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3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6)

請開臺灣米禁疏雍正四年

浙閩總督高其倬

竊查閱省泉漳二府。向資臺米以濟民食。自朱一貴變後。巡臺御史恐其運出接濟洋盜。又恐聽民搬運。以至臺灣米價騰貴。或生事端。遂禁止不許過海。泉漳之民。有米無米。在所不顧。不知臺灣地廣民稀。所出之米。一年豐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為自身食用。亦圖賣米換錢。一行禁止。則囤積之米。廢為無用。既不便于臺灣。又不便于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勢不得不買臺灣之民。亦勢不能不賣。查禁雖嚴。不過徒生官役索賄私放之弊。臣查開通臺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資藉。不苦乏食。二臺灣之民。既不苦米積無用。又得賣售之益。則墾田愈多。三可免泉漳臺灣之民因米糧出入之故。受脅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買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開通米禁有須防之處二端。亦不可不加詳慮。其一恐泉漳之民。任意搬買。或致臺灣米貴。查臺地一年豐收。足供四五年之食。嗣後應于冬成之時。詳加確查。若臺灣豐熟。即開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販賣。雖年歲稍豐。而一時偶有米貴情形。臣亦即隨時查禁。必不敢疏忽滋事。其一恐買米之船。接濟洋盜。查海洋之中。劫米為盜者頗多。買米為盜者實少。閩地歷來諸臣。既于此鰓鰓過計。臣亦不敢不於此詳細周防。嗣後泉漳之民。過臺買米者。俱令于本地方報明。欲往臺買米若干。載往某處販賣。取具聯保。詳報臣等衙門。即飛行臺灣。及所賣之府縣。兩處稽查。如有不到。即係偷賣。必嚴懲聯保。究出本船之人。盡法重處。如此查防。自不致接濟洋盜矣。

請開臺民攜眷之禁疏乾隆二十五年

福建巡撫吳士功

竊惟我 朝德威遠敷。薄海內外。共沐恩膏。如臺灣府屬一廳四縣。令歸隸版圖。將及百年。久成樂土。居其地者。俱係閩粵濱海州縣之民。俱於春時往耕。西成回籍。迨後海禁漸嚴。一歸不能復往。其主業在臺灣者。既不能棄其田園。又不能搬移眷屬。別娶番女。恐滋擾害。經陞任廣東撫臣鄂彌達具奏。凡有妻子在內地者。許呈明給照搬眷入臺。編甲為良。人人有室家之繫累。謀生念切。自然不暇為非。更令有司善撫教之。則知感激奮興。安生樂業。旋經議行在案。嗣于乾隆四年。前督臣郝玉麟。以流寓民眷。均已搬取。即有事故遲延。亦屬無幾。請停止給照。續于乾隆九年。巡視臺灣御史具奏。以內地民人。或聞臺地親年衰老。欲來侍奉。或因內地孤獨無依。欲來就養。無如例有明禁。因甘蹈偷渡之愆。不肖客頭奸艄。將船駛至外洋。如遇荒島。詭稱到臺。促客登岸。荒島人斷絕。坐而飢斃。俄而洲上潮至。命盡歸魚腹。因礙請照之難。致有亡身之事。請仍准攜眷。經部議令該督撫確查定議。俱如所奏。乃十二年。督臣喀爾吉善。復以前奏未定年限。恐滋弊混。請定限一年之後。不准給照。自此停止以來。迄今十有餘年。凡有渡臺民人。禁絕往來。不能搬移。現在漢民已逾數十萬。其父母妻子之身居內地者。正復不少。向之孑身過臺者。今以墾闢田原。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無知者。今已少壯成立。置有田產矣。若棄之而歸。則失謀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于不顧。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戀妻子。冀圖完娶之隱衷。實有不能自已。以致迫不擇音。甘受奸艄之愚弄。冒險偷渡。百弊叢生。伏查乾隆十七年。原任臺灣縣知縣魯鼎梅。纂修縣志云。內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十萬。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格于例禁。賄船戶。頂冒水手姓名。用小魚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經汛口覺察。奸艄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更有客船患通習水積匪。用濕漏之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紿令出船。名曰放生。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或潮流適漲。隨流漂溺。名曰餌魚。窮民迫于飢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臣思愚民之被害。奸艄之肆惡。其言鑿鑿可據。具與乾隆九年巡臺御史原奏不謀而合。該知縣身臺灣。見聞自確。載之邑乘。考訂非虛。臣一載以來。心察訪。實屬確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發者。緣事在汪洋巨浸。人跡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沒于波臣。僥免者亦緣自干禁令。莫敢控訴。故偷禁雖嚴。而偷渡者接踵。臣與督臣俱令先後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獲。或出港遇風而返回。計一載之中。共盤獲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老幼男婦。九百九十名。內溺斃三十四人。其餘均經訊明。分別遞回原籍。其已經發覺者如此。其私自過臺。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幾。伏念內外民人。均屬 朝廷赤子。向之在臺為匪者。悉出隻身之無賴。若安分良民。既已報墾立業。有父母妻子之係戀。有仰事俯育之辛勤。自必顧惜身家。各思保聚。此從前督撫諸臣。所以疊有給照搬眷之請也。及奉准行。過臺之後。亦未有眷口滋釁生事者。民鮮土著。則有離去之思。人有室家。各謀久安之計。乃因良民之搬眷。禁以奸民之偷渡。致令在臺者困羈逆旅。常懷內顧之憂。在籍者悵望天涯。不免向隅之泣。以故內地老幼男婦。煢獨無依之人。迫欲就養。竟至鋌而走險。畢命波濤。非所以仰體皇上如天之覆。一視之仁也。

