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故居纪念馆跨区域联盟发展及启示
提文凤
青岛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为青岛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是青岛名人故居发展的典范,是青岛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隐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丰富的内涵,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载和彰显了康有为的思想成就及传奇的人生。
早在1987年,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就局部对外开放,2000年全部对外开放。故居多年来积极开展康有为学术思想研讨和探索,编纂了《康有为青岛遗墨》《康有为研究论文集》《天游物华——康有为手书》等学术专著,每年组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30多场,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在立足当地发展的过程中,本馆也积极开展跨区域交流,协同国内相关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展览合作,加强展览资源共享,促进名人故居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不同地域文化交流。
一 “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的发展及启示
2017年4月,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与北京“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合作,引进展览“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名人·名作·名物”,并召开“‘8+’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研讨会,多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在青岛的聚首,为青岛的名人故居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验。
1.从“八家”到“8+”联盟的模式演变
从2000年开始,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利用各馆优势,整合资源,面向社会,一年一个主题,策划专题巡回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支有特色的文化团队。18年来,联盟每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展览已成系列,每年都在北京及各省市进行国内巡回展出。海外巡回展览“中华名人展”自2004年起定期举办,足迹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法国等地。2017年部分活动还首次采取“‘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的模式,联合北京的詹天佑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以及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天津李叔同故居、广东红线女艺术中心以及名人家乡、纪念地的故居纪念馆,并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公共平台等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今年展览首次走进青岛,也为青岛带来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模式的探讨。
2.“名人·名作·名物”展览
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共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青岛市文物局主办,由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青岛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承办。
展览分为“名人”“名作”“名物”三部分。其中“名人”讲述文化名人生平,勾勒出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名作”介绍文化名人的代表作品,他们为祖国、为世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名物”展示了名人故居纪念馆收藏的珍贵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展览旨在通过对文化名人人生历程、革命实践、历史遗存以及重要文物的展示,学习、继承和发扬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价值取向、奋斗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发掘名人故居纪念馆的馆藏史料、文物资源,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观众通过300余幅文化名人的珍贵历史照片以及近50件(套)馆藏精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名人,感悟传统文化。了解名人伟大的成就及平凡的生活点滴,透过展品去体味生活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名人的作品或者写他们故事的文章在中小学教材里都出现过,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手稿也现身本次展览,如李大钊的《唯物史观》、鲁迅的《鲁迅自传》、郭沫若的《郊原的青草》、老舍的《茶馆》、梅兰芳的书画《洛神》、茅盾的《子夜》等。自开展以来,纪念馆里游人如织,闻讯而来的观众纷纷来追寻名人的人生足迹,品读名人的代表作品,欣赏名人用过的珍贵文物。展览在岛城掀起了空前的高潮,一方面是对名人精神的一种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强烈需求。
3.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5月3日至4日,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泰州等地的名人故居纪念馆的20位专家老师,齐聚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共商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与会嘉宾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发言,涉及名人故居纪念馆运营管理的有单位沿革、编制、人员、藏品管理、人才培养、设施设备、建筑等,涉及业务活动的有展览、社教、理论研究、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涉及名人精神的有名人精神的传承、名作名物的研究、名人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等。通过交流大家发现,名人故居纪念馆在发展中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又有着特有的区域属性。比如编制、人员、场所,历史上形成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又如围绕自身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给公众。
最后,大家达成名人故居纪念馆发展的初步意见:一是名人故居纪念馆要组成跨区域的联盟,形成资源共享的合力,加强名人故居纪念馆的整体社会影响力;二是加强名人精神的传承,挖掘名人思想的时代价值,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给观众;三是加强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在名人故居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加强新技术(VR、AR)在数字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名人故居纪念馆的资源;四是加大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名人遗物的预防性保护力度;五是加强馆际交流,策划生活在相同时代名人的文化交流的相关展览。通过这些举措,共同提升名人故居纪念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4.时代背景孕育的价值观
