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就能得道
就是这七证,通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把我们精神的修养从最低层面,一直提升到最高层面,并把能得到的结果都一一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了。所以我们看儒家的学问,尤其是《大学》,它可不是关在书斋里面进行学术研究的东西,而是一整套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功夫。这套学问的落脚之处,就在“七证”上面。
过去很多人有门户之见,儒家的经典把“七证”提出来了,但对这“七证”的方法并没有具体地阐释,所以很多人并不理解“七证”,很多儒生讲《大学》也讲得稀里糊涂。
有一个笑话,古代有两个秀才各开了一间“私塾”,紧挨着。他们同时在讲《大学》,当讲到“七证”的时候——以前印的书是没有标点的,全凭自己断句。其中一个秀才就这样断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咦,怎么只有一个“得”呢?一定是少了一个“得”吧!而隔壁的另一个秀才又是这样断句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咦,这里怎么多出了一个“得”呢?这时候,一个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们这里多了一个“得”,隔壁的老师说他们少了一个“得”,干脆把我们这个“得”借给他们用算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断句的问题,实际上,这说明过去很多人在讲《大学》时,对“七证”比较生疏,一方面是不太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切身的修学体会,往往只是流于“知识”的传授,没办法在心性修养的功夫上体验。
我们看下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末”两个字,从字源上讲是缘于树木,指树木的主干和枝叶。从字形上来看,“本”是什么?就是树干的底部,在根部划一下,表示是在“木”的根部。“末”是什么?就是树的上端,就在“木”字的上面划上一下,来指示会意。“物有本末”,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跟树木一样,有作为其“根本”的主干,也有作为其“末梢”的枝叶。“事有终始”,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开端,也有一个结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能够明白事情的先后次序,这样就接近大学的原理了。这一句的解释,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知所”这两个字。
这本书的白话译者没有把“知所”阐述清楚,只是笼统地作了一个解释。实际上,“知所”这两个字是非常有讲究的。我之所以要把它单独提出来,就是要从我们个人生活、工作经验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来体会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知所”是什么意思?就是知道自己、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知所先后”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再去判断事物的本末事物的先后事物的始终。这其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在一件事情里,在一个人事圈子中,在一个事业领域中,自己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我们要明白一点。在社会上做事是“屁股决定大脑”,自己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做什么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情,不能越位越权。做人要知位、守位、不越位、不失位。所以,这个“知所”就太重要了。你知道了自己的位置后,你才能分清事物的本末,才知道做事按什么样的先后顺序。
当然,你也可以只是纯粹观察外部的事物本末终始,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电视里演它的,尽管其中的喜怒哀乐很打动人,但看完就了事,不会真的陷入剧情之中,不会像主人公一样去寻死觅活。因为这纯粹是消耗时间的事,娱乐而已。前一段时间看电视剧《潜伏》,很精彩,也很惊险啊!孙红雷演得也非常好。虽然你在家里看电视很惊险、很刺激,但自己仍然是置身事外的,也就打发时间而已。但如果你是置身其中,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个感觉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一个群体中,一定要把自己投入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在熊谷电气公司,我们在座各位就要找到自己处在哪一个位置,这就是“知所”。知道了这个“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做财务的还是做营销的,还是生产机器的、当采购的,总之你知道了自己的位置之后,也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然后就来看自己的工作应该有怎样的先后顺序,这个事情最根本的要抓住什么?然后对这个工作的开展结果才会有一个很清晰、很正确、很果断的判断。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再立足于这个位置,去搞清楚事情的本末、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么我们就接近了这个“道”。这个道是什么?你在什么范围内,做什么事就是什么道。你在熊谷电气,能做到前面所说的知本末、知先后,那你就接近了“熊谷电气之道”,就接近企业之道。我们现在学习《大学》,你也能知所先后,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知道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你也可以说是“上”了大学之道了。这就是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