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勃兴与伪像: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断想

陈文


【摘要】: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日趋兴盛的时代。新兴媒体的出现与大量运用,令摄影的生成、传播与诠释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针对当代摄影的现实情状,分析探讨新传播环境下影像创作的人员构成与趋势特征,提出坚守摄影的本体属性,更新专业摄影的评估标准;在学习掌握新兴数字技术的同时,增强影像创作人员的人文滋养;倡导多元价值,催生摄影走向新一轮勃兴。

【关键词】:数字技术 自媒体 本体属性 人文素养 影像泡沫 多元


时代在变,摄影也变了。

21世纪之初,人们还在翘首盼望500万、600万像素级的数码相机更多地投放到市场,几百兆的内存卡还是一种新潮的数字产品;而当这个世纪走过第一个十年之后,作为日常生活与工作必需品的手机的摄影像素多数达到四五百万像素的标准,动辄1800万、2000万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以及8个G、16个G的高速率储存卡已经大量走入寻常摄影工作者手中。数年前,人们还在为寻找某个题材的摄影图片而费尽心力,如今多个有着各自优势与定位的专业图片网站已经储备了海量的签约图片供各种用户下载、购买。尤其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摄影传播的深刻变革:网络、彩信、BBS论坛、网络相册、博客、手机报、QQ群、微博、微信的次第出现与大量运用,令摄影快速地融入当代生活,数字影像在以数字技术为纽带的传播空间中被无限制地复制、送递、显现、分享、收藏,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俨然一个充满数字影像的时空。


一、话语权vs自律性

因特网Web2.0技术的广泛运用,手机微博的开通,成就了无数个公民记者。这是新传播背景下,影像创作人群身份上重要的改变。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中国传统新闻媒体而言,手机报、彩信、博客特别是自2010年迅速窜红的网络微博,成为国人自发采纳、接收的新型媒体。一名因特网的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开通微博,而点对点地收听自己感兴趣的、由网络传递的不限量信息(包括文字、图片等);而这名用户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而实时上传自己撰写的文字、拍摄的图像,与网络用户分享个体生活与工作的所思所见。不限时的信息上传,不限制的观点碰撞,令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物质条件与思想观点所限,而成为全新意义上的自媒体。自者,自我也。此时,因特网用户就不再局限于使用这个角色,同时也成为信息的采集者、播发者、讨论者、收藏者;公民不再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宣布的新闻与观点,而可借自媒体获得一种对于时事和生活的话语权。

1. 公民摄影话语权的产生

勿容置疑,摄影图片自产生的那一刹那,即带有主观性。当摄影作者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从现实世界中截取画面时,取多取少,如何结构主体与陪体,视觉的俯仰,影调的高低等,实质上隐含着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认知与情感。作为媒介的摄影,在传递信息的功用上,有着任何文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谓“一图胜千言”,从古至今,概莫能变。甚至可以说,摄影的出现,有力地打击了文字的“虚弱”。20世纪90年代之初,中国新闻摄影界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重要理念,经过20余年的实践,摄影已经在新闻传播领域逐步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传统媒体开辟了固定的摄影图片或视觉版面,先前的摄影部变身成为图片部或视觉中心,图片编辑成为必有的常设专业岗位,图片或视觉总监成为新兴的专业职位。各大中城市的新闻媒体开通了视觉网站平台,通过签约或特约的形式,从社会上聘请摄影通讯员或特约记者,补充了摄影力量,尽其所能全天候捕捉新闻热点事件,采集新闻图像,丰富了传统新闻媒体新闻内容构成。国内大型通讯社、专业图片网站通过签约摄影师,网络全国摄影作者,开通了摄影图片对接图片市场的管道,让一批游离于传统新闻媒体之外的摄影师寻求到一种发表摄影图片、获取利益回报的现实途径。尽管如此,公民对于新闻图像信息的需求源源不绝,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图片的使用数量有增未减,公民大量用手机或便携式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在因特网上及时上传,它们具备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因为鲜活、真实、迅捷而风行于BBS论坛、博客、QQ群及个人空间。在2010年的微博里,这类型图片更是蜂拥而现——它们不仅满足了公民直视客观世界与变化中的时事之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摄影的秉性,通过自我的视觉取舍而获得了对现世的图像截取,并参融个人的主观倾向借助因特网对大众传播,瞬息里完成话语的结构与发布,并影响公众。