條陳臺灣事宜狀庸正 年

臺灣知府沈起元

卑府既無知識。初到臺地。見聞未廣。無可以仰佐高深。何敢妄置一喙。顧有不忍不言。不敢不言者。惟大人恕其狂率。而鑒其愚誠。幸甚幸甚。一偷渡之禁不可不為轉計也。其間有必不可禁。必不可不禁者。而以現在之法處之。則二者皆失。其必不可禁者。則漳泉內地無藉之民。無田可耕。無工可傭。無食可覓。一到臺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溫飽。一切農工商賈。以及百藝之末。計工授直。比內地率皆倍蓗。而必曰爾其堅坐餓死。無往求生為也。既非為民父母之道。且或親戚兄弟。在臺成業。此既需人助理。彼可相依為活。合之則兩全。離之則兩傷。此必不可禁者也。其必不可不禁者。則以海外之地。作奸犯科之民。動輒渡洋。於內地為漏網。於臺地為養奸。此必不可不禁者也。法當第禁奸民之偷。而不當禁良民之渡。且必許良民之渡。而後可禁奸民之偷。何也。將禁奸民。必行重法。而欲行重法。非分別奸良不可。今也不然。惟偷渡是禁。奸良共處其中。豈可概施以大法。不得已以杖責逐回之法處之。即有奸匪。臺地無從分別。將亦從輕典。則在奸民豈足以示懲。夫民之渡臺。如水之趨下。流奔注。而欲以輕法止之。是以隻手而障崩隄。必不能矣。以輕法而止良民之渡猶且不能。而以止奸民之渡更何望焉。沿海內地。在在可以登舟。臺地沙澳。處處可以登岸。汛口官役之所不能查緝。雖日日處分數官。無補於事。力不能禁。而徒使良民之偷渡者。有死亡沉溺之慘。有流離失所之痛。既至於不忍言。不堪言。而奸民之偷渡者。仍以臺地為逋逃之藪。今日逐之。而明日又來。將致盜賊充斥。奸匪橫行。其患恐有不可言者。必許良民之渡。而後可禁奸民之偷。仍照前陞道吳所議。有來臺者。令內地州縣。查明有無過犯。取族的保。給照來臺入籍。毋使吏胥阻撓。此如開一正門。以待善良之步趨。其有作奸為匪。州縣不准給照者。計乃獨出於偷渡。而後取而懲以大法。則奸民無可混淆。而良民亦得而樂其業矣。若謂渡臺者即非良民。與雖良民而臺地必不容多人。以防異日之患。則大不然。夫即今臺地。皆閩廣流民。聞之當日。其民風氣最。近稍澆漓。然終覺畏法易治。所謂奸匪惡少。亦第如斗米之雜升穀而已。一良有司釐剔之即善耳。此在內地亦然。不獨臺地也。且人之樂生惡死。原有同情。使其室家安堵。農賈樂業。驅之為亂。亦無從者。若以人眾為可慮。則臺地見在之人。亦未為少也。即內地之人。亦何必不可為慮。渡禁開而臺地之人。亦未必遽多。渡禁嚴而來臺之人。亦未嘗或減。昨聞之王鎮云。近日臺民比前加多幾倍。蓋以不禁渡臺。凡農工商賈。來去自如一。自禁之後。一去則不可復來。故來者不敢復去。所以禁愈嚴而人轉多。此玉鎮閱歷之言。是今日之禁渡。毫無補於 國計。而徒有害於生民。斷非可久之道明矣。總因前此臺變。祗以居官者撤其武備。隳其紀綱。平時百計以釀亂。臨變倉皇而失措。事敗之後深諱其故。乃更張其辭。不罪其上而罪其下。以為此流民之所致也。臺民之可畏如此也。事事為因噎廢食之計。豈可勝歎哉。倘為皇上歷言其故。知當日臺變之在無兵而不在有民。在無官而不在民多。今但當擇其治民之吏與養民之術而已。則我 天子神聖。必能豁然於中。而不肯鰓鰓為無益之禁矣。至搬眷之說。尤在憲臺洞悉之中。更無庸卑府之贅詞也。一調任之新令太驟也。

