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考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国内考古学有几派?

安之敏跟苏亦约稿不是第一次了,昨天在《文物》编辑部就曾跟他约稿。

然而,那是非正式约稿,更多是一种意气之争,主要是为了膈应一下王戴文。

没法子,老王确实不是东西。

自己不想担责任,就把他拉过去当审稿专家,目的就是让他背锅。

那种情况下,安之敏当面撬墙脚,就是给对方上眼药。

只是苏亦也没有想到,对方来真的。

才过一天晚上,就直接杀到北大来找他约稿,这效率也太高了。

有这么看重自己吗?

很快,苏亦就得知原因。

“这一次,你们决定把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成果发表在《文物》上,而不选择我们《考古》,确实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说到这里,安之敏叹了一口气。

“夏先生一直在所内提倡科学技术在考古领域上的运用,59年的时候,还是副所长的夏先生,把仇士华夫妻从原子所调到考古所。

就是计划在国内开创碳-14测年技术实验室,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到65年,才建立起国内第一个碳-14年代学实验室。”

突然提及夏先生,难不成是被对方责备了?

安之敏不说,苏亦也没问。

但对方肯定不会无的放矢。

“这些年,包括你们北大在内,陆续有很多学术机构也都成立碳-14实验室,这就说明,科学技术在我们考古或者很多领域上,都是有广泛地运用的。

同样,我们考古学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有更多自然科学背景的人才投身其中,比如,地质所的周坤叔,以及跟你合作的植物所孙香君。

但他们都不是我们考古人,考古学的科技化,要是能够以我们考古人来引领,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因此,我希望,你后续要写关于科学技术方面在考古学运用的文章,首先要考虑发表在《考古》上。”

苏亦恍然!

归根到底,还是抢文章的事情啊。

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个,往深地讲,就是关于话语权之争。

夏鼐先生提倡考古科技化或者说科学考古学,因此,他推动碳-14实验室的建立。

然而,想要考古学长久发展,仅仅是碳-14鉴定技术是不行的。

苏亦这一次,之所以会选择孢粉分析来推测仙人洞稻作遗存的年代,就是因为碳-14,完不成这个方面的鉴定,只能依赖于孢粉分析。

显然,安之敏或者他背后的夏鼐先生,都希望由考古人来主导。

这一次,苏亦把文章发到《文物》,就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安之敏承认是他们的工作失误。

现在,他就是过来亡羊补牢的。

其实,这还涉及国内考古学派的问题。

不是南派北派,也不是英国学派以及法国学派,而是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三大流派。

一是曾经以李济为首的“科学考古派”;二是以金石学家马衡为代表的“传统考古派”。

很多人都疑惑,马衡明明是参与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机构———北大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和中国考古学会,并且从事了一系列的考古活动。

但是为啥在考古学史上,他的地位和声势并不高呢?

全因为他秉承的传统跟史语所的科学考古不同。

他们是金石学过度到考古学的本土考古学派,跟接受西方近代考古学影响的李济、梁思永等人不一样。

而,偏偏建国以后,考古所就是以夏鼐跟梁思永主导的科学考古学派。

他们都保持着民国史语所的传统。

除了他们两派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派,那就是以郭沫若以及尹达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因为国情,建国后作为正统,影响力延续后世,仍未消失。

当然,建国后,传统考古派近乎消亡。

剩下的就是科学考古派,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派,以及以苏秉崎为首的,从50年代末开始冒头,未来逐渐成为主流的“中国学派”。

为啥会成为主流,那是因为从 50年代起,参加考古、文物、博物馆和大学教育的考古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苏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

当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主流,除了人多势众之外,还因为苏先生的学术思想更加符合当下的国情。

每一个学派,都有每一个学派的特点。

那么说了,这么多,苏亦是哪一个学派的?