公众因此而成为新闻图像信息的制造者,公众的观点影响了更广的受众面。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面前,公民记者甚至表现出比传统新闻媒体的职业记者更为便捷的优势。2009年2月9日的北京,央视配楼突然失火。有市民临近现场,当即用手机拍摄下一系列新闻图片,并很快通过因特网进行传播,这个速度超过了许多传统媒体。

2. 公民记者摄影传播典型案例

2011年6月23日,北京遭遇10年来最大暴雨。23岁、在美国读硕士的杨迪正在北京度假。他在陶然亭地铁站看到一个小女孩被母亲牵着涉水进入站内。杨迪“顺手”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图1)。此照片一经上传到网络就得到网友的疯狂转载,成为报道北京暴雨下的百姓生活实况的典型新闻图片。仅仅一个小时,该图就在因特网上被转载4000多次,目前转发量已达到36643次。新华社刊发该片后,约130家媒体转发;国内多家报纸在第二天的一版将该图用作主打新闻图片。网友随手拍,被新华社“相中”[N].《法制晚报》.2011年06月28日A11版

图1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 杨迪/摄

杨迪坦言:这是自己距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一次,他不仅是亲历者更成为了记录者和传播者;“以后发现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也一定会及时拍摄下来。”一张随手拍的暴雨照片一夜爆红[N].《中国摄影报》.2011年7月5日第一版

公民记者掌握了话语权,有比传统媒体拍摄距离更近、拍摄视点更加平等、播发时间更加快捷的优势。但是,如果公众对自媒体运用不当、对话语权规则不明,则会破坏自媒体的良性发展,阻滞摄影传播,引起公众的反感与抨击。

2011年5月,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九届华中国际车展上,身着短裙的车模跪在车顶应景表演,数十名男子围拢拍照。其中一人竟然伸长了手,用一部手机拍摄车模“裙底风光”(图2)。此类事件估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有上演,车模自言感觉“很无奈”;而那些摄影者被公众斥为“龌龊”。叶宁、王云维.猥琐男狂拍车模裙底春光[N].荆楚网-楚天都市报.2011年5月25日10版

图2 车模用手推挡靠近裙底的相机 詹松/摄

3. 话语权与自律性辩证统一

现代社会中,拍摄如同言语、写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正当的拍摄,就是用影像发声,记录当下的实景,传达个人的体悟。当公民成为用影像表达的非职业记者,所摄取的内容与表达的意图必须符合基本的社会公共规范。数字数像的非正当采集与传播,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图像泛滥与伦理损失,直接戕害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生态健康的肌体。

当公民拥有了自媒体,如何话语——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怎么拍摄,向什么对象传播,摄影业界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持续存在,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品质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摄影者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摄影自律贯穿于公民摄影的全过程。从拍摄理念到拍摄实施过程,再到图像信息传播、分享与收藏,摄影自律并非是对摄影作者行为的束缚,而是通过公民个体的自觉认识,摒弃有悖于道德、伦理的意念、举动,在摄影行动中求真、求实,不粉饰、不矫情,准确叙事,理性思维,精巧捕获,客观表达,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从而推动公民话语权在当代新传播环境下自如运用,实现话语权与自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数字技术vs人文滋养

如果说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是新传播环境下影像创作人群构成发生的突出变化,那么,全面的数字技术掌握与深厚的人文滋养则是新传播环境下对影像创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

1. 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的广泛运用

在工业时代,科学家将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atom)。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所以工业化时代也被称作原子时代。比特(bit),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位,是计算机处理信息最小的单位。我们通过电脑输入一个汉字,就占据了两个字节,而字节正是由比特组成。所以,信息化时代也被叫做比特的时代或者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在因特网上,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声音,都是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息的不同组合来表达。

1996年,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出版著作《数字化生存》,他认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传统上的大众传播方式正演变成个人间的双向交流;这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总之,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尼葛洛庞蒂曾预言:比特世界将代替原子世界。15年过去了,这个预言正在变成事实。

当今摄影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码相机已经在诸多领域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曾经让无数摄影者痴迷的摄影暗房绝大多数停止了建设、使用,而被日新月异的以采用摄影专业软件为技术支撑的摄影明室所代替;部分高端的135系列单反数码相机甚至在诸多指标上已经超过了35毫米胶片对被摄对象的记录反映极限;数码洗印与打印输出已经将传统彩扩挤兑出大众市场。这是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掀起的一场革命,大势所趋,不可抵挡。

