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苍老的年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谒司马迁祠

游谒太史公祠,已是向往了20多年的心事。今年金秋时节,相约了一拨所谓的“文人”,登车启程,向太史公祠所在地韩城而去。伴着夜色和华灯,我们成了韩城的客人。

翌日,天气真好。我们起个大早,便前往太史公祠。太史祠,位于韩城城南10公里黄河边的高岗上。车过城南的夏阳镇,向东拐入便道,前行不远处即可见平地突兀而起的山丘,天造气势,自然奇特。到太史祠大门口,始知我们是当天第一拨参拜的人。望着太史公祠的第一道木牌坊和由清代人书写的“汉太史司马祠”,景仰和敬慕之情顿生。我的故乡在固原,司马迁曾做过固原的客人,我便要寻觅那个两千多年前曾随汉武帝北出萧关、巡视安定郡(固原)的司马迁。安定郡故土上的人,平添了一种独有的思绪——向往太史公祠、追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地域情结。

进入牌坊门,沿古道而上。这条古道,全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块铺就,大者数尺,小的数寸,古人的车辙留在石头上的痕迹犹在。路面造型极为独特,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槽型状。导游说,古人修造这种路面,目的是两用:平时是车马通道,下雨天就作水道用。它不是一条普通的路,是古代山西商人过黄河进入关中的必经之道,更是韩城通往长安的要道,在山岗的半道分岔:向西北方向去太史公祠,向西南方向即上塬前往长安。现在依旧。这条古道承载了数千年间关中与渭北高原风风雨雨的历史,也承载过司马迁出入韩城的足迹,更目睹过司马迁走进长安之前的人生经历。

沿着古道再攀登,迎面又是一处牌坊。牌坊正面书写“高山仰止”,背面书写“景行行之”。取《诗经·小雅》里的名句,是说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像高山一样令人景仰;后人们像影子一样顺着他的足迹前进。游人若是站在这里环顾四周,视野开阔,韩城四景之一——黄河河面最宽处状如银滩,在太阳的照射下,滟滟波光,由太史公祠身边缓缓向南流去。山水在这里相聚,滋润了这片厚土,孕育了司马迁这位伟大人物。此刻,你能感悟出太史公祠所在的独特地理空间:西枕梁山,东依黄河,南临韩塬,北对芝水,是一处山环水抱的绝佳之地。穿过牌坊,是砖铺的坡梁,俗称“神道”。由这里向上登爬99个台阶,迎面又是一处砖砌的牌坊,上书“河山之阳”,此处回身,陡峭险峻,河山之势尽收眼底。再往上就是太史公祠院了,有清代人题写的“太史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院内有献殿、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献殿为敞厅,两边的楹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据史料载,寝宫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正中神龛上题书“穆然清风”四字,内有宋代泥塑司马迁全身坐像。献殿廊柱前有各个时代的碑刻,最注目的要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诗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盛赞了司马迁出生地“龙门”山水之灵秀和钟毓藏聚之气,评价了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伟大人格和对中国历史的卓越贡献。献殿后面的台地上是太史公的墓地,封土中央有古柏一株,树身分为五枝,虬龙造型,苍劲摇曳。导游说,这五枝象征着五子登科,是文运的象征。论长势,有点像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刚塔顶上的九龙柏。墓地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源的题字:汉太史公司马迁墓。隶体苍老,天玄地荒,能不追慕?面对着司马迁墓,当你触摸后人的立碑,就如同触摸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往昔,司马迁的《史记》,我曾读过数遍。现在,当寻访司马迁故里,拜谒太史公祠、墓,身临其境时,才真正觉得与司马迁接近了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拉近了,在感悟“史圣”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的同时,便是敬慕司马迁游历祖国山川,行程万里,考察历史遗迹,“得江山之助”的壮举。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记》,被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概括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太史公祠“读”司马迁,是另一种感觉,能更深层地理解《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才能深深地感触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崇高史德之所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原因。两千多年来,这种高尚的史德和独特的人文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文化人。

下山时已近中午,淡淡的秋风伴着暖融融的阳光,上上下下的各色游人也多起来。我突然觉得:对于司马迁,逝去的太久的岁月没有也无法被历史尘封起来,司马迁的灵魂恐怕也不会寂寞。因为,一代一代的后世人并没有遗忘他;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据说,每年高考前,有无数的应考者都要到这里来十分虔诚地焚香祈祷,想得到这位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冥冥之中的佑护。

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