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大禹治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不仅哺育了黄河两岸一代又一代儿女,也孕育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然而,这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世界上脾气最大的母亲。在带给人类无限福祉的同时,这位善良的母亲却常常大发脾气,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无情地折磨着自己的亲生儿女,使人们对其既爱又畏。不过,爱畏交加的黄河儿女深知,母亲之所以发飙,并非出于本意,主要原因还是源于自己的照顾不周。他们对这位愤怒的母亲并没有任何怨言,而是采取各种方法极力改善她的生存条件,尽量减少她发脾气的机会。因此,自黄河决口泛滥的第一天起,黄河治理便随之开始。一部中华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治河史,而开启这一历史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之一——禹(全名为姒文命,“禹”为其号)。

4000多年前,黄河母亲第一次大发雷霆。由于连降暴雨,致使洪水横流、房屋倒塌、良田湮没、五谷不登。中原地区成为一片汪洋,溺死饿死者不计其数,幸存下来的人们只好逃到高山上躲避洪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悲惨的时代。时值黄帝王朝,最高领导人为五帝中的第四帝——尧帝(意为“好心肠的君主”,全名为伊祁放勋,“尧”为其号)。这位拥有菩萨心肠的帝王,当然不会忍心让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尧帝下令治河,并将这一重任交给鲧(全名为姒鲧)——他是夏部落酋长,也是当时一位很有名的水利专家。

尽管鲧的名气很大,然而在此之前,这位水利专家治理的都是一些小河小渠,如此浩大的场面还是第一次遇见。因此,鲧在大河治理方面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不过,鲧对于大河治理却是信心百倍,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大河小河都是河,没有多少区别。既然小河能治,大河当然也能治;既然小河能堵上,大河当然也能堵上。于是,自他开始治水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最终失败的结局。9年时间都过去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洪水非但没被制服,反而闹得更加凶猛。千百年来,鲧一直作为治水的反面典型为人们所嘲笑、讥讽,并将罪魁祸首归于“堵”字身上。其实,堵本身非但没有错,而且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治水方法之一。然而,鲧的堵水之法却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在当时极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仅仅以土筑堤来阻挡如猛兽般的洪水,是一定会失败的。鲧也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自己的生命。

因治水无功,鲧受到各个部落的批评和抨击,最为激烈的来自虞部落的酋长、尧帝的女婿——舜(全名为姚重华,“舜”为其号)。他坚持认为鲧治水极为不力,应该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以天下苍生为重的尧帝接受了女婿的建议,并派人到羽山(今山东临沂市南)将仍在孜孜不倦辛苦工作的鲧处决。鲧以自己的性命为治水失利承担了责任,谁将继续担负起黄河治理的重任呢?老子走了,儿子顶上。因为夏部落是当时唯一拥有水利工程技术的部落,治水工作毫无疑问地落在鲧的儿子禹的身上。

禹受命治水,因“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发誓要治好水患。然而,对于治河,他仍然是一筹莫展。堵肯定是不行了,怎样才能完成先父未竟之事业呢?带着这个问题,禹踏上了实地考察的征途。他带领许多助手,一起跋山涉水,将黄河源头、上游、下游均考察了一遍,详细地了解了黄河流域的地情。这次考察是相当艰辛的,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有一天,他们来到今山东省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卷走数人,众徒为之惊骇,故将此河命名为徒骇河。

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实地考察的收获也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治水之法。禹发现,黄河之所以如此肆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河道不畅。而造成河道不畅的原因竟然还是那个“堵”字,其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是一些天然高山挡住了黄河去路,其二是黄河泥沙淤积导致河道不通。因此,“筑堤堵水”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它只能起到反作用,堵上加堵。若要治水成功,必须改变策略,变“堵”为“疏”——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在这一治水思想的指导之下,禹着手开展如下两项重要工作。

第一,凿石开山。为了摆脱自然高山对黄河之水的束缚,禹带领众人,利用“烧石浇水”的原始方法凿石开山,畅通河道。其中,最为著名的开山工程莫过于凿通龙门了。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名为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泛滥成灾。禹率领人们开凿龙门,凿开了一个宽80步的大山口。于是,河水畅行无阻,奔腾而下。一群群黄河金鲤亦随之而下,并不断欢快地跃出水面,好一番吉祥的景象。

第二,疏通河道。在此之前,龙门以下并没有固定河道。若要黄河之水安然地导入大海,必须开凿一条主河道,是为禹河故道——黄河之水自今河南武陟北流,经河南淇县、浚县、滑县、内黄、汤阴、安阳东,入河北临漳、成安,由沧州入渤海。禹河故道是黄河的第一条主河道,也是所有黄河故道中最北的一条。然而,由于黄河上游地势远高于黄河下游,水流太急,水势太猛,主河道承压过大,故尚需疏浚其他河渠,分其水势。当时,在河北、山东之间的平原上有九条大河[4],因泥沙淤积,致使河道不通、河水泛滥。禹带领众人利用简陋的石器、木器、骨器等生产工具,疏通九河,将相当一部分黄河之水引至九河河道,导入大海,从而大大减轻了主河道的排洪压力。

在禹的英明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历时13年,黄河水患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其后的1500年里,黄河竟然没有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改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最大功臣当然非禹莫属,不仅因为他的治水思想、领导才能,更因为他的以身作则。作为治水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他却躬亲劳苦、栉风沐雨,以至于形容憔悴,“腓无胈,胫无毛”[5];他将所有心思都放在治水事业上,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就是这样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是人们心中天神般的君主(因禹治水有功,后来舜帝非常愉快地将帝王宝座禅让给了他)。

人们感激这位伟大的先人,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人们缅怀这位伟大的先人,在各地建立了不计其数的庙宇陵墓、亭台楼阁,如山东禹城的禹王亭、河南开封的禹王台、浙江绍兴的大禹陵等;人们崇敬这位伟大的先人,编织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如禹凿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火烧蛟河、禹铸九鼎……

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尊崇的一个。人们之所以对其崇敬有加,不仅是因为治水本身,更是因为治水所折射出并因之而形成的大禹精神——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险、负重致远的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身先士卒、团结治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