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4 11:21:20
封面
序
导论 思维样法与“中”文化
第一节 思维“样法”——文化因素之一
第二节 权正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过程及目的
一、中——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权正致中——过程与目的
第三节 如何“权正”而“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根据
一、观念与方法——爱因斯坦的启示
二、变则通,通则久——从“权变”走向“致中”的理路
第一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萌芽
第一节 疏川导滞——神话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四极正——渴望秩序的朦胧选择
二、疏川导滞——意图和方法的直觉辩证
三、子孙无穷——对矛盾转化的“相信”态度
第二节 咸庶中正——《尚书》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选善弃恶——“成汤革夏”中取法标准的演变
二、中正——“德”标准的确立
三、允执厥中——“权”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天命靡常——《诗经》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认识的全面性
二、天命靡常——判断的条件性与取法标准的变化性
第四节 保合太和——《周易》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易者象也——有意味的形式
二、阴阳对立——“唯变所适”的前提
三、阴阳转化——“唯变所适”的过程及结果
第五节 以和、宜也——《左传》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物生有两——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二、宽猛相济,政事以和——君、民、神的辩证认知
三、名分大义,义者宜也——“春秋笔法”之“凡例”论式中的辩证认知
第二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一)——先秦儒家的辩证思维方式
第一节 执两用中——孔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以名正实的名实观
二、对伦理道德范畴“通权达变”的灵活理解
三、辩证的认识方法
四、孔子辩证认识方法的比较及现代意义
第二节 执中而权——孟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对名分等级观念的辩证认识
二、对“孝”“信”及如何“仕”问题的辩证理解
三、矛盾对立的定义方法
四、“执中而权”——论辩中对于是非的辩证认识
第三节 中则正——荀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中则正”的意涵
二、制名原则中的朴素辩证因素
三、对“辞”中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分析
四、全面性思维要求的提出及运用
五、“贵其有辨合,有符验”的论辩原则
六、“辩则尽故”与“解蔽”的论辩原则
七、“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的谈说方法
第三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二) ——先秦墨家的辩证思维方式
第一节 择务从事——墨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取实予名”的名实观
二、对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现象的区分
三、对谈辩时机、地点及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关注
四、辩证选择“他物”的比喻式推类论辩方法
第二节 权,正也——《墨经》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对“名”的变化性的关注
二、对“名”“谓”的分类
三、对“名”的矛盾定义法
四、“同异交得”之“权,正也”的辩证思想
五、论辩的具体方法
六、《大取》《小取》中的语境意识
七、“通意后对”的论辩要求
第四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三)——先秦道家的辩证思维方式
第一节 玄同——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
二、有形事物与名(言)的关系
三、“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
四、“不辩”的论辩思想
第二节 以和为量——庄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道与名(言)的关系
二、具体事物与名(言)的关系
三、“言不尽意”
四、泯灭一切事物对立的“齐物”思想
五、泯灭是非对立的“齐论”思想
六、“辩无胜”思想
七、以和为量——“辩无胜”问题的启示
第五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四)——先秦名家的辩证思维方式
第一节 时措其宜——邓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的名实观
二、“两可”之说
三、“时措其宜”的论辩原则
四、“时措其宜”的全面性要求
五、双重论证
第二节 天地一体——惠施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二、惠施“譬”式推论的“中”理
第三节 物实位正——公孙龙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名实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二、对词性的区分
三、对兼名和单名的分析
第六章 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两汉时期
第一节 多类不然——《吕氏春秋》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
二、关于推类的论述
第二节 与化转移——《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方式
一、对名实关系的探讨
二、对推理的论述
三、对推理原则的论述
第三节 中和——董仲舒的辩证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