面对技术领域的革新,摄影人必须重新结构摄影知识体系,在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技术之间,寻求新知,比较异同,并主动地接受数字时代的挑战,更新摄影知识,学习数字技术,钻研数码影像,发挥个体所长,进而在新传播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码相机为利器,展开影像记录与创作,更新专业摄影评估标准,开辟出一爿摄影新境地。

传统相机是拍照片,成像原理是一个化学过程,形成用染料而记载的胶片内容,再在相纸上冲印出图像,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模拟量的转移。数码相机的图像则是用数字技术“算”出来的,通过镜头的光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形成不同的数字编码而形成文件,再通过电脑终端予以呈现阅读或打印储存。胶片还是数字?影像专家如是说[J] .《中国摄影》2010(5)第140页固守旧有的传统摄影技术与思维,只会囿于狭小的个人小圈子而无法融入数字摄影浪潮,最终失去革新发展的机会与锐气。

2. 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实学养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掌握了数字技术的摄影者始终不能忽略对摄影人文素养的提高与修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芸芸大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技能,而越来越精良的数字摄影装备已经将摄影的技术门槛大幅度降低。只要操作得当,全自动状态下的数码相机几乎可以精准地记录下外部世界的枝毫纤末。拍什么,怎么拍,运用什么摄影语言,表达什么摄影主题,通过什么途径传播,达成什么社会影响?摄影相比拼的从来就不是器材,而是人的大脑、人的思维。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人将摄影术与照相机带入中国。摄影在中国的发轫与实践,形成了异于西方世界的摄影历史。从早期的画意摄影,报道新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宣传摄影、沙龙摄影、新闻摄影,20世纪末期形成高峰时期的纪实摄影,新世纪新兴的主观摄影、景观摄影等,人的精神世界、主观意识在摄影作品的贯注、显现尚显不足,人文情怀、民间视角在中国摄影界不是很多,而是太少。打开互联网,网络上充斥着色彩光鲜、反差强烈、像质细腻的数字影像,其内容大多是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美女人像,梯田、湿地、水乡在数字技术与PS等后期软件的处理下,图画艳丽非同一般;川西、新疆、西藏、甘南、黔东南等地的民族风俗常常在超广角的镜头下大量发生影像畸变,似乎将镜头不加控制地靠近被拍摄对象、让画面中的物体形态变得突兀就是“视觉冲击”?柔化滤镜、场景模式的过量滥用,产生了许多甜美的人物照,人物越修越假,令人看过就忘,感觉空洞无物……摄友的聚会,更像是器材的博览,全画幅、专业镜头应有尽有,好多人言论的话题怎么老在摄影器材上打圈打转,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够跳出器材与技术的评议,而探寻数字技术条件下摄影发展与突破的新思维、新路径?

凡事不过度。积极掌握数字摄影技术与充实影像创作人员的学养毫不矛盾。如果将摄影放在新传播环境下思考,那么,摄影应该更多地追求影像的表现力、作品的思想性。有志于在摄影道路上前行的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含量,自觉地从文、史、哲及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多琢磨题材的内涵,多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入手,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地域文化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族群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在影像记录与创作中融入个人的认识、智慧与思考,力求摄影作品穿透事物表相的复制,深入肌理,触及魂灵。成功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充盈着意趣,还有能够产生“刺点”的图像罗兰·巴尔特.明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第34页.赵克非译——它像一道利箭,击中观看者的内心,令观看者获得非同庸常的阅读感受:回味无穷或者怦然心动……


三、影像泡沫vs多元价值

在以比特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影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随着数字技术和视觉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兴盛,中国的民间业余影像必然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影像版图正在酝酿一次彻底的改观。阎安.民间业余影像的成长与传播[J].《新闻大学》.2002年冬:第26-29页

1. 伪像就是影像泡沫

当我们静下心来纵观这个时代的影像,纷繁芜杂,良莠不齐。不少概念化、程式化的数字图像集体遮蔽了稀少的、真正好作品的光芒,我们姑且称它们为伪像:虚伪的,浮华的,矫揉造作的,非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图像。这些伪像乍似炫目、艳丽,实质枯燥、苍白,经受不住时间的检验,就像一堆泡沫,最后在时间的考验下黯然破灭。

