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的公正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公正的工作始于数年前,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民主思想的启蒙使大家越来越关心如何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相对于事实公正,公正知觉、判断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我更关注的内容。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我以之前的一个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为契机,展开了社会生活重要领域的公正感研究。先对影响公正判断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了社会分配事件、高等教育过程、组织管理领域等社会环境(事件)展开了关于人们如何形成他们的公正知觉以及其对人们行为影响的研究工作。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运用文献综述及学理分析等对既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及分析,研究着重依赖访谈、问卷、实验等现场调查的手段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并开发设计了与之相应的研究工具。

本书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对社会公正感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有关公正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一直以来存在着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之争。理性主义强调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判断公正,对社会公正事实的判断基于谨慎地评估权衡相关信息。经典公正理论指出人们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投入与获得之比来判断是否受到公正对待,并且人们在比较中会选择不同的参照对象进行评估。如果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那么人们会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比如前期信息或他人信息)作为评估的依据。甚至在有些情境中,他们当下体验到的情绪成为判断的依据。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公正感源于对社会事件的判断与评价,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判断又常常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社会公正判断必然深受情绪及认知因素的双重影响。

其次,考察了人们对三次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感知,比较了知觉者对结果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满意度。在这部分研究中,设计了关于分配满意的评估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出在三次分配中,人们对慈善和救助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社会保障性分配,初次分配的满意度最低。这一数据引人深思,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职能及其调节手段是影响初次分配及再次分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第三,对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公正感进行了考察。该部分内容通过自行设计的高等教育公正感问卷,超过1000名的在校大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研究验证了教育公正感包括教育权利公正感、教育过程公正感和教育结果公正感在内的三维结构,同时发现了教育公正感的水平呈现性别、城乡差异,而家庭背景(父亲职业)没有影响公正感。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一贯是提升社会公正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大学生群体的视角来了解事实公正的现状对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第四,对在职员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公正感进行了考察。组织公正是员工在岗行为(包括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组织公正意味着组织内的资源分配、成员身份地位、上下级间的互动以一种无偏、稳定、合理的方式展开,组织充分尊重成员的个体价值,这是促进员工投入组织活动、获得职业发展的关键动机。

第五,在对上述各类环境事件公正感调查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情绪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对情绪因素的操作主要分为情绪特质和情绪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的情绪特质与公正判断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在组织环境中,情绪特质与工作特征形成对公正感的交互作用。此外,研究还采用了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视频刺激手段唤起被试积极/消极情绪状态,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对事件公正判断的结果,结果显示:在其他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情绪的启动效应显著。

尽管,上述内容的出版意味研究告一段落,但关于社会公正的思考远未结束。在历时多年的工作中,从学术文献、实地取样,以及各类社会信息的收集中,深刻地感受到人们对什么是公正,是否受到了公正对待有诸多思考,这些斟酌、思量恰恰是形成最真实的公正感受的机制。此外,尽管公正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框架下,人们对它的理解、反应以及由此展开的社会活动也会有所不同。在既有的研究探索中,仍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去探究这一敏感而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如果这些思考和工作能对社会公正价值的追求有点滴的推动,都将成为我未来继续前行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