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考查重点】

1.感觉的含义及属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3.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及联觉;

4.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痛觉等)的含义、现象及感受器、适宜刺激等;

5.知觉的含义及基本特性;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含义,以及距离知觉的线索、生物钟的概念、错觉(包括运动错觉)的应用及产生原因。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属性

(1)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没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属性都加以认识,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如眼睛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舌头尝到了滋味,皮肤摸到了物体的温度和光滑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有时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不是感觉,例如,我们回忆起了看到过的一个物体的颜色,虽然反映的是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但这种心理活动不属于感觉而属于记忆了。所以,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来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称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3.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4.刺激与刺激物

(1)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2)刺激物:发生作用的物体。我们经常只用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的触压刺激也可以引起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

(3)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1.绝对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能够觉察出来的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否则便是感受性低。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称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2.差别感觉阈限,或称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

(1)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 E.H.)1840年发现。

(2)实验:一个52克的重量,当其重量增加或减少1克的时候,能够觉察出重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量小于1克,就感觉不到差别,即差别阈限是1克。如果重量为104克,再增加或减少1克却感觉不到重量上的变化了。这时,要觉察出重量的变化,需要增加或减少2克,即差别阈限又变成2克了。差别阈限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验结果证明,要觉察到重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要达到原来重量的1/52。

(3)内容: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韦伯常数,或者称韦伯分数。

①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重量为200克的时候,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52;当音高为2000Hz的时候,音高辨别的韦伯分数是1/333,而对于咸味来说,当其浓度为3克分子/公升时,韦伯分数是1/5。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

②研究发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的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的韦伯分数下降。

2.费希纳定律

1)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 G.T.)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2)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我们不能用物理量的变化单位当作心理量变化的单位。

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他认为,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S=KlgR,其中,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后来发现,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1.含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3.典型的感觉适应现象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

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暗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对光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对光适应非常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

适应过程——研究发现,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镜。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

1.含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称感觉后象。

2.分类

(1)正后象:感觉后象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2)负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例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3)正后象和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

1.含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感觉对比。

2.种类:

(1)刺激上的差异造成的:明度对比与颜色对比。红花还得绿叶配(因为绿背景上的红由于对比的结果,看起来更鲜艳了)。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2)时间上的差异造成的

①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②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3)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

视觉对比(包括明度对比和色调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等。

四、联觉

1.含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联觉。

2.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看到红颜色我们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娱乐场所为了烘托热烈的气氛,其装饰多采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教室、病房需要安静,其装饰常采用蓝、绿等冷色调。电视机可以是深色的,电冰箱却只能是白色的、天蓝色、淡绿色的。如果是红色的会让人产生它的制冷效果不好的错觉。一幅张贴的广告由于上边有一只老虎张着嘴在吼叫,让你看了这幅广告觉得它宣传的音响声音响亮,质量也很好,产生了听觉的效果。这些都是联觉作用的例子。

有时,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就不存在。例如,一个儿童看到红色就觉得酸,看到蓝色就觉得苦。这种联觉的现象非常特殊,别人就感觉不到,而且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联觉也消失了。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称光波。如图3.1所示。

图3.1 光波

(二)视觉器官——眼睛

视觉器官如图3.2所示。

图3.2 视觉器官示意图

1.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

2.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1)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网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称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

(2)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称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

3.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

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

狭义的颜色指的只是彩色。

(1)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570 nm)、绿(500 nm)、蓝(470 nm)等色彩。

(2)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

(3)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2.颜色混合

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混合得来的。

(1)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像彩色电视的色彩是色光混合;彩色印刷,用水彩画画,颜料染布是颜料的混合。

(2)色光和颜料的混合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

①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混合的结果色光更亮了;

②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所以两种颜色混合的性质是不同的。

③颜色混合遵循一定的规律。两种颜色混合后,失去了色调,变成了灰,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的颜色。如果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那么得到的将是在光谱上位于它们之间的颜色。

