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正能量(经典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控制坏脾气,迎来好福气(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而且人的脾气和性格并不能一味地用好和坏来区分,但是,容易暴躁、动不动就怒不可遏的脾气性格是所有的人都不欢迎的。

暴躁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人在暴躁情绪的支配下,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尊严,并且严重地伤害别人的面子。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暴躁,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冲动的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要付出高昂代价。在实际生活中,暴躁脾气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而从此失去失去亲情和友情或者和别人合作的机会,无异于自绝后路,自挖陷阱。

所以,在人的脾气性格中,暴躁脾气是只能抑制而不可放纵的,一个人只有摒弃自己暴躁易怒的坏脾气,才能轻松地行走于社会,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争吵往往是没有赢家的

史夫易特说:“最恶劣、最糟糕的交谈,莫过于争论了。”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因为,当你和朋友聊天时,你如果开始争论,就表示你失去了控制,你就已经输了!你可以同别人讨论,但不要争论。凡是想要开创一番事业,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与朋友发生争论,常常会伤害彼此,有时甚至会反目成仇,从此失去这个朋友,这样的争论无疑丧失了交谈的意义和价值。

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双方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论是讲道理、摆事实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来为共同解决问题而分清孰是孰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对解决问题有一些好处。但不能混淆争论与争吵的概念。争论是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对同一问题所作的讨论。求大同,存小异,最终是谁有理就听谁的。而争吵是各执一词的吵闹,双方都自以为是,非要对方服从不可。形式上是大声嚷嚷,采用了尖刻、恶毒的言语,甚至有时诉诸暴力。最终只有一人能赢,不可能出现共同认可的方案。

所以,和人争吵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为了各自的自尊,谁都不愿意轻易地屈服,而往往分歧双方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或者根本就没有好坏可言,只是角度不一样,自然不可能会有结果。

当一个人与人讨论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希望别人也认同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矛盾所在。因为双方都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变质的过程。由讨论时各自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变成争论;由争论时大家都不服输而变成争吵。结果就变质了,虽然表象上是对一件事各持观点,但实质就是情绪和心理上争个输赢。这时候在乎的并不是内容,只是结果的输赢,为了自己内心的满足。

所以,争吵总是营造一种敌对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双方都只会盯住对方的缺点,而不会考虑对方的优点。即使是很明显的一个错误,你把它指出来,或者用你的天才般的辩论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让他觉得低人一等,其结果只会使他怨恨你,或者违心地服输,但可能观点照旧,甚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影响相互的合作。即使是非常低级的错误,你也该找个恰当的机会指出来,越是简单的错误越不能公开地、无情地指出。

凯瑟琳是一家公司的工程督导,她才华横溢、雷厉风行,深得上司的器重。但是,由于过于自信和脾气暴躁,凯瑟琳经常与同事和下属发生争吵。往往争吵过后,她自己马上就忘了,但给别人造成的不愉快却是持久的,于是大家给她送了个绰号:“怒吼的母狮子”。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绰号让凯瑟琳感到异常委屈和苦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她似乎意识到了自身缺陷的危害,便开始试图控制自己的脾气:即使自己百分之百正确,也尽量避免与人争吵。

后来,凯瑟琳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深信,如果你直率地指出别人的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结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损害。因为指责别人无异于剥夺了别人的尊严,并且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狄更斯·费尔特曾提出如下的忠告:“切勿与人争论激辩,即使彼此的意见相左,也应巧妙有礼地转变话题。”幽默是化解怒气的最好方法。俗话说得好:“一笑泯恩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抓住时机把愤怒转化为幽默。不管多激烈的言行,只要把它夸张到非常荒诞的程度,愤怒的情绪就能缓和。

人和人之间就某件事产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在产生分歧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争论甚至争吵,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但正是这种似乎正常的解决办法却恰恰是最糟糕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争吵。

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争论时是赢不了的。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当你抱着敌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结果只会水火不容。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同时提出建议才可能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争吵。生活中有时候你会被人误解,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分辨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这时的你与其争辩,不如选择沉默,在多说无益的情况下,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分歧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没有分歧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其次要告诉自己,在发生分歧的时候,要冷静地先听对方说,给对方时间,然后你才会有较客观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口,很多人在开口之前是理智的,但慢慢地就失去控制,无法控制对方情绪,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口要先强调对方的优点,先肯定对方,然后承认自己观点中的不足,即使没有也要编一个。

自己一旦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学会忍让和宽容。一旦要爆发脾气时要学会自我暗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疏导。实在怒不可遏时,立刻转移地点,到无人处,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只有这样做,你才会赢得别人的敬重,你才会觉得社会是很温暖的,人生是很美好的。

