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课:自在心——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2)
道岫委屈地说道:“老师!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小麻雀与大鹏鸟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地问道:“多大?多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清净禅语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与其和别人比较,不如反观自照,做真实的自己。
让心灵自由飞翔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唐·临济义玄禅师
静静的夏夜,赵州禅师和他的弟子文远坐在河边乘凉,两人盘腿而坐,谈论着各自的修养心得。听着河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比赛唱歌,老禅师突发奇想,于是对文远说:“文远,让我们也来比赛一下,看谁能把自己比喻得最低。”文远接受了他的挑战,并且他们事先约定:谁输了谁就要被扔到河里去洗澡。
于是赵州先说:“我是一头驴。”
文远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蛋。”
文远再说:“我是粪蛋里的虫子。”
此时赵州无法再比下去了,便反问他:“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远回答说:“我在那里度暑假呀!”
赵州甘拜下风,说道:“好了,算你赢了吧!”边说边跳到河里去了。
清净禅语
超然于物外,追求心灵的自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即使在污秽不堪的地方也能陪清风、伴明月、赏行云、观流水。
在生活的细节中感悟人生
禅在哪里?禅就在身边。
——唐·赵州禅师
有几个学僧听说赵州禅师的大名,千里迢迢赶来请教。
第一个学僧说道:“弟子初入禅门,请禅师指教一二。”
赵州禅师不回答,反而问道:“远道而来,我们寺院给你吃粥了吗?”
学僧回答:“多谢禅师关心,我已经吃了。”
赵州禅师说道:“很好,那就洗钵盂去。”
第二个学僧走上前去说道:“久闻禅师大名,请指教。”
赵州禅师也问道:“你来多久了?”
学僧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询问道:“喝过我们寺院里的茶了吗?”
学僧说:“多谢禅师,弟子喝过了。”
赵州禅师便道:“很好,去客堂报到吧。”
清净禅语
生活中到处都是禅。只要用心体会,就能领悟这些让人受益终生的哲思,就能达到自在的境界。
无欲无求才能活得自在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邵静居士
曾会学士信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于是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了这个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三人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清净禅语
渴求越多,无奈越多,失落越多。无欲无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失望与忧愁。
活得光鲜不如活得自在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南朝·梁·保志禅师
道源禅师的家乡在苏北泰州一带,他讲过两个故事。一个是道源禅师在做小和尚时,地方上有一个乞丐,后来儿子发了大财,但是父亲仍在外头讨饭,亲戚朋友对他都不原谅。他觉得没有面子,就派人去把父亲找回来。找回来之后,想好好地供养父亲,哪里晓得这个老人不习惯,过了几天又偷偷跑去要饭。
世人都很诧异,而这位父亲却说:“这样快乐、自在,无忧无虑,到哪里都有得吃,有得住,一天到晚游山玩水。”
还有一位学禅的商人,带了许多金银珠宝去探望朋友,结果在途中被小偷全部盗走。但他却毫无愤怒之气,反而道:“我送给朋友,跟送给小偷没有区别,反正都是送人的。”
清净禅语
人生在世,生活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他人的看法只是过眼云烟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南宋·雪窦禅师
仰山禅师看到光涌来拜见,劈头就问:“你来干什么?”
光涌答道:“我向您请安,问候和尚!”
仰山禅师接着问道:“既然是来问候和尚我的,你看到我没有呀?”
光涌答道:“当然看到了。”
仰山接着问道:“你看我像不像头驴?”
“不像驴,”光涌答道,“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考他:“如果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如果非说您像个什么,那像佛和像驴又有什么区别?像个什么,随便去想好了。”
仰山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我用这个来考别人,二十年来没一个人能过关,只有你没被问倒,了不起!你要保持着这种凡圣两忘的心态!”
从那以后,仰山禅师经常对人们说,光涌是尊活佛呀!
清净禅语
很多东西因为世俗的眼光才有了分别,而有了执著,烦恼也开始生长。
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尽善而非尽美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北宋·法演禅师
有一个小和尚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了,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上记号。
晚上,小和尚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小和尚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师父建议小和尚再换一种方法去试试。小和尚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小和尚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小和尚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清净禅语
对待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事物的看法结果也不同。再完美物体也会有瑕疵。所以说“尽善”可,“尽美”则不可。
别太在意自己犯过的错,平静对待就好
万象都缘一念波,护心那用修多罗。岩中宴坐已多事,况起多余问什么。
——南怀瑾
云游行脚的佛光禅师,在除夕夜里终于赶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场过年。禅师来到寺前,寺内暗黑一片,敲门没有回响,他心想平遂外出可能未归,只好盘腿禅坐寺前等候。同行的侍者在寺院四处探望,发现一扇窗户没有上锁。侍者爬墙而入,并开门请禅师进去。佛光禅师进去后,让侍者把所有的门窗都反锁起来。
约有两炷香的工夫,平遂回到寺中,掏出钥匙,试了又试,就是打不开门,平遂自言自语道:“真奇怪!钥匙没带错,怎么打不开呢?莫不是扇门太久没有使用,生锈后打不开了?”平遂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襟从厕所边的一个小窗子破窗而入。哪知头才刚刚伸入室内,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什么人?爬窗做什么?”