显然,伪像不是摄影的追求;充其量,伪像只不过是影像创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时的浅表反映。在新传播背景下的摄影,需要多元价值的影像创作,促进摄影繁荣。

据中国摄影家协会统计的数据,2010年举办的第23届全国影展共计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直机关、解放军,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15114人次投送的183661幅作品;经过两个阶段22位评委累计10天的评选、公示,最终产生904幅(组)入选作品。参评者和参评作品数量比上届大幅增长,为全国影展创办50多年来的新高,也创下世界重大摄影展览和比赛规模的最高纪录。

而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中国群众性摄影文化空前地繁荣和发展,专业照相机的购买能力目前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摄影大国。大木.全国影展:展示的是什么?[N].《中国摄影报》2010年8月3日第三版中国摄影家协会经历50多年的发展,协会会员人数由最初不到200人,发展到目前有近13000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同时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组织建立了联系,许多国际摄影组织都认为:中国的摄影活动是世界上最活跃的,中国对世界摄影界的影响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层面。李前光.新中国摄影60年[R].2009年“第九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报告

2. 多元化摄影格局日益发展

艺术摄影、记录摄影、商业摄影是目前中国摄影界主要的分类方法。数字技术的发展,令艺术摄影的空间大大拓展,影像创作从旧时的暗房走向了明室;创作者大量运用电脑软件、通过指令来完成对摄影作品的创意、结构、调色与修饰,先前众多摄影作者对客观世界美的再现的追逐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描摹与再现,而采用杂糅拼贴、蒙版合成等多种数字技术手段,结合行为、装置等艺术,创作出以表达内心世界为主旨的新型影像。这类影像的增多,是新传播环境下影像创作的新趋势。

记录摄影主要包括了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如前所述,公民记者的出现使传统新闻摄影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摄影作者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记录者、传播者,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令新闻摄影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纪实摄影对于当代中国,正是恰逢其时——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样:发展速度N快、变化N大……

1979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自然·社会·人”摄影艺术展为发端,中国摄影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类自身,开始对于摄影本体进行重新认识与找寻。从重大事件的报道到社会变迁的记录,从生活细微的观察到人性大胆的剖析,记录摄影蓬勃发展。“十年一瞬间——现代摄影沙龙展”、“中国摄影四十年——艰巨历程”摄影展及“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等,都对当代中国记录摄影发展面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展示。王郑生.新中国影像记录60年[R].2009年第九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主题报告21世纪走过了第一个十年,时代依然需要扎实的记录摄影,需要记录摄影切中时代的症候。(图3)

图3《垃圾围城》系列作品之一 王久良 摄

我们认为:时代是能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而不单纯指不同的年代划分。摄影,是对现实生活的目击,是对三维空间所进行的平面储存与展示。因此,摄影不同于绘画,必须针对镜头前的现实按下快门,否则空无一物。这就意味着,本体的摄影是当代真实的不变形的记录。坚守摄影的本体属性,是摄影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点。

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记录摄影的内涵如果从本民族的精神领域里进行开掘,如果从本国家的当代现实中进行采撷,那么,具有我们中国自己文化特质的摄影就会在世界摄影丛林中站稳脚跟,否则我们将失去自己的影像与百姓血肉相连的天然优势!

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将促使记录摄影不断走向成熟,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作者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摄影观: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每天都在涌现鲜活的摄影素材,每个阶段社会的发展、生存、演变都需要强有力的影像为它们存真,我们自己所实践的摄影,做出了什么?

3. 多元价值促进摄影繁荣

多元价值是时代的产物,是与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新变化及国际形势紧密相关。多元价值是对这些变化的理论回应,也是新传播环境下影像创作的方向。

2011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展、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相继举办,令我们看到了多元价值促进摄影繁荣的新趋向。(图4、图5)

图4《他们》系列作品之一 孙蒙 摄

图5《素歌》系列作品之一 骆丹 摄

人文地理影像、景观影像、新纪实影像、主观化影像等的迅猛增多,成为新传播环境下摄影业界的重要特征。“从当代影像文化建构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影像显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影像的视觉形态,促进了影像的多元化,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影像表达的自由空间。”摄影新势力解析:怎样出“新”,何以至“锐”——从“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谈起[N] .刘树勇观点.《中国摄影报》.2011年10月25日.第二版

我们预言:新传播环境必将孕育摄影的又一轮勃兴。

(作者为《中国三峡》杂志图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