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7)
一臺灣之治宜防山而不宜防海也。在昔偽鄭竊踞此島。如釜魚楯豕。惴惴焉朝不保夕。人民未集。田土未闢。寄宿於海濱片土。唯慮我 朝大兵之入。故鳩其醜類。聚處海濱。以臺灣縣一席之地。為其居室。以安平鎮為門戶。鹿耳門為扼塞。重兵猛將。咸萃於此。于南則防打鼓山。於北則防雞籠城。皆以備內地之大兵也。若今日我 朝之處置臺地。則宜有大異者。臺灣以西。雖有七百里重洋。實我 朝之內沼也。海舶往來。皆我同族。固無可防。即外島如紅毛呂宋咬吧諸國皆微小。震攝天威。通商貿易。隱為屬國。都無可慮。是海不必防也。所宜防者山耳。山不獨生番之出沒宜防也。凡臺郡平埔內之山。層疊僻阻。樹木叢雜。溪壑陰邃。人罕到之處。不知其幾。或且通連內山。稽察稍懈。奸匪匿其中。集數十無賴。樹旗歃血。即圖不軌。生番之為害猶淺。而漢民之為匪叵測。如曩者朱一桂之於三角岔烏山等處。陳三奇之於阿猴林。猴完之於苃仔林。是其故事矣。故防之不可不密。乃協鎮三營。屯於安平。總鎮三營。屯於臺灣。南路一營。屯於打鼓。惟北路一營。在諸羅山。稍為居中之地。其餘重兵皆在海濱。且道府縣治皆濱海涯。迴顧腹地。東西則深阻重山。南北則遼曠千里。夫居中馭外之道。治天下與治一方無以異。設立縣治。處置兵衛。必占形勝。今臺地兵防之壘與府縣之治。皆守其外而虛其中。禦其前而空其後。腹心閫奧之地轉。棄而不之計。一旦有意外。彼有盤踞之固。有建瓴之勢。而我方自外而入。仰高而攻。不已左乎。在 國家初得臺灣時。亦以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闢。可居可耕之地。惟臺邑左右。方百里地耳。故置壁壘。設府縣。皆因偽鄭故址。即其營置官室。以為官府駐札地。今聖教日廣。戶口日繁。田土日闢。南自郎嶠。北至雞籠。延袤一千七百餘里。皆為人煙之境。地廣則規模宜遠。防險宜密。形禁勢格之道。誠不可不講也。愚以為諸羅居全臺之中。負山帶溪。形勝獨得。宜遷府治及鎮標三營於此以控制南北。而後中權之勢始握其要。安平片石。離臺邑二十里。不必專駐重兵。應本道及海防廳於臺邑。收協標兩營於內地。而一營於安平。則鹿耳門雖云要口。已足稽察彈壓。而外禦之勢已備。南路則宜遷鳳山縣治於埤頭。當居民輻輳。行旅往來之孔道。以親民事。設下淡水同知於新圍萬丹之間。凡淡水以東。上至羅漢門。下至海口。凡番漢盜賊之事屬焉。南路營參將所屬。原有守備一員。宜更添設一員。一則自鳳山以北。阿猴林觀音山之外。淡水以西。沿海一帶之地屬焉。一則分兵五百。建營於山豬毛口。自枋寮以北。羅漢門以南。淡水以東。沿山一帶之地屬焉。而統轄於南路營參將。如此則重山複水之中。在在有官有兵。可杜生番之出沒。消山匪之奸心。而南路可以無虞矣。鎮標既居諸羅。則北路一營。可移駐於半線沙轆之間。以控制八里岔雞籠之汛防。於耳目亦近。駕馭亦便。而北路可以高枕矣。至彰化大肚溪以北。幅員既廣。地土日闢。四五年後。民居稠密。必宜更設一縣者也。議者欲于藍張興莊鹿仔港南嵌奇武子社傍。添設巡檢四員。少佐大員之所未及。其說未嘗不可。微員雖多。不足恃也。
