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像
【考查重点】
1.思维的含义,特征和种类(划分标准,各自含义);
2.概念的含义及掌握;
3.言语的中枢机制;
4.想象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感觉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它们认识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因为有了记忆,人们就能把经验储存在大脑里,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提取出来。这样,人们就能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经历加以比较,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这就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1)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例如,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
(2)思维不仅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借助于媒介加以反映,甚至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借助于媒介进行反映。
例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的认识。
(3)人通过思维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
例如,天气预报。
之所以能进行间接的反映,就是因为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事物之间没有这种内在的联系,人们也难于通过已知推测出未知。
2.思维的概括性
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例如,概念的形成。
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思维才能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人能认识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事物内在的规律。因为人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预见到事物的发展,所以人的认识又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如果没有这种超脱现实的能力,人的发明创造就不可能产生。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2.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事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是彼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分析就是把这个整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综合又是将分析得来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再联合起来,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2.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分析认识了事物的各种属性,把它们从事物身上抽取出来。进一步这些属性加以比较,区分出哪些属性是共同的,哪些属性不是共同的,这些属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再把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得出概念,用词把这个概念标示出来,这就是概括的过程。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例如,儿童在垒积木的时候,他是边操作边思考的,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
2.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作家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画家创作一幅图画。
3.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称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面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当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的时候,当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就要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可见,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2.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1)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
(2)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例如“鸟”与”动物”概念。
正确掌握概念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错误。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或称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下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概念有不同的层次,它们所概括的知识有浅有深。个体掌握概念是由浅到深的,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因而,通过对个体掌握概念的研究,就能了解思维活动的规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1.对掌握概念的研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例如,可以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掌握概念的数量的差别,先掌握哪些概念后掌握哪些概念,通过什么方法掌握概念等等。但这种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工作量很大。为缩短研究的进程,便于控制变量,认知心理学家设计了人工概念。
2.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例如,布鲁纳(Bruner, J.S.)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图的颜色和数量,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这4个属性。每种属性又有3个变化的维度,例如,图形有十字、方块和圆三个维度;图的颜色有红、绿和黑三个维度;图和边框的数量都有l~3个的变化。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就是不管边框数是多少,只要有两个绿色圆形的图片都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都是这个概念的外延。“一个边框的方块”就是,只要是方块图形有一个边框的图片都是属于这个人工概念的个体,都是这个人工概念的外延。实验的时候,主试先确定一个人工概念,例如“三个边框的红圆”,把所有的图片都放在被试面前,让被试猜主试心目中想的这个概念。被试每猜一次,即指出一张图片,主试都要说出他猜的对还是不对。在猜测的过程中,被试者通过分析主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逐渐猜到主试心目中想的这个概念,这就是掌握人工概念的实验。主试通过对被试猜测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被试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当然,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1.问题解决是指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思维活动的规律。
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2.问题空间,就是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包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知道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也知道了解决问题所要遵循的规则,就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成功,问题即得以解决。
认知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以及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从而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1)正迁移:已知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迁移;
例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学摩托车,就能把骑自行车掌握平衡的技术运用到骑摩托车上,有助于骑摩托车。
(2)负迁移:已知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起到阻碍作用的迁移;
如果会骑自行车的人去骑三轮车,骑两个轮的交通上具的经验反而会影响掌握骑三轮车的技术。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称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原型。
例如,水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来,瓦特受其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鲁班的腿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了,受其启发发明了锯子。