牢骚满腹既损人又不利己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发发牢骚也是正常的。但是切忌一味地牢骚满腹,那样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平添更多牢骚。如果实在忍不住发牢骚时,也要发得委婉一些,不能主动冲人发牢骚。出口时是牢骚,传到别人口中就是“不满”或“别有用心”了。正直的人大都是有思想的人,是不会随意发牢骚的,他们会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合适的方式,把该讲的话讲出去,让听者受益,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有利于人的进步。正直之人与发牢骚没有联系,根本不能扯到一起。

牢骚像一种毒气,一旦释放出来不仅会毒害你的敌人,也会毒害到自己。所以聪明之人从来不会牢骚满腹,人生也总是从从容容,顺顺利利。有一句话说得好,“良言最好不苦口”。发牢骚其实就是发泄对人的不满,有意见私下发泄,不讲在当面。从爱护人、尊重人的角度来讲,就不应该乱发牢骚,可以单独把意见告诉对方,这样对方就可以接受了。

许多人发发牢骚不过是想引起领导的重视,这是极端幼稚的想法,发牢骚根本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由于发牢骚之人在发牢骚时思维不严谨,言语会失控,一些刺激的语言会像刀子一样扎向对方。如果对方也不冷静,轻则会吵架,重则会实施武力,甚至会发生流血事件。

隋朝时,贺若弼任大将军,但他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于是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牢骚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

遭遇这一变故,贺若弼仍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贺若弼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颖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

这时因贺若弼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们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将他削职为民。

发牢骚能上瘾,越发的多,越想发,越激动;越激动,越无法控制,越是慢慢地对许多事情看不习惯。它是一种由于不满情绪所发泄的言词。生活在集体里,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其实,很多牢骚发了以后,根本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发牢骚多的人大多数是消极心理严重的人,情绪不稳定,说明这个人的思想水平不高,缺乏涵养,不善于思考与分析,控制自我意识的能力差;还证明这个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能容人;还可以反映这个人的人品一般,能力差,水平低,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更不懂得如何尊重人、爱护人与团结人。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人在遭受挫折与不当待遇时,往往会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牢骚通常由不满和自卑引起,这是一种超出正常“平衡”心理的破坏性心理,是职场里讨人嫌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老板也很提防这样的人。大多数老板认为,“牢骚族”与“抱怨族”不仅惹是生非,而且造成组织内彼此猜疑,打击团体工作士气,从而严加防范。所以,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必须克服自己的牢骚心理。

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发牢骚的习惯慢慢就会改正的。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拥有一份好心情,你就要杜绝你那满腹牢骚的行为,在平时通过积极努力地工作去化解抱怨。当接到棘手的工作,或你的工作被设定了紧急的最后期限时,应深吸一口气就立刻去工作。这样情况就不同了,你节省了花在抱怨上的时间,又避免了消极抱怨影响你的工作心态,那么相信你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发完牢骚自己虽然痛快了,可是同时在无意中伤害到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了别人。当你考虑到别人时,就知道如何尊重人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也就不会发牢骚了。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之时,不要通过发牢骚的方式宣泄。可以到宽广的无人地方大声喊叫,直喊到筋疲力尽为止,不良的情绪也就消失了;也可以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把问题直接反映给当事人,或者单独找领导沟通,把自己的建议与想法表达出来。或者,我们可以把自己所处的逆境看作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测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尽力了,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

发牢骚之前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不是患得患失了;看自己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了;看自己是不是不冷静、不理智、不客观了,如果是的话,就紧闭自己的嘴。向上司提出的意见,应该是充满建设性且积极向上的,不能只是一些牢骚和怨言。只有这样的意见,才会让上司了解你的真实想法。一个素质高的人,不会轻易发牢骚的,有问题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反映,如果私下乱议论,只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复杂。

情绪浮躁的人心态不平和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浮气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情绪浮躁的人必定做不成这样的事的。一个人越是浮躁,就会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就越难以摆脱痛苦,越难摆脱坏情绪,也就越难摆脱失败的阴影。直到失败成为既定事实,他们的坏情绪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浮躁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心理学家甚至把这种不良情绪纳入“亚健康”之列。人浮躁了,终日会处于忙忙忙、烦烦烦的应付应急状态之中,脸色会暗淡似灰,眉头会紧锁如川,脑子会呆若木鸡,瞅谁都不顺眼,长久下来,就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丧失收放自如的弹性。

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快乐与悲伤没有多大的距离,往往就在一步之间,咬紧牙关向前迈一步就成功了,停住了,泄气了,只能是前功尽弃。这一步就是韧劲的较量,是意志力的较量。浮躁的人,一步不踏实,就要步步有缺陷,也就意味着要经常遭受失败的挫折,也就会经常陷入坏情绪的深渊。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遭又一遭,人生就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过去了。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这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后来人们用它来讽刺那些办事急于求成,而不讲求自然规律的人。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你越是急躁,越是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更深,就越难摆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