南蛮地区。经过夏商两朝的开发,这里有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在当时,随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强,因此它成为了汉阳诸姬中最主要的一个诸侯国。一方面由于随国所处的位置确实重要,另一方面随国的国力也比较强大。许多年来,随国始终不辱使命,成功抵抗外侵,特别是为防御后来楚国入侵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汉江一带生活多年的楚人,闻到了铜矿的味道,他们也意识到这种神奇的石头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周王朝的控制下,一批批的矿石运往中原地区,难道楚人会继续拱手相让吗?
在对周王朝运输矿石的路线进行探查之后,楚人动了心思。他们发现随国是这条运输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想要控制铜绿山,就要先征服随国。只是在这个目标达成之前,楚人需要不停地使自己强大起来。终于,在楚武王时期,楚人等到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