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建筑艺术

印尼是多族群国家,具有很强的文化多样性,自古又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处,因此其建筑艺术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又融合了其他文明的特点。

印尼气候炎热、多雨,因此一些族群建筑具有奥斯特罗尼西亚文化中的“长屋”特征,如苏门答腊的马达族和明打威族、苏拉威西的托拉查族、婆罗洲的达雅克族等。“长屋”指狭长的、通常只有一个房间的房屋,建筑材料多为竹、木、草或植物纤维,为了适应多雨和炎热的气候,多为干栏式建筑且屋顶倾角很大。一层中空,用于圈养牲畜或储藏粮食,二楼供人居住。族群建筑是承载文化活动的中心,除了日常起居功能以外,还有一些具有专门的仪式功能,如社群集会和宗教祭祀。

各族群的建筑各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族群建筑有如下几种。西苏门答腊省米南加保族的“牛角屋”(Rumah Gadang)有多重对称的尖翘房顶,远远望去如牛角一般。北苏门答腊西部的尼亚斯族的房屋特点是不用钉子的榫卯结构和不承重的墙壁。北苏门答腊省的巴达克族的房屋屋顶巨大、两端向外高翘呈尖塔状,房屋的墙壁和梁柱用黑、白、红三色彩绘或木刻装饰。托拉查族的房屋与巴达克族的相似,屋顶形状是盾形。亚齐族的“亚齐屋”(Rumoh Aceh)以建制巨大而闻名,沿东西向建造,用于居住和储存稻米。达雅克族的房屋非常长,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能容纳整个村子的村民居住。东努沙登加拉省巽巴族的房屋屋顶像一顶高高的尖顶草帽。巴厘岛的“巴勒”(bale)是茅草遮盖住的木制凉亭,四周没有墙壁,在巴厘岛随处可见。中爪哇日惹、梭罗贵族的庭院四周也没有墙壁,中心有4根大柱子,周围有小柱,尖顶,地基高于平地,用于会客、摆宴席和举行庆典,称作“本多波”(Pendopo)。

印尼建筑受到中国、印度、伊斯兰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8~14世纪,爪哇岛、巴厘岛和苏门答腊岛等地建造了许多印度教—佛教建筑,其中的佼佼者是婆罗浮屠和普拉班南神庙。9世纪前后诃陵王国在中爪哇迪延(Dieng)山区建造了40余座印度教神庙,其中8座尚存,其名称均取材于《摩诃婆罗多》。

中国建筑风格对印尼的宗教和生活建筑也有深刻影响。从中国源源不断到印尼的商人将店屋(ruko)建筑带来印尼。这种房屋临街,一层是店铺门面,二层供人居住。店屋之间没有空隙,紧紧连成一排。这样的建筑既方便照顾生意,又有益于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至今这种房屋仍然在印尼城市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华人聚居区广受欢迎。中国建筑风格对本地的宗教建筑也有影响。雅加达的佛寺金德院(Wihara Dharma Bhakti)始建于1650年前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了中国佛教建筑的特色。另外,郑和七下西洋,途经泗水、雅加达、三宝垄、亚齐等地,也为当地建筑留下了痕迹。当地华人为了纪念郑和的伟绩,在印尼多地修建了郑和祠、郑和清真寺。历时较久的有三宝垄市西北郊的三保庙,已有几百年历史。时间较近的有2001年开始建造的泗水郑和清真寺、2005年建成的巨港郑和清真寺、2012年开始兴建的马辰郑和清真寺等7座,都完整呈现了中华建筑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泗水郑和清真寺开启了三教合一的创举,融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为一体,成为各宗教与族群和平相处、交流和融合的象征。

15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文明的传播,出现了受伊斯兰文明影响的宗教建筑,与本地的爪哇和中华建筑特色融合,例如建于18世纪的日惹大清真寺(Masjid Gedhe Kauman)的外形采用了爪哇传统建筑的样式,而内饰的雕花和梁柱彩绘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爪哇特色的清真寺样式传播到加里曼丹、苏门答腊、马鲁古,甚至输出到文莱和马来西亚。直到19世纪,清真寺标志性的圆形穹顶才开始广泛使用,摩尔式建筑风格也逐渐被接受,代表建筑如班达亚齐市的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和棉兰的大清真寺。

西方殖民者带来了使用砖石的砌体结构建筑,并与本地元素融合,在18~19世纪逐渐形成了东印度风格建筑。按照西方建筑与本地元素结合的程度,殖民风格建筑可以分为三类:荷兰风格、传统荷印风格和东印度风格。荷兰风格一般是两层封闭式建筑,有高窗户和高穹顶,配有西洋小花园,结构基本与荷兰本土建筑没有差别。传统荷印风格开始使用爪哇宫廷建筑巨大的屋顶和屋檐遮住楼体,来抵挡炽热的阳光和暴雨,楼梯被安置在楼体外侧。成熟的东印度风格进一步融合了荷兰与爪哇建筑风格,沿用了遮雨挡光的大屋顶,支撑屋顶的柱子为托斯卡纳柱式,楼层从两层变为一层,前后设有走廊,走廊中种植热带植物盆栽作为装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尼的“新东印度风格”(New Indies Style)作为荷兰理性主义建筑风潮的一个分支而风靡一时,特点是使用白色墙面、建造保护楼层墙体的外部立面、减少繁复的装饰、强调大屋檐。20世纪20~40年代,具有现代风格的装饰风艺术(art deco)盛行,特点是用色大胆、使用多种几何图形和装饰及对称的结构。同期,受包豪斯(Bauhaus)和科比意(Le Corbusier)影响的现代主义(Nieuwe Bouwen)或称功能主义建筑也流行起来,关注理性的空间设计,大量使用柱形、正方体和弧线。30年代,万隆成为荷兰建筑师一展身手的实验室。1936年建成的德尼斯银行(DENIS)和1939年竣工的萨沃伊霍曼比达卡拉大酒店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1933年建成的伊索拉别墅(Villa Isola)则具有装饰风艺术特点。

印尼建国后,尤其在“新秩序”时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印尼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风格,一度受美国影响较大。20世纪50年代,因受到万隆工学院建筑系的推崇,模仿美国乡村别墅的“扬基”(Jengki)建筑风靡一时。这种建筑使用大胆的形状、棱角和色彩,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精神。70年代出现了一股回归本土传统的潮流,这时期在雅加达建设的印尼缩影公园集合了所有族群的特色建筑,西苏门答腊巴东市采用传统米南加保族牛角屋的样式建造了政府办公室,日惹的加查玛达大学仿传统爪哇贵族建筑“乔格罗”(Joglo)建造了标志性的礼堂,印尼大学模仿爪哇-巴厘岛建筑建造了多层须弥顶的校长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