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王景治河

黄河之所以容易决堤,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泥沙的淤积。当卡日曲之水流经黄土高原时,这一带疏松的黄沙使得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浊浪滚滚。黄河将越来越多的泥沙携至黄河下游河道,日积月累,河床渐渐升高,终于形成了“地上悬河”,从而为黄河决堤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在大禹治水1500年之后的春秋时期,禹河故道下游河堤终于崩溃,黄河频繁决堤改道的序幕从此拉开。从春秋至民国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共7次),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溢,水沙俱下,淤塞河道,侵占良田,百姓生灵涂炭。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新镇堤壕村附近)决堤,禹河故道南移。黄河经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自今德州复入河北,东入渤海,是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然而,当时周王朝王室衰弱,国力空虚,根本无力治理黄河。而其他诸侯国则忙于争夺霸权,也根本没有心思治理。更有甚者,黄河竟被人为决口,成为各诸侯国夺取战争胜利的一枚重要棋子(如秦国多次决黄河之水攻击并最终灭掉魏国)。由于黄河在东周、秦及西汉初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仅过了470年,黄河又发生了第二次大改道。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口决堤,洪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当时,西汉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库充盈。不过,此时武帝却将工作重心放在领土的扩张之上,故治黄工作进展不太顺利,屡堵屡决。在北平匈奴、西通西域、南复南越、西定西南夷(巴蜀以西地区)之后,西汉疆域达到空前的规模。心满意足的汉武大帝终于可以将心思放在黄河的治理上,不过至此时黄河决口已过20多年。

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亲临瓠子口指导黄河治理工作,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却是写诗。因感慨20 余年之治河无功,他作诗《瓠子歌》两首,一则抒发情怀,二则激励士气。赋诗之余,武帝派士卒数万人,伐淇园之竹并将其密集地插进决口处,后以用柴草填补竹间空隙,继而负土填塞。在武帝的监督和激励之下,士卒群情激昂,干劲十足,连随从官员也积极地投入背柴伐竹的队伍之中,不久就将瓠子口成功堵住。大功告成之日,武帝令人沉白马玉璧,以祀河神,并令筑宫于新堤之上,名曰宣房宫。自此,这一时期的水患得以解决。然而,此次治河却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决堤的危险。瓠子口工程结束仅过了140余年,黄河又在河北一带决堤了(黄河第三次改道),这一决就是半个多世纪。

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河道南移,经河南、山东诸县,自今利津县入海,淹没了黄河下游数郡。此时,这位儒家学派的巨子、新朝皇帝王莽听说河水决堤东流并不会危及元城(今河北大名县)的祖先陵墓,便没有组织筑堤堵水,任其泛滥成灾,这似乎与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仁政”思想完全背道而驰,也为新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短命的新王朝结束之后,中国便陷入改朝换代的混战时期。各个割据集团疲于厮杀,根本无暇顾及河水之灾。在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重兴汉室之后,刚刚结束长期战乱的东汉王朝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国库空虚。一无人力,二无财力,治理黄河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秀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增加人口,增加财政收入,为治河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治河重任则落在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身上。

图1—2 古今黄河下游河道示意图

汉明帝统治中期,经过30余年的休养生息,东汉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南北朝·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此时,黄河治理已具备了坚实的人力和物力条件,治河事宜不久便被提上了日程。自大禹治水之后2100年里,黄河之所以没有得到卓有成效的治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卓越的治河人才。刘庄是幸运的,因为在其当政期间,中华大地出现了一名出类拔萃的治水专家。在与这位专家就治黄问题进行一番深入探讨之后,刘庄便欢天喜地地将治黄的接力棒交给了他。这位专家的名字为王景。

王景(30—85年),字仲通,祖籍琅琊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而且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水利工程技术。汉明帝初年,有人推荐王景治水。于是,明帝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通浚仪渠,取得圆满成功,从而奏起了王景全面治河的前奏。

永平十二年(69年)夏天,明帝诏令整治黄河,命王景为治黄总指挥,王吴为副总指挥,一起主持治黄之事。在中华治水史上,有两种治水方案:堵与疏。鲧使用不合时宜的堵水之法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而禹使用疏导之法成就了一代伟业。然而,王景在治水方面却超越了鲧禹父子,他采用“疏堵并用”之法来治理黄河水患,主要开展了以下两项重要工作。

第一,开河筑堤。王景认识到,黄河之所以泛滥,是下游河道因常年泥沙淤积高出堤外平地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必须“别有新道”。于是,王景亲自勘测地形,在西汉黄河故道之南另开新河道,并令人在两岸筑以坚固的大堤。新河道自荥阳(今河南郑州北)至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达千余里。通过截弯取直,新河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是黄河下游距离大海最近的路线,也是一条理想的行洪泄沙路线。

第二,分水分沙。他命军民开山凿渠,疏导洪流,将黄河之水分流至汴渠、济水、濮水、蒗汤河等河渠,大大减轻了黄河主河道的防洪压力,减缓了河床的淤积速度。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泥沙淤积,还利用两岸沼泽之地放淤、分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河道淤积的过程。

自此之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代近1000年,黄河下游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水灾(直至1048年,黄河才发生第四次大改道),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时期,从而在黄河治水史上谱写了一篇不朽的传奇,而这一传奇完成的时间却仅用了一年多。

“王景治河”得到了后人的极高评价。《后汉书》赞曰:“(王景治河)底绩远图,复禹弘业。”清代魏源在其《古微堂记·筹河篇》中赞道:“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不过,令人有些疑惑的是,治水功勋如此卓著的王景,却没有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河神,这又成为黄河文化史上一个千古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