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杰出的英国现代作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也是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小说理论与意识流技巧对推动现代小说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性别意识对后世女性写作乃至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文坛掀起了引荐、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次热潮,伍尔夫进入了国内学人的视野。早在1928年,“新月派”领袖徐志摩在重赴英国期间,读了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后,专门致信弗莱,表达了自己对伍尔夫的膜拜之情。同年年底,徐志摩回国,将伍尔夫的女权思想和意识流写作技法推介给了国人。1929年,赵景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文章《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也把正处于创作巅峰期的伍尔夫介绍给了中国读者。1932年,叶公超在《新月》杂志上发表译作《墙上一点痕迹》,开启了国内伍尔夫文学作品翻译之先河。20世纪40年代,中国处于战争状态,这种社会政治现实促使学者和翻译家们将目光转向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伍尔夫的现代主义美学实践离中国现实相去甚远,因而对伍尔夫的汉译与研究呈衰退趋势,此时的中国学者仅仅将伍尔夫定位于优秀的意识流小说家,既缺乏广度拓展,也无深度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和“四人帮”垮台,在“左”倾力量的影响下,作家们被迫小心翼翼地回避和否定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冲突的文学,介绍苏联文学成为主流,西方文学基本只介绍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样,伍尔夫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经历了30年的冷落。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国门重新被打开,学者们可以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在这种氛围下,袁可嘉、陈琨着力介绍和研究与伍尔夫有关的意识流小说,并使之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此,伍尔夫再度成为受中国学界重点关注的英国作家。30年来,除了对伍尔夫各类作品的大量译介,我国学界的伍尔夫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小说”理论、意识流小说创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三个方面,此外,对作为一名出色散文随笔与传记作家的伍尔夫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批评方法与新研究理念的盛行,国内伍尔夫研究空间与领域也不断拓展开来,伍尔夫的生死观、战争观、种族与伦理观等,伍尔夫文学与绘画艺术、空间政治学、精神创伤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联也都逐渐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心理创伤学的角度对伍尔夫进行研究,始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学界。受西方评论界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学者开始以传记的形式探究伍尔夫的心理特征、精神特质和文本创作,还有一些国内研究者也撰写论文对伍尔夫及其作品进行心理创伤学解读。将伍尔夫研究与心理创伤学相结合,相对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批评等单纯的外部研究,它将向内挖掘与向外拓展结合起来,开辟了伍尔夫研究的新领域。但总体来说,目前伍尔夫的心理创伤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心理分析批评家们对伍尔夫的心理分析研究还停留在浅层,仅仅关注到了伍尔夫心灵创伤与精神疾患的形成以及精神创伤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有待进一步深化。此外,对于伍尔夫的心理分析研究主要在以弗洛伊德学说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进行,缺乏当下创伤理论的支撑和构架。

从以上学术脉络中看朱艳阳的专著《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可以发现不少亮点。首先,本研究成果在当下心理创伤理论的视域下,首次对伍尔夫及其作品展开全面的分析考察,使伍尔夫的心理创伤研究系统化,也弥补了学界没有运用新理论阐发伍尔夫的缺陷。其次,本研究成果细致考察了创伤学研究的兴起、理论基础、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更为完整的创伤定义,进一步探讨了创伤写作的治疗意义,对我们深刻认识西方创伤理论和对我们的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启发性。最后,本研究成果细致探讨了伍尔夫如何通过文学活动实现治疗伤痛并且超越自我的目的,这种研究对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当代人的人生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尤其对于遭受重大创伤事件后的人们的心理朝正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朱艳阳硕士阶段即开始伍尔夫研究,并完成了以此为选题的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我就鼓励她继续研究伍尔夫,将它做深、做透。读博期间,她勤奋上进,不怕吃苦。2012年10月,她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2013年6月,她申报的课题“心理创伤学视域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也在2013年6月,她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同年8月,在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剑桥大学英语系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在英期间,她接触了多名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专家,搜集到了大量一手的伍尔夫研究资料,阅读了伍尔夫研究最新成果。至今,她已在伍尔夫研究领域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学术界》《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论坛》等刊物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

本书是朱艳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导师,我对她的学术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欣然应允学生之请求,为之作序,并希冀她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奋进,更上层楼。

刘洪涛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