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上维基百科
求知的道理是漫长的,大千世界的任意一物都有其背后千万种解释和延伸。要想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存在的真理,就必定用一生不懈求知。当然,每个阶段形式不同,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社会上的实践验证,都是求知的不同过程和方式。我们从中获得知识、技术,树立某种志向,构成一种观念,形成一种视角——求知使我们身心愉悦。
不过,在此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些风浪和挫折。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觉得挫败,也许会激励我们更有热情地追寻。但总得先找出个答案来。
在学校里,我们有老师,有周围比我们优秀或者与我们相当的同学,遇到问题时,直接询问是最简单的方式;在公司里,我们有上司,有同事,遇到问题,我们向他们请教,问题很容易解决。
求知道路虽然漫长,再博学的人也不可能是万事通,可见世界之博大。虽然我们无法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难题,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只有依赖别人的能力,而没有自己探索的勇气。无论是什么课题,能够自己去搜寻答案的,就应该尽己所能去探索。这样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因为求知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当面前有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上维基百科去查阅,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只需敲一敲键盘,按一下回车键,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参考资料,如此简单,为什么不学会自己去查找呢?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请教师长,但太过于依赖,就反倒会丧失自己的求知能力。自己查阅,自己总结,找到解答,是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既然百科资源充裕,充分利用,独立思考,才能更有效地获得知识。
⊙名人求知的故事
1.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东部,一个犹太血统的普通家庭。在他上学之前,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南针。这个小东西让爱因斯坦着迷,他惊叹于指针总是指着南北极,研究了许久。上学后,他得到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课本,翻开书,就看见许多公理,看似无可置疑的信条,让他对这些公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一口气将它学完,如饥似渴。这两件事情对于爱因斯坦的印象十分深刻,是它们最先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只是,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是“神童”,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学校里更是老师眼里迟钝、呆滞的一个差生。实际上,他只是不满于学校呆板的教学,更适合独立自主的探索钻研。因而,他独立学习的能力确实毋庸置疑。中学时代,他几乎就自学完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上大学后,虽然仍旧不循规蹈矩,常常缺课,但是自己探索、研究了经典理论物理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有人在他成名以后请教他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研究课题的兴趣,Z则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2.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残疾人。由于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听觉全失,几乎就丧失了求学的机会。想想,一个人,看不见,听不见,她还能怎么学呢?但是她就这样的一个人,她却成了作家。这是克服了多少的困难啊。海伦7岁的时候,家里给她请了一名家庭教师。但当时的海伦,悲痛过度,脾性十分暴躁,也根本不能看,不能听,怎么办呢?这位令海伦终身感激的家庭教师就想出一个办法:她拿了一个洋娃娃给她玩,让她高兴,然后俯下身,拿过她的手,在手心上写洋娃娃这个词,多写几遍,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就凭借着这种方法,海伦学会了许多单词,也逐渐长大,最终历经各种磨砺,成为全球知名的女作家,用她真挚的心回报这个社会。
3.王亚南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
1933年,王亚南乘船前往欧洲。客轮行至红海时,刹那间巨浪滔天,整艘船摇摇晃晃,根本无法站稳。此时,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对服务员恳求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想,这人大概是害怕自己被浪甩进海里吧,就照他说的将他绑在了柱子上。谁知绑好后王亚南立即翻开了书,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来。引得外国人们连连称赞道:“中国人,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