这八位名人都因自己的卓越成就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举足轻重的一笔。每一个人单独展出来,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同时呈献给观众的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展现的是一个大的背景时代。从他们的年龄来看,宋庆龄(1893—1981)、李大钊(1889—1927)、鲁迅(1881—1936)、郭沫若(1892—1978)、茅盾(1896—1981)、老舍(1899—1966)、徐悲鸿(1895—1953)、梅兰芳(1894—1961),跨越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变革,从清朝晚期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等。展览展现的是宋庆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梅兰芳这些文化名人在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之际,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或者远渡重洋,或者著书立说,在西方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扶大厦之将倾,把改造朽腐国民精神、重建中国新文明作为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为中华文明谱写出恢宏的文化乐章。这八位名人在历史上大都有交集;而且,其中的文学名家以及他们创作的文学经典,曾经陪伴无数人成长。所以,这次展览拉近了大家与文学大师的距离。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也将青岛名人故居的发展状况、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介绍给与会嘉宾,以扩大青岛名人故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启示
自2011年开始,我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每年参加它组织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及学术研讨会,与来自全国的30多家名人博物馆、纪念馆、故居进行学术交流、展览合作。
1.参与活动及收获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12月,目前成员中既有全国性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有县一级的莫言文学馆;有成立最早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也有刚刚成立的纪念馆;有遍布在各地的康有为、曹雪芹、李大钊、林语堂、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个人故居纪念馆,也有被称为“文人故居群”的湖北咸宁向阳湖文化博物馆;甚至还有以单部著作建立的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越来越承担起了保存传统价值以及传统文化遗物的责任,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和创造未来的平台。2011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首次集体亮相。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记忆”,共组织了三项活动。一是“文学与记忆”教育戏剧活动和座谈会。通过教育戏剧的形式,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们的形体与语言表演,再现了《女神》的意境。这有点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景戏剧。对文博行业来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宣教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说教方式,用形体和表情把诗的意境和主题体现出来,留下永久的回忆。二是“记忆的身影——中国文学博物馆巡礼”主题展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推出了31个成员单位的专题图片展览。我馆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制成的展板在展览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同行和观众,大家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德式建筑、丰富馆藏展品、康有为的文学艺术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三是“博物馆与记忆”主题论坛。与会者就“文学博物馆与文学记忆”“文学博物馆与公众”“文学博物馆与社会和谐”“文学博物馆的未来”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从交流中可以看出专业研究力量的差异。有的名人故居纪念馆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出版有研究著作及专业刊物。北京鲁迅博物馆有《鲁迅研究月刊》,蒲松龄纪念馆也拥有自己的核心期刊,广泛发行海内外,而这些正是我馆的弱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我们的主要工作,缺少研究人员和专业指导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名人故居纪念馆基本都配套有书社,例如北京鲁迅博物馆有“鲁博书屋”,老舍故居有“老舍书社”。因为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参观面积都较小,大都采取了较好的保护措施,游客无法进入房间,只能通过窗户参观。对每日参观流量都有明确限制。展示的展品大都是复制品。
针对不同级别的藏品,采取不同的展览方式和保护手段,是各个博物馆的通用方法。对不同材质的藏品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也是各馆采用的保护手段之一。比如对象牙雕件、紫檀材质的藏品、书法、绘画等藏品,对温湿度、灯光等都做了特殊处理。展示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生平史迹、名人在故居的生活历史及期间取得的成就、故居的复原陈列、生前生活用品、收集的物品、与名家的交往记录等。
好多纪念馆在设计中都能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在郭沫若纪念馆中有一个展陈细节,非常有特色。可以随意拿动的、关于郭沫若作品的详细介绍,既可节省展览空间,也可满足部分游客触摸和深度参观的需求。展览部主任介绍说,这也是他们从马克思故居借鉴来的。这些星星点点的细节汇成了观众面前推陈出新的新意。
2012年,我馆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巴金故居、普陀区图书馆联袂主办的“全国文学博物馆馆藏精品联展”和“作家的故居与研究”论坛,并且配合出版《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图录》、所属成员纪念明信片。我馆的康有为书法和手札参展,并受邀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参展展品,特别是一幅康有为在上海生活期间,在游存别墅撰写的手札,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共鸣。这是反映康有为在上海生活的真实记载。康有为从海外流亡回来以后,大部分时间在上海生活,对此研究的力度与深度尚浅,公开的资料也很少。我馆借此机会,把康有为与上海的渊源作一陈述。上海本地领导与专家一致认为,上海应该加强对康有为故居的保护与康有为的研究。在学术交流中,我馆提供的文章《小展览、大视野、长效益——名人故居陈设展览探讨》参加了大会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启示
