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
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
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
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
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自然美的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的杰作啊!
啊!东方的花,骚人逸士的花呀!
那东方的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的化身罢?
那祖国的登高饮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诞生的吉辰吗?
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
那微贱的紫萝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啊!四千年的华胄的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诗人的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
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
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1922.10
[鉴赏]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忆菊》是一首优美的浪漫主义爱国诗篇,诗人以菊花来象征祖国,借对菊花的赞美来抒发对祖国由衷的爱。
全诗先忆景后抒情,忆景错采镀金,抒情沉雄奔放。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美的追求。诗人由赞美菊花而赞美祖国,让人产生“至性至情”感受。但是诗中也流露出对往昔文明的陶醉,对祖国苦难的有意回避的盲目乐观情绪。
(张家平)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一九二五
[鉴赏]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值,字臂培,河北涿县人。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和翻泽。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出版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作《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我是一条小河》选自诗集《昨日之歌》,是冯至的抒情诗名篇之一。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感情的表达呈迂曲之势。诗人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他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然萌发,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但后来情态顿变,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尽管如此,“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
诗作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我”是一条漾着“软软的柔波”的小河,“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而“你”也“无心”地将“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的柔波,二者完全是偶然相遇,却又似命运刻意安排般必然。于是“我”把“你”当成了个人情感依托的对象。当“我”流过森林和花丛时,“柔波”将碧叶和花影裁剪成衣裳、编织成花冠,奉献给心爱的人。
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凋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可以想象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的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关照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没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从整首诗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其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独特的韵味。
蛇……………………………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鉴赏]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同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加入浅草社,浅草社解散后,又于1925年参与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大学毕业,赴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冯至在这段时期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其抒情诗善于把激情外化为客观的形象,表现出艺术的节制,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叙事诗亦“堪称独步”(朱自清),是他对新诗的另一重要贡献。
1930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学习。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下至昆明,后改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经过了近十年的沉寂,冯至在四十年代初又迎来他文学创作的新的高峰,除了他最重要的诗集《十四行集》,还创作了历史题材小说《伍子胥》和散文集《山水》。与二十年代相比,这时的作品题材更加深广,艺术更为精纯,尤为重要的是其中渗透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直抵本质的思考,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抗战胜利后,冯至回到北平,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直到建国后。1964年由北大凋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在德国文学方面造诣很深,是著名的歌德研究专家,晚年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很大的贡献。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的名作《蛇》就是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的。批评者时常会惊叹冯至取喻的新奇与大胆:蛇,这一通常引起人们厌恶的形象,在诗中竟被他用来联系少男对少女的恋情,并赋予正面的抒写、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
这或许修正了我们对《蛇》的构思方式的理解,冯至不是因为寂寞而找到蛇的形象去比喻,顺序恰好相反,冯至是从一个蛇的形象捕捉到了寂寞。然而这并无损于我们对冯至才华的赞美,不论是从寂寞到蛇。还是从蛇到寂寞,都要跨越同样的一条想像鸿沟。我们照样会惊叹他沟通抽象情感与具体形象的本领,通过一个比喻,作者将飘忽闪烁的东西凝定于诗歌。我们也惊叹他把握题材的能力,凭借一幅画中的蛇的形象能写出一首纯粹的爱情诗,而且写得那样凄婉动人。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蛇》向我们诠释了这种可能。虽然在平常的眼中蛇不是个美好的形象。冯至却演绎出它的一个个属性,把这些碎片织进了这首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冯至在诗中大胆而巧妙地调用各种技巧,当他利用一个换喻将少女转换成“乌丝”时,他也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自然属性:“浓郁的乌丝”又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那么地调和,仿佛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才变得如此冰冷。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二十一岁的青年诗人那敏锐细腻的诗思。
最初“蛇”是作为“寂寞”的喻体而出现的,但在整首诗里它并没有被“寂寞”所束缚;我们看到喻体的“蛇”渐渐地从本体脱离,开始围绕抒情主人公独自起舞。到最后一节,它还为“我”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般的少女的梦境。《蛇》的最后一节没有完全贯彻前两节的风格,它偏离了紧扣“蛇”的形象本身来运筹的思路,而转向略带感伤的描写。这一节流露出更多的浪漫派影响以及向古典的回归,虽然文字意境都很优美,却失之纤弱,颇有“压不住”之嫌。这种风格上的不稳定说明年轻的作者在诗艺上尚欠成熟,然而《蛇》中表现出的以具象把握抽象及情感节制的特点,却似乎正预示着冯至诗歌未来发展的方向。
(陆成)
蚕马……………………………冯至
一
当着那天边才染了春霞,
当着那溪旁开遍了红花,
当着我的痴情化成了火焰,
我便悄悄地走在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
您的情怀可会觉得疲倦?
只要您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那么,不必探出窗儿来问我“你是谁?”
在那时,年代真荒远,
路上少行车,水上不见船——
在那荒远昏黄的里边,
给了我多少苍凉的伤感!