一臺郡荒埔之宜墾而不宜棄也。即鳳邑沿山一帶。二三十里之廣。百餘里而遙。與臺邑羅漢門內。重山疊。泉甘土肥。其可耕而樹者。可數萬頃。可引而溉者。不下數十道。而北路四五百里膏腴之產。更瀰漫無際。使舉而教民開墾。可活數十萬窮民而裕如。是天設之以濟閩民之窮也。但開墾之事。縣令事繁。宜耑委之南北二路同知。令兼水利捕盜之銜。而使之清畫地界。與經理水利。其清地界也。則當用限田之法。存恤番之意。何也。地皆番地。向者番民寡而不能耕。亦愚而不知耕。供飽之餘。棄而不惜。故往往以數百甲之地。得數十金而售之。以致近日平埔社番。亦能耕作。而已無寸土可耕矣。官府若不為之地。異日番民之生路既窮。亦慮激而為患。故凡開墾荒埔。必酌番民生息之地。能耕者即劃地而教之耕。不能耕者。按甲而貼其餉。此恤番之要策也。至漢民開墾。向來請墾。混以西至海東至山為界。一紙呈請。至數百甲而不為限。業戶招集佃丁。又私行廣墾。以致欺隱日甚。甲畝不清。且一業戶而包墾既多。所招之佃。又不問其來歷。耕作之時。一莊數十人。或數百人。收穫之後。忽然散去。其為奸匪。業戶亦不及知。家甲之難清。亦坐是焉。且所墾既多。田不耕耔。但知廣種薄收。不知深耕易耨。農工之惰。亦由是焉。故將來開墾必宜用限田之法。如一人一牛付墾。十甲不容混呈廣墾。庶可杜豪強之兼併。溥美利於窮黎。清疆理而絕欺隱。屏游丁而勸力作。法莫善於此矣。其理水利也。臺地溪泉。大者數十。小者無算。向以溪道迂淺。故水發則有泛濫四溢。衝決田禾之患。不設堤閘。故急瀉於海。則有灌溉無資之慮。是宜濬之使深。多開旁支。節其高下。以引致田間。築隄以蓄之。開斗門以洩之。則可以資灌溉之利。可以杜衝決之患。水為利而不為害。無水旱之虞。而一登再登之穀。可以接濟。漳泉兩郡之民。永無艱食之患矣。
一歸化生番之宜結其心也。熟番固極馴樸。惟在有司視同赤子。恩恤為主。即生番間為民害。其間獷悍者。亦第如虎狼之性與人殊。見人搏噬。要無爭奪計謀。其畏漢人亦甚。兵防稍嚴。竄匿不暇。至於歸化生番。如內悠六社。大武八社。水連沙十五社。磈壘番內之加泵社。加者野也社。其人雖悍。性本樸直。既已歸化。即無二心。每次征番。一經調度。率先效力。不但不為民害。兼能助勦兇番。宜約雲貴土司之例。即其土官。奏明皇上。給以冠帶俸食。使治其番眾。毋為兇暴。與之約法。毋得招匿逋逃。彼益鼓舞效順。不特可使之固結而無叛志。即有梗化者。彼更可為我之捍禦。應勝於兵力數倍。俸食之需。計歲費布數百疋。鹽數百石而已足。我 國家威德遠布。日盛月新。將來生番且漸化為熟番。其機已動。其勢亦所必至。豈得僅以毒蛇猛獸待之。遂為長策乎。
一本道之權宜專重也。臺郡重洋阻隔。風汛不時。每地方有事。動須請命兩司。兩司請命兩院。文移往返。輒須累月。一經駁議。往往經年。事之叢廢。半由於此。且臺地與內地不同。唯本道熟悉情形。可以隨宜裁處。兩司在內。以遙度耳聞之見處之。所以彼此飭查。每無定局。至如詞訟命盜等案。其審實重犯。固應解院。而原告干証應審人等。遠涉重洋。水陸千有餘里。其為拖累。何可勝道。至於錢糧本無解司。原係另行奏銷。每年核定應協濟兵餉若干。遣官支領外。其徵比緩急早晚之宜。亦與內地不同。原非藩司所能稽察。愚以為刑名錢穀之事。統歸本道查審詳院定案。不必更經藩臬衙門。則一凡公事可以隨時辦理。況兩御史坐鎮臺地。倘臺道有所缺失。御史可以就近糾察。不必以專擅為嫌。至於海疆重地。文武宜帶兵威。方可資其彈壓。緩急可恃。故向來設立道標之制。自有深意。曩以臺變之故。謂道標之無用。遂議裁汰。夫臺變之際。豈獨道標之無用。又豈可盡廢耶。以皇上之用人。今日之吏治。而仍用昔年之制。未嘗不大有補於海疆也。
按兩巡臺御史自康熙年間設乾隆中裁
條陳閩省利害疏康熙十二年
總督范承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