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记忆

【考查重点】

1.主要的概念:记忆、遗忘、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记忆过程:划分依据、各自名称与特点

3.遗忘规律:时间进程,系列位置效应。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所以,记忆不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记忆可以将人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在时间上把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成一个整体,甚至可以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都联系起来。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

二、记忆的种类

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种:

(1)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语义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按照是否意识到,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3.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加以提取的,对某个事实或事件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在利用时又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对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1.识记: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

2.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称保持,识记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能把识记过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

3.回忆与再认:

(1)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称回忆,又称再现;

(2)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称再认。

回忆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4.识记、保持和回忆与再认的关系

(1)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可能有保持;

(2)没有识记不可能有保持,识记了如果没有保持也不会回忆得起来,所以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

(3)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称遗忘。遗忘就是记忆的反面,记住了就是没有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H.)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1885年出版了他研究记忆成果的著作《记忆》,对此后记忆的研究,甚至对整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2.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实验

①艾宾浩斯以自己作主试,又以自己作被试,自己给自己做记忆的实验。他用的记忆的材料称无意义音节,即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音节,但字典上查不出来,它不是一个字,所以称无意义音节。拿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对被试者来说可以保证它们的难度是一样大的,因而便于比较。他检查记忆保存量用的是节省法,或叫重学法。即让被试者学习一定数量的无意义音节,看达到学会的标准需要学多少遍(也可以用需要多长时间作指标)。然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来检查,此时,被试者对有些记忆材料会忘记了,于是再让他学,看需要学多少遍能达到学会的标准。重学时比初学时少用的学习遍数,占初学时遍数的百分数,就是记忆保存量的指标。节省的遍数越多,说明被试者保持得越好,遗忘得越少。

②研究成果

a.遗忘的进程

他在识记后不同的时间间隔,检查被试者的记忆保存量,结果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b.保持曲线

后人用艾宾浩斯的实验数据,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保持曲线(图4.1)。因为保持的反面是遗忘,所以有人也把这条曲线称遗忘曲线。不过保持的量是越来越少的,如果是表示遗忘的话,遗忘的量就越来越多,曲线就该反过来了。从这条曲线来看,遗忘的速率越来越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从遗忘进程的规律我们应该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的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多内容就忘记了,再去复习就是事倍功半,不如还没遗忘或忘的较少的时候赶快复习,这样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1 保持曲线

第二单元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我们熟悉的人,见过的建筑,看过的景物,都会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印象。当这些东西不在面前的时候,它们的形象还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来。

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称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称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一)特征

1.表象是对事物形象的回忆,所以表象的特征首先就是它的直观形象性。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表象的直观形象性使它与知觉有了共同的特点。

一个人见多识广,他走过的地方、见过的风景和建筑、接触过的人多,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就比较丰富。

2.片断不稳定性。

与知觉相比较,表现具有片断不稳定性。对物体知觉所形成的形象是非常稳定的,只要物体没有变化,知觉就不会有变化;而表象所产生的物体的形象就不那么稳定了,它不像知觉那样稳定。

3.可操作性。

表象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就像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手里摆弄一样,表象的形象也可以在我们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性称做表象的可操作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想像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为其提供素材,想像也是没法进行的。

4.概括性

表象出来的形象虽然是某一事物的形象,但是,它和这个事物已经有了区别。因为表象的形象具有这个事物的主要特征,表象出来的形象是经过概括了的,它已经丢掉了这个事物的一些次要特征,具有了概括性。

当然表象的概括性是很初级的,比思维的概括性有性质上的不同,但它毕竟向概括的方向前进了。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性,这使它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或者说,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二)作用

1.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想像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为其提供素材,想像也是没法进行的。

2.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概括性,这使它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或者说,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

一、三个记忆系统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为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活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把记忆也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无论在信息的编码、加工、储存和提取方式上,还是在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上,都不同于其他系统(见图4.2)。

图4.2 三个记忆系统的示意图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瞬时记忆

1.实验范式:

(1)全部报告法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Sperling, G.)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三行,每行4个字母的卡片,卡片呈现1/20秒。如果让被试者整个来回忆这张卡片上的字母,他只能回忆出5个左右;

(2)部分报告法实验: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三行,每行4个字母的卡片,卡片呈现1/20秒。如果在他看完卡片后紧接着给他三个不同声音中的一个,每个声音代表一行字母,让他根据声音的提示回忆某一行字母,结果不管检查他哪一行,他至少能回忆出3个。由此推算,在刚看完一张卡片时整张卡片他能记住的应该是9个字母。

如果不是紧接着给他声音,而是停一两秒钟再给他声音,他能记住的每行也只不过两个字母,整张卡片能记住的和用全部报告法记住的就一样了。这说明,刚看完时能记住的比较多,但保持的时间比较短。

斯波林将刚看完卡片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称瞬时记忆。

2.含义: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图象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称声象记忆。

3.瞬时记忆有如下的特点:

(1)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的,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在斯波林的实验中瞬时记忆的容量自9个以上的项目。图象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人短时记忆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称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和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的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①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②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③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实验证明,当给被试者一个系列的记忆材料,如给被试者读一遍15个互相没有联系,难度又一样大的单词让被试者记忆的时候,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见图4.3)

图4.3 系列位置效应

a.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是指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的现象;

b.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是指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的现象。

【本节小结】

1.记忆的概念、种类、过程以及遗忘的规律;

2.表象的概念及其特点;

3.三个记忆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