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这种定势会影响到后边从事的感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这种作用人们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Luchins, A.S.)做了一个量水的实验。他让被试用三个刻有刻度的量杯(A、B、C)去量一定数量(D)的水。前边几个问题只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例如,A为23, B为129, C为3, D为100,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D=B-A-2C。在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出现的问题除可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外,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例如A为23, B为49, C为3, D为20,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D=B-A-2C;也可以是D=A-C。但是,由于被试者受前边解决问题经验的影响,他看不到后面这种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用原来的那种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让没做过前边题目的被试者来做,他一眼就看到了简单的方法,而不会去用笨的方法。这说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说已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后面所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1.正常成人的思维活动和相互间的思想交流都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思维离不开语言。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包括说话,包括听懂别人讲的话,也包括写字和阅读,这些活动都是人的心理活动,都依附于个体而不是依附于整个社会。
(二)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称做言语。
(三)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四)言语与语言相互依存
1.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2.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既然包括说、听、写、读,那么言语的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把言语的形式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及其种类
人们之间的交际是通过说、听、写、读的方式进行的,这些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称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不同的言语形式有不同的特点。
(1)对话言语是是交往中的言语,它有一个说话的环境,上下旬衔接,因而不一定每句话都要说得那么完整,只要对话双方能够理解就行了。单独抽出对话中的一句,不知道它是在什么情景中说的,不知道上下文,就很难理解,甚至会发生误解。
(2)独白言语是一个人说的,为了叙述一件事情,表达一种思想,阐述一种观点,例如演讲、做报告,这种言语就比较严谨、比较规范。
2.书面言语是用写出来的文字表达思想的言语。这种言语非常严谨、规范,甚至要讲究标点符号,做到字斟句酌。
(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1.含义:内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正常成人思考的时候就好像是自己在对自己说话,没有这种内部言语的支持思维是很难进行的。
2.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内部言语虽不出声,并不是说思考时发音器官就不活动。事实上在进行思考时,即在进行内部言语活动的时候,发音器官还是在活动着的,如果用仪器记录的话,声带和外部言语时一样也在振动着,只是比较隐蔽,不出声而已。
(2)言语的减缩性
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需要表达,所以内部言语比较简缩,不完整,是个思想的轮廓,只要保证思维沿着正常方向进行就行。
(3)速度快
因为内部言语不需要表达,所以其速度就比较快。想一个问题很快,把想的表达出来,一句一句地说,时间就要花得多。有时,自己觉得问题已经想明白了,但要说出来的时候又说不明白了。这就是说,在把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的时候发生了困难。究其原因就是内部言语的速度快,想得不细、不完整、不系统,想的时候可以漏掉一些细节,说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地把问题所涉及的方面说清楚,这就会暴露出问题想的不深、不透,或者思维不够严谨、不够深刻。
所以,要使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比较顺利,需要培养思维的严谨和深刻的品质。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大脑皮层上也分别有参与这些言语活动形式的皮质部位(图5.1):
图5.1 言语机能联合区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
1.发现: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 P.)1860年发现两个右利手的病人,开始时他们说话有些困难,逐渐发展为说不成完整的句子,即言语的表达出现了毛病。病人死后进行解剖发现,他们的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发生了病变。后来不少临床的病例也证明,这个部位是主管说话机能的,称言语运动中枢,因是布洛卡发现的,又称布洛卡中枢。
2.表现:这一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还能认字,这种言语缺陷称表达性失语症。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
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Wernicke, C.)发现,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他的听觉器官还是正常的,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这一中枢称言语听觉中枢,因是威尔尼克发现的,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称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称视觉性言语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失语症称失读症。
(四)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称书写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这种言语缺陷称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像
一、想像的定义
1.想像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通过记忆,人们可以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保存在头脑中,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它们从大脑里提取出来,这是人的表象,在记忆一节里已经说明过。
有了表象,人们又可以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这种过程就称做想像。
如:作家创造新的人物形象是在人的大脑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即想像的过程。
2.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1)想像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①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
②想像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来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2)想像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像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像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想像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还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像的种类
想像按其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1.无意想像
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像。
一个人正在教室里听讲,当老师讲到山脉和河流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打算去旅游的事,不由得走了神,想着自己到了哪个名山秀水,在那里尽情地玩耍起来,这就是一种无意想像。
(1)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因为做梦是没有目的的,是不由意识支配的,比清醒状态下的无意想像更加随心所欲。其内容往往不合逻辑,脱离实际,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
(2)幻觉则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像。外界没有声音,一个人却总是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是在骂他,或者是在议论他,甚至是一些人在商量怎么谋害他。如果幻觉达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显然是一种精神异常的症状了。
2.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像。有意想像又分为创造想像、再造想像和幻想。
(1)创造想像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家创造一个文学的典型人物;画家构思一幅图画;服装设计师想像出一款服装的新款式。
(2)再造想像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我们看了文学作品,在头脑中也产生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形象。
(3)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幻想是指向未来,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对过去的回忆。
只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努力,愿望没有实现的可能,幻想就成了空想。空想对人的行为没有推动的作用,因而是消极的。
【本节小结】
1.思维的概念、特征及种类;
2.概念的含义及概念的掌握与形成;
3.问题解决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4.语言和言语的含义、种类及中枢机制;
5.想象的含义及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