例如,色光混合时,红光+蓝绿色光=灰;黄+蓝光=灰;红+黄光=橙色。

颜料的混合:黄颜料+蓝颜料=绿;红颜料+黄颜料=橘红色。

④光谱上最长的波(红光)和最短的波(蓝紫色)混合得到的是紫色。紫色并不是光谱上的颜色,而是由色光混合得来的。如果把紫色放在红色和蓝紫色之间,并围成一个圆周,这个圆就叫牛顿色环(如图3.3所示)。牛顿色环上,直径两端的颜色都是互补的颜色。

图3.3 牛顿色环

3.色觉异常

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1)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辨出是不同的颜色。

(2)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①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红和绿,但能看到黄和蓝。光谱上红和绿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②黄蓝色盲,能看到光谱上的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光谱上黄和蓝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不同明度的灰。

(3)全色盲的人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正常视觉的人看黑白电视一样。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妈妈只把色盲的遗传基因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女儿。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所以,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称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2.听觉感受性、

(1)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因为人们说话的声音的频率是在这一范围内的,人类世世代代所要分辨的声音主要的是言语的声音,所以造成了人类听觉的这一特点。

(2)人耳对频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声音的感受性会大大降低,对它们的听觉阈限与中音相比可以相差几十个分贝。图3.4最下边一条曲线是听觉的阈限,在中音时,听觉的阈限值最低,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听觉的阈限值就很高。

图3.4

(3)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但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4)听觉现象

①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称听觉适应;

②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

③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称听觉疲劳。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职业性耳聋就是这样发生的。

(二)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图3.5)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图3.5 听觉器官示意图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起着共鸣箱的作用,鼓膜和听小骨把外边来的振动通过卵圆孔传到内耳,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同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1.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3.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1.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2.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有气味物质的分子随着呼吸进入鼻腔,刺激了嗅细胞,嗅细胞将嗅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3.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例如果香味、焦臭味等等。

4.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四、味觉

1.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

2.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当味觉刺激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3.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而且混合后的味道并不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来参加混合的各种食物的味道。

(1)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2)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提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降低了。

(3)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了,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食品要讲究色(视觉的效果)、香(嗅觉的效果)和味(味觉的效果),其中每一方面都是评价食品优劣的要素。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

1.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2.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它们都在皮下,呈点状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

3.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阈。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是不同的,手指、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的两点阈最大,说明它们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4.皮肤表面的温度称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皮肤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六、平衡觉

平衡觉又称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凭着平衡觉,人们就能分辨自己是在做加速,还是在做减速,是在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微弱的刺激便会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七、运动觉

运动觉又称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它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秘,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说不清楚是痒还是疼,疼的话,也说不清楚是涨的疼,还是拧的疼,定位也不准确,说不清楚是哪个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觉。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疼源于心脏,但觉得是肩胛骨疼,等。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九、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1.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什么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的感觉。

2.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是痛觉对机体却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

3.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1.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高于感觉。

(1)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2)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2.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物体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我们往往要在实验室里研究感觉。

由视觉引起的知觉叫视知觉;由听觉引起的知觉叫听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不同于感觉,它不仅是各种感觉的结合,而且它还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对外界

物体进行解释的过程。所以,知觉具有不同于感觉的如下特性:

1.整体性

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它已经把对这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结合在一起了。

这说明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知觉的组织原则和分组原则。

(1)知觉产生的组织原则

首先,知觉的产生都要把知觉的对象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没有对象就没有背景,没有背景也就没有对象。所以,对象——背景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原则。

(2)对象组成的分组原则

图3.6 知觉的组织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不完整的图形,在知觉它们的时候,往往会把缺失的部分补上去,把这个图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图形。例如,在图3.6 a中,三角形的一个边缺失了一段线条,我们仍然会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②连续性原则

连续的物体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图3.6 b中,连续的长方块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不连续的长方块则不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③相似性原则

相似的物体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图3.6 c中,横行、竖列的物体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但容易把它们看成行,而不容易看成列,因为行的物体都是一样的,而列的物体则是不同的,相似的物体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④接近性原则

