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传统工艺
(一)巴迪克染布
由巴迪克染布(batik)制成的服饰是印尼的国服。2009年印尼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迪克既可以作为正装出席正式场合,也可以作为日常穿着。每个星期五被定为全国巴迪克日,这一天公务员可以不用穿制服,而是穿自己喜欢的巴迪克便服来上班。
巴迪克染布的原理十分简单,用染刀或其他绘画工具蘸融化的拼配蜡液在布匹上勾画图案,然后将布匹放进染剂里面浸染,染毕后用热水洗掉蜡绘制的图案,如此反复几次就出现了美丽的多彩花纹。早期的巴迪克花纹是妇女用类似横着的钢笔那样的绘画工具(canting)勾画出来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发明了铜制模子蘸蜡液印染的技术,从此男子开始参与制作巴迪克。
有关印尼巴迪克的来源有两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巴迪克技术来自与印度早期的商贸往来,印度人用染布交换印尼的香料。另一些学者认为巴迪克在比较晚近的时期才出现,因为在古爪哇语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这个词,在14世纪早期欧洲旅行者的游记中也没有出现过对这种物品的描写。有关巴迪克的最早书面记录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文献中。另一个原因是精巧的爪哇纹样设计只能染在质地细腻的进口布料上,而织法细密的棉布直到19世纪前期才从印度引进,此后1815年起从欧洲进口,到二战时期从日本进口。荷兰学者布兰德斯(J.L.A.Brandes)和印尼学者苏吉普托(F.A.Sutjipto)支持巴迪克原创理论,并进一步提出巴迪克是托拉查、弗洛勒斯、巴布亚等居住在印尼东部地区族群的原创。
巴迪克有3000多种纹样,有些纹样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许多地区都有特殊的巴迪克纹样,如井里汶的典型纹样是蓝色和白色的云纹,日惹王室有模仿刀形状的帕朗纹样(Parang),定居在海岸的华人有色彩艳丽的花鸟纹样,北苏门答腊巴达克族有红白黑三色的格尔加纹样(Gorga)等。爪哇早期的巴迪克纹样设计来自贵族妇女,只有她们才具有足够的审美品位设计抽象的、具有神秘功能的纹样。直到现在,日惹和梭罗王室还保留着专用纹样。
巴迪克的符号象征意义贯穿印尼人的一生。婴儿进行七月礼时用“簇维里”染布(Batik Cuwiri)裹着,含义是娇小可爱,希望婴儿受到人们的欢迎。生病的人要盖“坦宝”(Batik Tambal)纹样的巴迪克,会增加活力,很快痊愈。长者或领导人在公开讲话时穿着“奇普托宁”(Batik Ciptoning),意思是希望给下属和年轻人指出正确的道路。长者还有一种专属纹样称为“尼迪克·卡拉维坦”(Batik Nitik Karawitan),寓意是成为睿智的人。巴迪克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用在宗教仪式和宫廷仪式中,也用在哇扬皮影戏等艺术表演中。
(二)克里斯短剑
2005年,印尼的克里斯短剑(keris)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克里斯短剑的两边都有剑锋,剑身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锻造而成。贵族的克里斯短剑有黄金装饰。克里斯短剑分为两种:一种是直长型,用于防守;另一种弯曲如波浪,用于进攻。但实际上克里斯短剑非常轻且剑锋不十分锐利,因此很少用于战斗。它的主要功能来自其超自然的神力,一般用于宗教和仪式上,被当作护身符、传家宝和庆典的饰物。在结婚典礼上,新郎佩戴岳父或妻子的兄弟赠予的克里斯短剑。根据英人莱佛士记载,如果新郎不能赶来参加婚礼,他的克里斯短剑可以作为新郎的替身与新娘成婚。克里斯短剑在传说中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有独立的灵魂甚至坏脾气,用它指向敌人或敌人的脚印,就能使敌人生病或遭遇不幸。1908年4月28日,巴厘岛格隆贡统治者面对荷兰人的攻击,将克里斯短剑埋到地下,希望通过超自然力量阻止荷兰人。传说中有些克里斯短剑很“嗜血”,会自动跳出来伤人。克里斯短剑还被广泛用于发毒誓的仪式中。
克里斯短剑出现的范围包括曾经受室利佛逝和满者伯夷王朝影响的地区,或者说包括整个爪哇和马来文化圈,不仅涉及爪哇、马都拉、努沙登加拉、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沿海、苏拉威西,甚至辐射到马来半岛、泰国南部和菲律宾南部。不同地区的短剑形状和佩戴方式不同。爪哇和巽他人在和平时期将短剑佩于后腰,战争时期置于腰前。其他地区一般置于腰前。
克里斯短剑在马来世界的男性中地位非同一般。在早期殖民者的记录中,不佩戴克里斯短剑的马来男性被人鄙视。莱佛士曾经提出贵族和官员应减少佩戴克里斯短剑,被一位地方领主直接拒绝,他说马来男性不佩戴克里斯短剑比赤身裸体还难过。对于爪哇男性,有5件东西最为珍贵——房子、妻子、鸟、马和克里斯短剑。
许多爪哇和马来传奇故事描写了神奇的克里斯短剑的故事。最有名的一篇讲建立新柯沙里王朝的庚·阿洛委托铁匠打造一把锋利的克里斯短剑。五个月之后,庚·阿洛见短剑还没制成,一怒之下杀死了铁匠。铁匠在临死之前诅咒庚·阿洛子孙三代都要死在这把克里斯短剑下,诅咒不幸应验。另一类传奇故事讲铁匠赤手空拳用手指按在烧得通红的钢铁上制作剑锋。还有一类故事讲克里斯短剑能转移火焰或滴出泉水。
关于克里斯短剑的来源有三种说法。西方学者推测克里斯短剑出现在9~14世纪受印度影响的爪哇。莱佛士在《爪哇史》中记载了在中爪哇的印度教神庙——苏谷神庙(Candi Sukuh)浮雕上出现的克里斯短剑。但是在距离不远的9世纪的婆罗浮屠神庙浮雕中没有发现这种武器。加德纳(Gardner)认为克里斯短剑是东南亚原创的,起源于石器时代用刺鱼尾部的长尖刺制作而成的武器。还有人认为克里斯短剑的雏形来自在河内附近发现的东山文化。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众说纷纭,可以确认的事实是,有关成熟时期的克里斯短剑确切的早期记录来自14世纪的满者伯夷王朝。
[1] 本节中的宗教人口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
[2] 巴达克族是嘉罗族、帕帕克/戴里族、西玛隆恩族、多巴马达族、曼代林族和昂科拉族(Angkola)的统称。一些文献中也把阿拉斯族、可鲁特族(Kluet)、新葛吉尔族(Singkil)归为巴达克族。
[3] 抚养比率是需要经济供养的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人口数量之比,是反映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是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之和除以15~64岁人口数量乘以100%。
[4] 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