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18 11:49:07
第1章 内容提要
第2章 前言:诗性智慧与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第3章 《康德美学解读》:为美学辩护——美学的本体论阐释
第4章 “只有人,才审美”——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
第5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活动的伦理基础
第6章 “美在于形式”——审美活动的学科基础
第7章 《中国文章之美赏论》:“庙堂之外有自由”——庄子《让王篇》与中国士大夫生命美学原理
第8章 “伦理之后是审美”——《论语·先进·子路侍坐章》与中国文章之美的深层结构
第9章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曹植《洛神赋》与男性政治欲望的审美化过程
第10章 “是生活本身消失了啊……”——王羲之《兰亭集序》与中国文章的“伤逝”审美情怀
第11章 《艺术文化评议》:公共艺术离我们有多远[27]
第12章 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28]
第13章 用理性阳光驱散书斋里的幻象[35]
第14章 寻找形象异化时代的文化启蒙资源[36]
第15章 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44]
第16章 中国话语与中国情感[68]
第17章 《附篇》:情人节让哲人走开[69]——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
第18章 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70]——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第19章 午后的阳光与非主流美学[71]
第20章 关于“非主流”的学术倾向[73]
第21章 人文建设在大众消费文化中突围[74]——访刘士林教授
第22章 诗性学者的文化之旅[75]——记刘士林教授
第23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