从学术机构来说,他毋庸置疑,属于“中国学派”,但是,从学术思想来说,他属于夏鼐为首的“科学考古派”。

这也是为啥,夏鼐先生看他的文章之后,会对他青睐有加的原因。

然而,苏亦当初发文章的时候,肯定不会想那么多,就是想着,怎么样才容易过稿。

此刻,面对安之敏,苏亦苦笑:“但是,我想写的文章已经写完了,短时间内,已经没有文章要发表了!”

安之敏笑道:“不,你还有!”

啥?我有没有,我不知道吗?

难不成,我可以有?

很快,他就知道了!

是的,他可以有!

安之敏说:“你之前在文物出版社的时候,不是说你们这一次发掘,还采用了浮选法吗?甚至,大家还说你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浮选法的考古人,填补国内空白。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你有必要把这方面的文章写出来。”

好家伙,敢情,对方打的是这个主意啊!

对于苏亦来说,这其实没啥难度的。

于是,他问道:“这个没有问题,要几篇?”

他这个问题,却把安之敏搞不好了。

旁边,始终一言不发的宿柏,都忍不住瞪了他一眼,“好好说话!”

安之敏却笑道:“老宿,你不要捣乱!”

宿柏:“……”

苏亦憋着笑!

察觉导师不善的目光,苏亦连忙解释,“是这样的,浮选法就是一个植物遗存的采集方法,跟孢粉采集方法,差不多。浮选的结果,还是要靠碳-14鉴定。

我可以写《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然而,国内学界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搞明白浮选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想要大家搞清楚,就必须像周坤叔写的《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一样,写一篇《浮选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听到这话,宿柏忍不住了,“做学问,你就这样偷懒的吗?连文章名字都照搬别人的!”

吓得苏亦连忙改口:“那就换成《考古发掘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浮选法》!”

这一次,轮到安之敏笑了。

宿柏原本板着的脸也红起来了。

没法子,他也意识到自己是鸡蛋里挑骨头。

可看着这臭小子,这漫不经心的态度,他就来气。

写几篇文章这个问题,对于安之敏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你能写几篇就写几篇,写完就给我,只要文章没有问题,多少都可以发。”

“您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谁让你是天才呢!”

至此,正事也算说完。

苏亦也该告辞。

临走前,宿柏忍不住叮嘱,“写文章,要认真仔细一些,需要什么资料,咱们北大没有的,你就找我,不管是文物局,还是考古所那边,我都可以帮你找。”

这话,又涉及国内考古三位一体的话题。

高校考古以北大为首,文物系统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科学院系统以考古所为首。

这三个机构,都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而且,大部分的内部参考资料,是需要亲自上门查阅的,没有师长推荐,苏亦想查阅另外两家单位的内部资料,想都别想!

安之敏说:“如果需要的话,小苏,你可以给我列一个清单。不过浮选法方面的资料,植物所跟北农那边估计都比我们丰富。”

苏亦连忙说道:“资料方面,之前在中大跟华农,就已经找好了。其实,相关的资料,我都已经在整理之中了,文章很快就可以写好。”

这个时候,宿柏说道:“到时候,你文章写好了,拿过来我看一下。”

“好的!”

说完这事,苏亦终于可以离开了。

不知道为啥,跟自家导师聊天,总感觉有些心虚,只能怪宿先生气场太强了。

屋内,望着苏亦消失的身影,安之敏笑道:“你平时,对你的爱徒,都这么严厉吗?”

宿柏叹了一口气,“这小子,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似乎很多知识,他一点就通,我这个导师近乎摆设。”

安之敏说,“这很正常,人家家学渊源,才上初中,就有华农广外两大高校的教授保驾护航,而且,我觉得小苏的话,还有所保留。”

宿柏说:“正常,他爷爷是新会一中的老校长,特殊年代,保护了很多老人,他们新会自古多读书种子,这是有传承的。

因此,苏亦这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之中成长,自然受到熏陶。

再加上他本人又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啥。咱们很多人走上考古这条路都是阴差阳错,但是他不是,他很坚定。

甚至当初邓主任跟苏主任要收他为弟子,他也不答应,有时候,我也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我当导师。”

安之敏笑道:“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