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之祖
作者简介
贤母图 康涛
从此图的题款“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可以推知此为贤母向即将离家赴任的儿子所作的教诲。画家以高超的笔法将贤母严肃训诫却又暗含离别伤感之态、儿媳恭顺侍立而又对丈夫依恋不舍之情、儿子恭敬聆听却踌躇难离之意,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
颜之推(531~590年),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梁中大通三年(531年),颜之推出生在江陵。他青年时正好赶上侯景之乱,21岁的颜之推被俘,囚送建康,第二年返回江陵,任元帝的散骑侍郎,奉命校书。两年以后,西魏讨伐梁,攻陷江陵,他又一次被俘,被遣送到关中。不久,颜之推冒着生命危险逃奔北齐,齐武平三年(572年)任黄门侍郎,主持文林馆,修类书《御览》。北齐灭亡后,颜之推到北周,任御史上士。隋朝建立后,他被召为学士,受到尊重,约在开皇十年后病逝。晚年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写下《颜氏家训》20篇。颜之推一生著述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二书。
背景介绍
颜之推生活的年代,战乱频繁,破国亡家之事屡见不鲜,就他本人而言,也是深有体会。加之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已经开始衰败,家庭伦理观念开始遭到新的冲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发明显,文风的浮藻华靡,亟须补充务实、真切的清新气息,来改变现实。这就是《颜氏家训》出现的大背景。
名著概要
《颜氏家训》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但也受到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颜之推在乱世中退能安身立命、进能立身扬名的经验以及当时许多人士取祸杀身的教训的总结。书中用许多历史故事来论述问题,对颜氏子孙的教养起过颇大的作用。
《颜氏家训》共20篇,“序致”第一,是全书的自序,讲述撰写该书的目的,作者从亲身经历入手,告诫子孙好好做人;“教子”第二,讲如何教育子女;“兄弟”第三,讲兄弟之间如何相处;“后娶”第四,讲夫或妻死后,活着的该不该再婚等问题;“治家”第五,讲管家的问题;“风操”第六,讲当时做人的风度节操;“慕贤”第七,讲如何礼敬时贤;“勉学”第八,讲如何为学;“文章”第九,讲如何做文章;“名实”第十,讲做人的名与实;“涉务”第十一,强调多做实事;“省事”第十二,强调做事专精;“止足”第十三,强调知足的道理;“诫兵”第十四,作者从家世入手,讲弃武习文的道理;“养生”第十五,讲保养身体;“归心”第十六,讲归心于佛教;“书证”第十七,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为作者对经史文章所作的考证的汇集;“音辞”第十八,讲古今语音的变化;“杂艺”第十九,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及卜筮、六博、投壶、围棋等;“终制”第二十,讲死后的安排,反对厚葬等。
颜之推对于教育作用的看法,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即上智者有先天的才智,无须教育,下愚者教育无效,惟有中人非教不可,不教不正。
颜之推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应该及早对子女进行教育,甚至主张胎教。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针对父母易于溺爱孩子的情况,主张将爱子之情与教子之方结合起来,对孩子严格要求,勤于监督,爱得其所,爱得其法。同时,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发挥教育习染的积极影响。
颜之推注重全面教育,要求把做人、为学、强身、杂艺相结合,在做人方面,主张虚心好学,不能妄自高大,不能凌忽长者,不能轻慢同列,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等儒家道德规范。
在为学方面,他主张求学,知行结合,反对空守章句和迂阔无所归趋的浅薄之风。主张博学,博涉经传,兼通文史。
在士大夫教育方面,对当时腐朽空泛之弊,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张进行培养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的“求实”教育,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即政治家、理论家和学者、军事家、地方官吏、外交官、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他指出一个人要对这六个方面都有所了解,但不必面面精通,可根据个人的差别专其一面。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他强调要珍惜时光,虚心学习,尤其要重视亲身观察获得的知识,反对那种“贵耳贱目”、“以讹传讹”的学风,并提倡在师友之间共同研究切磋,相互启发。
颜之推注重子女教育,家风所被,后代人才辈出。
阅读指导
《颜氏家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故事来说明的,因而可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体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的教育观,进行对照和比较,看看颜之推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可取之处,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