臺地重洋遠隔。六年一宦。誠屬太遠。故蒙憲臺有請三年更代之舉。荷蒙皇上曲體臣。無微不照。有一年更代之旨。此誠曠世之恩也。顧卑府以為若求善治。非久任不可。三年考績。乃千古不易之良法。況臺地此時。正須經理。蓋臺地章程草率。不比內地。內地規模。乘歷代文明之治。而臺郡自 本朝開疆以前。尚屬洪荒草昧。其初乘鄭氏草竊之餘。苟且從事。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祗為貪黷縱侈之資。未有經理地方之實。是以賦役不均。疆界未正。城柵未立。番漢之處置無法。上下苟安。幸而熟番則樸不擾。生番則頑鈍無知。故為易治。至於今日。土地日闢。民人日增。熟番之知識日開。生番之氣息漸通。正須廉幹能員。經理其地。可以化流民為土著。化熟番為漢人。化生番為熟番。均其賦役。正其疆界。治其城邑。以保障海濱一帶之內地。惟此時為要。顧期其盛理。雖甚盛才。非三載不能著效。雖蒙聖恩周詳。先令其學習半載。然可學者文移案件而已。至於為政之道。存乎其人。人各有心。心各有志。為名者有喜功求進之心。為利者有刻薄苛歛之術。即有實心為 國為民者。而意見各殊。一番更代。必有異轍。下何適從。且人安其心而後能理事。今一年之後。頭緒粗得。而已躍躍有去思。居官者逆知其功之不能竟而志灰。為下者逆計其令之不足遵而情渙。未有不日益草率苟且者。此理之固有。勢之必至也。此事所關地方甚大。奏明仍以三年為率。而以半載為協理學習之期。地方幸甚。一水師偏裨之不宜用閩人也。向來臺地兵卒。大抵驕橫懶惰成風。近日行伍數足。約束頗嚴。顧聞各路分防之將校。終有不能嚴加約束者。原其故。實緣將領即係閩人。則部下之卒。非其舊時儕伍。即其同鄉戚友。在提鎮大員。分尊勢重。可以彈壓。若夫參遊以下。分既相聯。情復甚接。握手相向。耦居無猜。非甚大犯。誰不姑息。狃於成習。漸不能制。夫閩海水師固非閩人不可。至於將校。似仍宜以外省人領之。即如江浙粵東之人。亦能便習水道。易地相制。則在將校可以法繩下而無所瞻。在兵伍自嚴奉約束而無敢怨懟。此亦轉移積習之微權也。以上三條。卑府不揣愚昧。竊以為臺地至要之事。故不計可否而妄陳之。惟憲臺裁擇焉。

治臺灣私議雍正 年

臺灣知府沈起元

夫臺灣片土。自開闢以來。幾千萬年。無論不入版圖。即淮南志怪。山經紀異。亦所未及。自明時鄭賊潛於此。引致紅毛。明末鄭賊更踞此稱亂。至我 朝剪除氛孽。而臺灣始入版圖。數十年以來。七百餘里重洋。遂為內沼。哨帆商舶。如游內港。糖粟之富。甲於閩省。形勢之壯。屹然為東南七省之藩障。自臺灣入版圖而後。濱海之地。烽煙永息。所係綦重。則所以經理臺郡者。可不隨時度勢。綢繆整頓。為萬年不拔之計哉。按臺郡之入版圖。正如洪荒初闢。章程制度。草草未立。而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因循廢弛。既所不免。至朱一桂變後。震動當宁。地方大臣未敢以致亂之由據實陳告。乃徒為因噎廢食之計。禁官府之攜家。禁民戶之搬眷。禁內民之渡臺。汰道標之守兵。以為是可以久安長治矣。何其遠歟。起元來攝府事。凡四閱月。歷覽山川形勢。番漢情形。歎其幅廣而控制之道未備。膏壤多而經理之術未詳。兵吏遠。地廣人稀。以致生番不時出沒。奸民間且生心。深思遠計。今日之經理臺郡者。宜分文武之駐防。扼山海之形勢。恤熟番而撫生番。招流民而盡地利。重文吏之權。定考績之期。數年之後。方有可觀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