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世界名著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文学批评系统理论之鼻祖

作者简介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刘勰。刘勰(约465~532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少年时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跟随沙门僧十余年,并因此精通佛教经典。梁代初年,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曾担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识。后来出家为僧,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他的著作最有名的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文心雕龙》。

背景介绍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在社会思想相对自由、重视个体价值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迅猛发展,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建筑都在这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文学,重视文学观的发展。很多社会上层人物,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他们的活动影响了整个社会,曹操父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都是一代大诗人,中国的五言诗就是在他们手里走向成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所说的“文章”,当然包括抒情的诗赋。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必备素养。

这一时期,文学集团开始活跃起来。文学已经进入社会上层人士的社交生活,成为他们相互交往与沟通感情的媒介,而且也是一种高雅的娱乐,这样,就形成了文学集团。建安时期,在曹操父子周围聚集的文人们就是一个文学集团。魏末有以阮籍、嵇康等人的“竹林七贤”,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这些文学集团刺激了文学的兴盛,孕育出一些新的文学现象,也使得他们的文学思想变得更加完整明确。

魏晋南北朝文学存在一种风气:追求“新变”。人们普遍把“新变”作为文学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拿“新变”做准绳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优劣。人们不再把文学看作政教的工具,而注重表现作者个人心灵的感受。因此,文学的题材有许多拓展: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谢灵运、谢 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梁代开始出现了“宫体诗”。文学形式也在不断演化。五言古诗在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植)和阮籍等人的手里又有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说,创造了“永明体”,这是律诗的开端。对华美修辞的追求,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普遍风气。同时,由于玄学的影响,文学开始与哲理相结合,这使文学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与深沉。魏晋南北朝的诗,通常认为阮籍、陶渊明的最耐人寻味,这和他们的作品富于哲理性有直接关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在上述背景下,探讨文学的各种理论问题,评论历代作家的得失,就成为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思的工作。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也空前繁荣,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名著概要

《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评论了晋宋以前200多位重要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和特点,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和评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采。全书共50篇,由四大部分组成:

总论: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原道》中论述的“自然之道”,主要说明万事万物必有其自然的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刘勰据此说明:文学作品必须有文采,但应该是由相应的内容决定其文采。《征圣》、《宗经》两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写作原则。《宗经》篇论述了“六义”,即认为学习儒家经典对文学创作有六大好处:“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要求从儒家经书学得“情深”、“风清”、“事信”、“义直”等,是侧重于内容方面的要求。刘勰认为圣人的著作“衔华而佩实”,所以《征圣》篇强调:“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这正是《原道》、《征圣》和《宗经》三篇总论提出的核心观点。很明显,《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文心雕龙》书影

《文心雕龙》的版本较多,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正本。这个本子是以后各版本的祖本。此外尚有清人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以及詹 的《文心雕龙义证》。

精彩语段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文心雕龙·序志》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以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文心雕龙·序志》

文体论:从第五篇《辨骚》到《书记》共21篇,通常称为文体论。这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文体:一是文体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二是文体的名称、意义,三是评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四是总结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领。所以,这部分不仅论文体,还具有分体文学史的意义,也是批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创作论正是以这部分所总结各种文体的创作经验为基础提炼出来的。

创作论: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是创作论;《时序》、《物色》两篇介于创作论和批评论之间,也包含一些论创作的重要意见。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其中分别对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也对声律、对偶、比兴、夸张以至用字谋篇等,逐一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借用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 “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文心雕龙》还强调,惟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

批评论:本书集中阐述文学批评理论的,只有《知音》一篇。但是,从总体上看,三篇总论同时也是批评论的总论;文体论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所作评论,同时也是刘勰的作品论;《才略》篇论历代作家的才华,《程器》篇论历代作家的品德,这同时也就是刘勰的作家论了;创作论中所论述的创作原理,也正是刘勰评论作家作品的原理。所以,从整体上看,他的批评论相当丰富。《知音》篇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素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口气,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又如他特别强调批评家的广博识见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

阅读指导

《文心雕龙》是一部比较艰深的理论著作,普通的读者也许会觉得读懂它很困难。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基本理解本书的内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其论述的特点。《文心雕龙》讲的是理论问题,能抓住其理论的脉络,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另外,《文心雕龙》文字上的突出特点是骈偶文,这也是可以利用来帮助理解部分文字的。根据上下对应的文章结构,就很容易理解一些貌似艰深的言辞。其次,要注意“以刘解刘”。本书的用语,有些是刘勰自己新造的,有的虽然是古书常用的,刘勰却自有其特定的用意。只有以刘勰书中的解释来理解,才是准确可靠的。对于《文心雕龙》中涉及的典故史实,只要勤于查检,一般是不难理解的。另外,《文心雕龙》的译注本对我们很有帮助。比较有名的有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和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