空间上接近的物体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图3.6 d中,方块都一样大,但容易把它们看成列,而不容易看成行,因为列的方块离得近,行的方块离得远,空间上接近的物体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2.选择性

在每一时刻人们知觉外部物体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每一时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物体又是很多的,人不可能把作用于他感觉器官的所有物体都纳入自己的意识范围,注意到它们。

(1)含义:人们要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做知觉的选择性。

(2)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是知觉对象的物体可能会变成知觉的背景;原来是知觉背景的物体又可能变成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3.恒常性

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时,他在我们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象的大小是不同的,离我们近时视像大,远时视像小。但是,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离得远了,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变小了,人们就觉得他变矮了。一个人离的远点、近点,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大了、小了,人们都会把他知觉为同样的高矮。

(1)含义: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称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

(2)在不同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有变,这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除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①白炽灯泡是橙黄色的,但是,在白炽灯泡灯光照射下的白纸我们看起来还是白色的,这是颜色的恒常性;

②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明度恒常性;

③从不同角度看自行车轮,尽管它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投影已经是椭圆的了,我们仍然会把它知觉成圆的,这是形状的恒常性。

(3)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超出这种条件的限度恒常性也就不存在了。

例如,80米以外就超出了人们用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所以对远距离没有可以参照的物体大小的知觉就不准确了。

4.理解性

在我们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想用一个词把这个物体标示出来。如果用词把这个物体标示出来,对这个物体的知觉就变得比较稳固了。

1.含义: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称做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图3.7左边那个图,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只大雁,因为它正伸长着脖子展翅飞翔。但是,如果反过来看,把大雁的头当成尾,把尾当成头,这张图看起来又成鸽子了。这两个图前后看的时候结果不一样,就是因为语言提示发生了作用。这说明理解和词的标示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图3.7 两可图形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称空间知觉,所以空间知觉包就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1.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距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也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观察者根据经验知道,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视网膜像越小,物体越小。在视网膜像相等的条件下,物体越远越大,越近越小。所以,观察者是把视网膜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结合起来判断物体大小的。人们不见得意识得到这个过程,但人们是这样来判断大小的,这叫大小一距离不变的假设。

2.形状知觉

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结合的非常牢固了,只要其中一个信息的作用就可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映。看到茶杯,尽管视觉提供的可能是一个椭圆形的茶杯口的视网膜像,我们并没有去摸茶杯,也知道茶杯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

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为前,背对为后;左右也以身体为参照。

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来判断方位。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和强度都会有差异。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就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时间和强度的差别越大,方位知觉越清晰。如果声音来自正前方或正后方,到达双耳的时间和强度相等,那么对声音方位的判断就很难了。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称深度知觉、立体知觉。人们是依据什么线索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呢?

(1)肌肉运动线索

①眼睛的调节作用:要看清楚物体,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让眼睛的水晶体变得平些或凸些,以调节焦距,使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成像的焦点总落在视网膜的前边,这就是近视;如果成像的焦点总落在视网膜的后边,这就是远视。此时,就需要用近视镜或远视镜来帮助调节焦距,让焦点总落在视网膜上。

正常的眼睛是靠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曲度,使视像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的。看近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收缩,使水晶体变得凸一些;看远距离物体时,睫状肌松弛,使水晶体变得平一些。所以,看近距离物体时,觉得眼睛紧张,看远距离物体时,觉得眼睛松弛,睫状肌的紧张度因而就成了判断远近的信号。

②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的时候,两只眼睛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视线越要往一起凑,看东西的时候越觉得费劲;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视线越直,看东西越不费劲。所以,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也是深度知觉的线索。

(2)单眼线索

①对象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离我们近,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

②线条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看起来大、清晰、稀疏;远的物体看起来小、模糊、密集。根据线条透视的原理,在平面上画画也能产生远近的知觉(见图3.8)。

图3.8 线条透视

③空气的透视作用:空气里有灰尘、水蒸气,远的物体被灰尘和水蒸气遮挡着,看起来没有近的物体清晰。可见,物体的清晰程度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

④明暗、阴影: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物体的远近;

