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赫哲族是在我国东北边陲跨境而居、世代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世居三江[1]流域。关于赫哲族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描述是:与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生女真等古代民族有关;在唐代渤海国—辽朝五国部—金朝胡里改路—元代水达达路—明朝奴尔干都司等行政管理体系中为民;清代,部分被编入八旗,称“伊彻满洲”(新满洲),居于三姓城(今依兰县),部分留居原地承担贡貂责任,成为今日赫哲族的主体。“赫哲”族称始于清代。中国进行民族成分识别后,“赫哲”正式成为该民族的族名,译成汉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和江下游的人”,指分布在三江流域的土著民族。赫哲族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同江市、抚远市和饶河县,聚集在敖其、街津口、八岔、抓吉、四排等地,少数人则分散杂居在依兰、绥滨、富锦、桦川等地。赫哲族属跨境民族,另有约3万赫哲人居住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被称为“那乃族”。
赫哲族世代久居的三江流域,山水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就是赫哲人的逐猎之地和天然渔场,赫哲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在历史的斗转星移中创造了丰富的渔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赫哲族积极响应1990年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赫哲族上岸,以农为主,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新口号,逐渐实现了传统的渔民向农民、工人、商人、知识分子等身份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建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基础之上,参与其中的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这也导致了传统民族文化继续繁衍生息之可能性的丧失。同时,赫哲族人口数量较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赫哲族人口为5354人,其中黑龙江省内3613人,占全国赫哲总人口的67.5%。且他们使用的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无文字。以上经济基础的改变、民族人口数量的稀少以及有语言无文字的先天文化形态造成了诸如赫哲语以及“伊玛堪”“说胡力”[2]“嫁令阔”[3]等极具民族身份认同标志的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于绝境。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决议上写道:“伊玛堪说唱有助于赫哲人的认同和凝聚,构成其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并为之提供了连续感,在季节性劳作和节庆活动中发挥着集体记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自此,“伊玛堪”成为继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中国的第七个入选项目,这意味着“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已经走进了国际视野,对提高赫哲族文化乃至黑龙江省文化的国际知名度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世代传承、口耳相授的民间说唱艺术,以赫哲语叙事,散韵兼行,在无伴奏情况下一人即兴表演,徒口叙述,说唱交替进行,类似汉族的京东大鼓和蒙古族的说书。语言古朴平实,曲调多变、随意,高亢嘹亮。唱腔优美粗犷,运用不同的唱腔表现人物和情节。唱词合辙押韵,一般采用押头韵和尾韵,注重语言的和谐,这也被看作“伊玛堪”唱词中的传统技巧。在表演方式上,传统“伊玛堪”呈现为“吟诵式叙事”的特点,即表演者时而扮演角色,时而充当叙述人,注重与听众的互动。歌者们用亲切的口语声情并茂地说唱着英雄们的传奇、多彩的民族生活,使“伊玛堪”广泛流传且备受欢迎。在韵律上,说唱者还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运用鲜明的语音节奏变换腔调来吸引听众,而经过加工后的“伊玛堪”说唱艺术,朗朗上口,易听易记,富于浓厚的感情色彩和音乐美感。在篇幅上,“伊玛堪”曲目长短不一,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以塑造英雄“莫日根”[4]和赫哲族创世传说为主题,气势宏伟,以说为主,说唱时间可持续几十个小时;“小唱”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民间神话故事,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的内容,短小精悍,以唱为主,说唱时间只有数十分钟。“伊玛堪”的曲调有“打鱼调”“打猎调”“青年调”“老太太调”“妇女调”等。“伊玛堪”的说唱者被称为“伊玛卡乞玛发”,意为聪明智慧才华超群的人。他们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民间艺人。在赫哲族中只有对“伊玛堪”有颇深造诣、对民族感情强烈并受到族人拥护的人,才会被尊称为“伊玛卡乞玛发”。他们中包括众人敬重的萨满、能歌善舞的歌手、部落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些“伊玛卡乞玛发”,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又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