是一个可怜的少女,
没有母亲,慈父又远离,
临行的时候嘱咐她,
“好好地看护着这田园数亩!”
院中一匹白色的骏马,
慈父眼望着女儿,手指着他——
他曾驯良地为你耕作,
他是你忠实的伴侣!
女儿不懂得什么是别离,
不知慈父往天涯,还是海际?
依旧是风风雨雨地,
可是田园呀,一天比一天荒寂!
“父亲呀,你几时才能够归来,
来时呀,真是汪洋的大海——
马,您可能渡我到海的那边,
去寻找父亲的笑脸?”
她倦倦地望着衰花枯叶,
轻抚着骏马的髦毛——
“如果有一个亲爱的青年,
他必定肯为我走遍天边!”
她的心内濛濛想,
浮尘中浮着将落的夕阳,
不由得有一个含笑的青年,
在她的面前荡漾——
忽地一声嘹亮的嘶鸣,
悚悚地将她的痴魂惊醒;
骏马已经投入了平芜的边景,
同时也消逝了,她面前的幻影!
二
当着那温温的柳絮成团,
当着那彩色的蝴蝶翩翩,
当着我的心中正燃着火焰,
我便悄悄地走在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三眠,
您的情怀可会觉得疲倦?
只要您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那么不必探出窗儿来问我“你是谁?”
荆棘生遍了她的田园。
烦闷占据了她的日夜,
在她那孤孤单单的窗前,
只有些喳喳的麻雀!
一日又傍着窗儿发呆,
路上远远地起了尘埃——
(她早已不作这个梦了,
这个梦早已在她的梦外!)
现在呀,远远地起了尘埃,
骏马寻着了慈父归来!
父骑在骏马的背上,
马的嘶鸣作了和谐的歌唱!
父吻着女儿的髻边,
女拂着慈父的征尘,
马却跪在她的身边,
止不住汗泪淋淋!
父像是宁静的大海,
她正如莹晶的皎月,
月投入海的深怀,
净化了这枯闷了的世界!
只是马跪在她的床畔,
整夜地涕泗涟涟,
目光仿佛明灯两盏——
“姑娘啊,我为你走遍了天边!”
她拍着马头向他说,
“快快地去到田园工作!
您不要这样的癫痴,
提防着父亲要杀掉了你!”
它一些儿鲜草也不咽,
半瓢儿清水也不饮,
不是向着她的面庞长叹,
便是昏昏地在她的身边睡寝。
三
当着凋落了黄色的蘼芜,
当着那黑衣的燕子呶呶,
当着我的怀中还燃着余焰,
我便悄悄地在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织茧,
您的情怀可会觉得疲倦?
只要您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那么不必探出窗儿来问我“你是谁?”
黑夜里空空旷旷地,
窗外是狂风暴雨;
壁上悬挂着一件马皮,
(是她惟一的伴侣!)
慈爱的父亲,你今夜又流离在那里?
你把骏马杀掉了,
我又是凄凉,又是恐惧!
“慈爱的父亲,
雷霹雳,电光芒——
丢下了你的女孩儿,
又是恐惧,又是凄凉!”
“亲爱的姑娘,
您不要凄凉,不要恐惧!
我愿生生世世保护着。
保护着你千金玉体!,’
马皮里发出沉重的语声。
她的心儿怦怦,发儿悚悚;
电光射透了她的全身,
皮又随着雷声闪动!
依着风声哀诉!
伴着雨滴悲啼!
“我生生世世地保护您,
只要您好好地睡去!”
刹那间是个青年的幻影,
刹那间是那骏马的狂奔:
在那大地将要崩颓的一瞬,
马皮紧紧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儿还未唱完,
无奈呀,我的琴弦已断;
我惴惴地坐在您的窗前,
再续上那最后的一段——
一霎时风雨都停住,
皓月收束了雷同电;
马皮裹住了她的身儿月光中化作了雪白的丝茧!
——1925年初夏
[鉴赏]
《蚕马》是冯至早期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在诗中,诗人以《搜神记》中有关“蚕茧”的传说为叙事框架,融入自由追求爱情的时代精神,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爱情、至死不渝的“骏马”形象。诗歌以“蚕儿正在初眠”、“蚕儿正在三眠”、“蚕儿正在织茧”为线索,将其与故事的推进相照应。始娘许诺,“骏马”“投入远远的平芜”;“骏马”驮其父回家,爱情诺言却得不到实现; “骏马”被杀害后,马皮卷紧姑娘化为雪白的蚕茧。三个部分相组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严谨,笔调哀婉。“骏马”对于爱情的追求虽遭到“家长”(父亲)的破坏,惨遭杀害,但其精魂不散、至诚至圣的爱情更是感人至深,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执著热烈、至死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艺术上,该诗采用了复沓结构,一叹三咏,既与故事情节发展相照应,又与哀婉情调相谐和,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再加上圆美音调、神秘情调和传奇色彩,的确“堪称独步”。
(刘莹)
十四行集……………………………冯至
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四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十五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仿佛鸟飞翔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从远方什么也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