⑤运动视差:在作相对位移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移动得慢。

(3)双眼的线索:

双眼视差: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称做双眼视差。

平时,看东西的时候,并没注意到两只眼睛得到的视像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这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分别传到大脑视觉中枢的时候,它们已经综合成一个视像,这个视像就是立体的了。

在没有其他条件可以利用的时候,只要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东西,能够形成双眼视差,就会产生深度知觉,所以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1.含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参照物

(1)计时器,例如钟表;

(2)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

(3)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3.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

(1)感觉通道: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2)实际时间的长短,较长的时间容易估计短了,即产生低估;太短的时间容易高估。

(3)活动内容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

(4)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着接人同样是一个钟头,在火车站等人的一个钟头会显得长得多。

4.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种节律叫生物节律。这种节律像一座钟,这叫生物钟。

(1)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

(2)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和活动,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节律,一般是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的。

三、运动知觉

1.含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2.物体运动的速度在一定范围的时候,人们才能知觉到运动,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当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

例如,我们能看到手表上秒针的运动,却看不到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因为分针和时针走得太慢了。光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能走30万公里,但人们却看不到光的运动轨迹。太快的运动人们也看不到。

3.运动错觉

(1)似动: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称做似动现象,又称动景现象、Φ现象。

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2)夜晚我们看到月亮从云层里钻了出来,谁都知道是云彩在移动,但视觉的效果却是月亮在动,这称诱导运动

(3)屏幕上的一个亮点,本来它并没有运动,我们盯着它看时有时会觉得它在移动,这是因为光点比较小,周围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供你参照,容易产生这种自主的运动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四、错觉

1.错觉的含义

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①从错觉的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例如,图3.7中的a,横线和坚线一样长,看起来却是横线短坚线长,这称横竖错觉;

b中两条一样跃的线段,一条加了箭头,一条加了箭尾,看起来箭头线短、箭尾线长了,这称缪勒-莱尔错觉;c中的两条对角线一样长,看起来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短了。

②其次可以看到,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

两条一样长的平行的直线看起来是一样长的,不会产生线段长短的错觉。但是,把一条线段上加上箭头;把另一条线段加上箭尾,看起来就不一样长了。想把它们看成一样长又是办不到的。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③再次还可以看到,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

无论谁看,a图中的线段都是横线短,竖线长,不会有例外。这说明错觉是客观存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2.错觉的种类

1)线条长短错觉;图a,图b。

(2)线条方向的错觉:图中的d,被遮挡的一条直线,看起来上下错开了;e看起来是一个螺旋曲线图形,实际上它是由一个一个的圆圈组成的图形;f是在放射状的线条的背景上的两条直线看起来弯曲了。

(3)面积错觉

g图中,本来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因为围绕着不同面积的圆,看起来不一样大了,小圆围着的圆看起来大了,大圆围着的圆看起米小了;h图是一组同心的圆,本来一个的内圆和另一个的外圆一样大,但看起来那个内圆显得大多了。这些是面积大小的错觉。

图3.9 错觉图

(4)形重错觉

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两个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了,这称形重错觉,即形状的大小影响了对重量的判断。

(5)视听错觉

眼睛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作报告的人,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这称视听错觉。

3.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可能找到某一种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

(1)有用眼肌运动来解释线段长短错觉的;

(2)有用对比的原因来解释面积大小错觉的;

(3)也有用知识经验的影响,即心理定势的作用来解释形重错觉的,等等。

4.错觉的应用

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电影、电视的特技镜头,张贴广告中的动感,霓虹灯的变换效果等等,都是应用错觉的例子。

5.错觉的消极意义

错觉有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

例如海军航空兵在海上作翻转飞行时,离心力的作用使色行员觉得他仍是坐在座椅上的,并没有头朝下,就会把天和海看错了,发生倒飞错觉。这是很危险的,飞行训练的时候就要特别增加防止倒飞错觉的项目。

【本节小结】

1.感觉的概念、种类;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种类及关系;

3.感觉现象的种类;

4.知觉的概念、特性、现象及其种类;

5.错觉的种类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