平遂一惊,跌了下来。莫非走错了人家?还是寺内遭遇了不测?
佛光禅师唯恐弟子过度惊吓,令侍者开门,把平遂迎了进来。平遂看到师父回来,忙上前行礼道:“师父!刚才弟子着实被吓坏了,师父那一声喝,如同狮吼,让弟子真不知道谁是主,谁是客了。”
清净禅语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们也会忘记自己是主还是客。在弄错的时候我们不要太在乎,觉得是因我们自己的鲁莽与粗心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要以平静心对待,这样会使每个人都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痛快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唐·吕温
昙照禅师开示信徒时,都会大声呼喝:“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一次在生病中他不时叫喊:“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责备他道:“出家人有病,不该老是喊苦呀苦呀!”
昙照说道:“健康快乐,生病痛苦,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问道:“记得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都面不改色,视死如归。那种豪情今天哪里去了?况且平时你都讲快乐,可是到你生病的时候,怎么偏偏讲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主持大和尚无言以对。
清净禅语
痛苦与快乐都是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经历,痛苦和快乐都需要痛快地表达。
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唐·大珠慧海禅师
有一次,达观禅师对李端愿说:“诸佛祖从无中说有,在无意义的空虚人生中找出了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了解脱。世间万物均为烦恼所缚,因此,想在现世的生命意义中寻求未来不死的灵魂,如同水中捞月,只有真正了却自心,方可无惑。”
李端愿问道:“心如何了却呢?”
“无论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都别去想,别去计较。”
李端愿追问:“如果不想,怎么知道心在哪里?”
“凡事多往好处想,少往坏处去,积极向上用心体会,你就会发现心与生命的融合了。”
“那么,人死了之后,心在何处?”
“不知生,又如何知死?”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你的生命从何而来?”
“这……”李端愿一脸茫然。
达观禅师伸手趁机在李端愿胸前一抓,道:“就在你这里!还往哪里想?”
李端愿吓了一跳,蓦然领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清净禅语
人生短暂,我们要经常去想想那些值得怀念的美好事情,那些让我们烦心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圆满的解决,解决不好的也不要太在意。心永远要积极向上,保持一颗年轻快乐的心!
人心即是灵山
了解心智方能让心自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唐·寒山禅师
睦州道明,唐代名僧,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曾居睦州(今浙江)龙兴寺。悟法讲究大机大用,向上全提。
云门文偃大师还没有悟道之前去参拜睦州禅师,睦州禅师见到文偃一来马上就闭门不见。文偃就敲门,睦州在里面就问:“是谁?”
文偃就说:“我,文偃。”睦州就说:“你要做什么?”文偃说:“我参究真如佛性到现在还不明白,乞求师父给我指示。”这睦州和尚倒也奇怪,把门一开马上又闭起来。文偃连续三天来叩门,睦州禅师连续三天一开便闭门。
到了第四天,当睦州禅师开门的时候,文偃事先已有准备,抬起一脚就踩进去。睦州看他一脚踩进来,干脆把门打开,抓住文偃的衣领说:“快讲!快讲!”文偃正打算要说,睦州一把就将他推出去,说:“你这不是悟得根本,就好像秦朝留下来的钻木头的那个钻子一样,早就腐烂不堪,不能用,这不是真的。”说着就把他往外推,越他后脚还没有出去之前,把门一关,将他的脚夹住。这一夹脚受伤了,文偃就在这时大悟。
睦州禅师一连三天刻意闭门而引得文偃疑念不断,所以他一心想要弄清楚,就在睦州开门的时候强行插进一脚。在禅门来讲,强行把脚踏进来是表示自己已经悟了,所以睦州这个时候要确定文偃是不是真的悟了,因此索性开了门,抓住文偃的衣领,逼着他赶快讲。文偃这个时候准备要开口,睦州就知道他没有悟道,便一把把他推出门外,待他后脚将出未出之际,睦州就迅速把门关起来夹他的脚。
清净禅语
参禅第一步要做的,便是去觉察自己的心智活动。如果能够觉察,我们的心便得以自由。
进退自如取决于心的态度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七祖神会禅师
隐峰禅师是马祖禅师的弟子,他们都是著名禅师。他们虽身为师徒,却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相互学习。相比之下,马祖禅师要技高一筹,但隐峰禅师也差不了多少。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歇息。由于道路太窄,过不去,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谁知,马祖禅师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结果,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