通过连续多年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借助这个全国性的文博平台,加强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与协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拓展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视野,学习了全国不同博物馆的管理经验,提升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参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宣传了青岛的文博事业。通过与国内30多家名人馆的交流,比如馆际互换展览,互助开展业务合作,提供资料共享,我馆在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一些兄弟博物馆开阔视野,放眼国际,也值得我馆学习。例如,冰心文学馆曾带领全馆中层以上干部赴美,对冰心在美学习、生活的地方进行了走访,和当地专家交流冰心文学研究的共同收获。他们还赴俄罗斯,参观普希金故居博物馆、高尔基故居博物馆等文学大师的博物馆。通过这些国际交流,对该馆的全面管理与研究的提升,对其业务拓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冰心文学馆还启动了“海峡作家文库”工程,成为全国首家全方位接收海峡两岸近现代著名作家手稿、实物的单个作家博物馆。康有为旅居海外16年,他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注重在世界视野中表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3.名人街区的开发模式探讨
上海汇聚了两个名人居住集中区。一个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1998年虹口区人民政府以文化街定位,对其进行改建。该街全长550米,路面用石块铺成,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街边的名人铜像、古玩小店、纪念馆和美术馆很多。历史上虹口区曾经居住过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等也曾把这里作为活动基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从侧面集中显现了这段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如今,这条幽静而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小街吸引着游客。参观以后才发现,事实上这是一个人为赋予的“名人街”,那几位名人只是在虹口区居住过,并不都住在多伦路,也没有故居留下来。但当地人很好地整合了资源,游客在这里仍能体会到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气息。
另一个名人故居集中区是武康路,长1183米,坐落着37座著名建筑和名人故居,宋庆龄、巴金、黄兴、周作民、陈立夫、陈果夫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是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的缩影。对外开放的有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黄兴故居。2010年,在黄兴故居建有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也称“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展有著名老房子的模型,并且提供武康路旅游的全面服务设施及信息。作为政府的公益窗口,咨询中心依托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为来往于此处的游客提供便捷、温馨、周到的公益服务。该配套基本的服务项目,包括旅游宣传、咨询服务、旅游援助、旅游投诉受理、旅游资料发放等。同时,通过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的图片、模型、美术、摄影等,展示老房子的艺术作品,从艺术的角度向游客诠释徐汇乃至整个上海老房子的历史底蕴。此外,该中心提供导游仪租借、自行车骑游租借、导游讲解服务、集散中心票务受理、红十字会救助服务等一系列的升级服务,得到游客的称赞。
此开发模式值得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所在地)借鉴。根据我馆多年接待名人故居游客的经验,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可行性的开发模式,就是集中展示,做好旅游服务,满足游客对文化名人的精神需求。青岛的名人故居相对集中,都在小鱼山附近,虽有标示牌,但还不够清晰明确。很多游客反映,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只能看到一处康有为故居。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精细,游客需要一个参观指导,明确故居的简介、地址、交通路线、开放情况,而这个参观指导,应该是一个对游客实用、对青岛进行很好宣传的产品。
2014年,青岛市文物局出版了“寻旧日时光,讲老城故事”青岛名人故居篇系列资料,包括一本《青岛名人故居概览》以及一套手绘名人故居地图、名人故居书签、名人故居折页、名人故居明信片,把青岛名人故居通过不同介质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2014年《青岛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规划》出台,整合青岛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优化名人故居发展布局,构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体系。
4.全面推动康有为研究
多数人对康有为的了解是他领导了“戊戌变法”,而康有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则鲜为人知。万木草堂书录中,收录康有为所著的经、史、子、集、诗歌等138种,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博大精深的。事实上,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创作始终是相伴同行的。康有为一生著作900多万字,文章涉及奏议、政论、游记、杂文、书信等。康有为作诗2000多首,反映了他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和生活遭遇,从中可以大概了解晚清几十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在和大型联盟实现合作的同时,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也加强与康有为同时代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合作。例如,与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天津市梁启超纪念馆、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合作,共办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及交流。正是这些跨区域的合作,把研究名人个人的历史放大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讲到历史事件时,涉及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与之有关的那个时代的全体。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做法。虽然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过合作和分歧,只要站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就能理解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他们的精神传承给当代的公众。
(作者系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马洪林、吕正言:《康有为集》,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
3.康有为:《列国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