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汉市教育局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武政办〔2012〕148号)精神,2012年11月24日武汉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暨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启动。全市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搭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012-2013年实施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及全市80间教育云录播教室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38亿元(市级投入1.37亿元,区级投入1.01亿元),共为全市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1.5万余套,建设80间教育云录播教室。2012年,全市完成小学8622个班级“班班通”建设。

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间建成了“一站一平台”——武汉市中职门户网站、武汉市职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于“云”的信息化管理服务。立足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网、管理系统、教师个人空间和中职学校网站集群服务器,构建了一个绿色、节能、高效的门户网站和武汉市中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全市招生考试工作自1993年开始使用光电阅读器采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中招)报名信息,并在评卷中对答卷的客观题采用了机读阅卷模式。在不断探索中,将现代技术手段融入中招工作中,2013年中考报名信息、志愿信息、考务信息、招生计划信息等均实现数字化,且实现了网上报名填报志愿、计算机自动编排考场、网上评卷、远程网上录取等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二、2013年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基础教育,武汉教育云项目推进

1.基础环境建设

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制定宽带网络校园接入指导意见,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沟通,已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2013年,江岸、江汉、硚口、武昌、洪山、东湖高新、东西湖、蔡甸、新洲等9个区中小学,已全面完成光纤接入校园,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实施“班班通”建设工程,2013年中学已完成6393个班级“班班通”建设任务。同时,开展录播教室建设,各区已建有30间标准录播教室,全市基本完成30间标准录播教室和50间简易录播教室建设任务。

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2013年,全市有989所学校、57959名教师、95190名学生已开通教育云平台的网络空间,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习空间开通率力求达100%。

2.教师应用能力培训

坚持抓好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实践者。

全员通识培训,组织开展市级教育云平台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培训。培训教育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人次;暑假,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参加了教育云平台应用和空间建设校本培训,专任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近80%。

专题提高培训,组织高效课堂师资建设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培训。培训骨干教师100人次;启动教育云及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培训骨干教师5000人次;组织教育云实施项目管理人员20余人次赴海外研修培训。

赛事活动促训,各区组织开展竞赛、评比等活动,引导教师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硚口区开展机构空间、教师空间建设评比,以及空间应用的“视频优质课大赛”,并开展与成都市友好学校的同步课堂远程教学教研互动;洪山区搭建微课程云平台,举办第二届微课程大赛暨全国“微课程”大赛选拔赛,组织教师上传、交流微课程;东湖高新区开展教师空间评比和教育技术能力比赛,推进教学空间资源的规模化应用。

3.数字资源建设

武汉市积极探索数字资源建设途径,与天喻公司签署《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协议》,形成教育行政主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着力打造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武汉教育资源云。

市场采购资源。组织由校长、特级教师、教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提出资源需求意向,评审、推荐优质资源,协助天喻公司做好优质资源采购工作。2013年武汉市教育云平台已经接入央馆、101网校、明博、学而思等第三方优质资源。

自主研发资源。市教科院对已积累的6.2TB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积极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整合。同时,启动优质资源研发,制定资源建设规范、建设计划,组织特级教师、教研人员开发资源。

广泛征集资源。指导天喻公司开展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征集,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质资源评审、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创生资源、上传资源、应用资源,激发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进应用试点

制定了《武汉教育云资源建设与应用办法》,在全面推进的同时,抓好107所教育云试点学校,创造经验,抓点促面,推进数字资源规模化应用。通过典型引路、综合激励等方式,引导学校、教师积极探索数字化高效课堂、同步课堂、探究性学习、名师工作室、网络协作教研这五种规模化应用,并通过常规教学教研渠道,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讨及展示活动,为探索教育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启动了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数字化高效课堂规模化应用,打造数字化高效课堂。全市543所学校在教育云平台开通高效课堂应用;开展“教育云平台下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研究;武昌区探索电子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引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江岸区承担全国高效课堂巡礼展示活动,数字资源的有效应用,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报道;蔡甸区开展“导学微视频”评比,组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制作导学微视频;洪山区利用高效课堂应用客户端,举办高效课堂展示活动,引导教师将教育云应用于课堂。

启动探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鼓励学校利用现有网络和云平台,尝试使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武昌区三道街小学试点“电子书包”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硚口区崇仁路小学尝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新方式;江汉区红领巾学校开展基于平板环境下的“云课本”探究性学习;东湖高新区光谷四小等3所学校试点“随身学—电子书包解决方案”。

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研方式变革。武昌区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区域教师网上集体备课;积极打造“区域性教研协作体”,建立“网上名师工作室”,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开展高效便捷的网络研课,进行片际间网络教研,促进教研效益最大化;东湖高新光谷一小设立名师讲堂,开设专题讲座,并利用虚拟课堂、合作交流、知识建构、反思总结等应用工具远程指导教研活动,为名师工作室规模化应用积累经验;武汉市与上海、南京、成都、宁波和佛山等地建立了网络教研关系,开展了同步课堂教学、专家点评等交流活动。

推行同步课堂,促进薄弱学校享受优质资源。总结推广江岸区教育联盟片等区域内开展同步课堂经验,扩大同步课堂试点规模,确定88所城乡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明确结对职责和任务,建立同步课堂工作机制,由优质学校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输送优质资源,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中等职业教育

2013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围绕《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完善了武汉市中职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完成了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深化了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保证了武汉市中职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召开了“职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课程资源建设的融合”专题研讨会、中职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组工作部署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竞赛,该课程竞赛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为培养学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的教学质量。武汉市中职学生在参加省技能高考中,计算机操作技能合格率达到87%。2013年,武汉市中职学校代表湖北省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5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

(三)教育科学研究

制定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标准,《武汉市中小学“班班通”工程配套设备标准及技术参数》、《武汉市中小学录播教室建设标准》, 《武汉市中小学互联网线路接入规范》等,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重要依据。

开展竞赛评比,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组织开展了“第十一届武汉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及“2013年武汉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竞赛评比项目,推出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评比,荣获NOC创新大奖1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3个,推出的优秀教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招生考试

短信服务平台。2013年,首次使用“湖北阳光招生短信服务平台”向6.5万名考生发放登录网报系统密码,进一步减少了对考生填报志愿的人为干扰。在中考之前,又使用该平台发放提示考生查询中考时间、科目、考点、成绩、录取结果等信息路径的短信,受到考生及家长的欢迎。

远程网上录取。2013年市招生考试办公室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购置服务器、防火墙等设备,自行研发程序,首次在中招录取技术手段上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方式。为稳妥推进,仍要求各招生学校派工作人员进入录取现场,从试行的情况看,缩短了录取工作时间,降低了录取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过程平稳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自学考试继续实行网上报名缴费,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于2013年开始运行。成人高考不仅实行了网上报名,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网上缴费,极大地方便了考生,两项工作受到社会和考生的好评。

(武汉市教育局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