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章
太上[1],下[2]知有之。其次,亲誉之[3]。其次,畏之。其下,侮之[4]。信不足,案[5]有不信。犹[6]呵,其贵言[7]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8]。
[1]太上:“太”,形容大而未尽,大之又大;“太上”,最上的,最高的,至高无上。
[2]下:本义是下面、下边,这里指臣下、百姓、群众。
[3]亲誉之:“亲”,亲爱,亲近;“誉”,赞美,赞誉;“亲誉之”,亲近并赞美他。
[4]侮之:“侮”,轻慢,轻贱;“侮之”,用不敬的态度对待他。
[5]案:本义指用于安放食物的木盘,落下而安放,表达肯定之意,在这里是于是、就的意思。
[6]犹:指踌躇疑惧的样子。
[7]贵言:“贵”,看重,重视;“贵言”,指看重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出言。
[8]我自然:“自”,本人,己身,这里指出于自身的意愿;“然”,如此,这样;“我自然”指我出于自身的意愿而如此做的。
译文
最上等的国君,民众只是能认知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民众亲近并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国君,民众畏惧他。最次的国君,民众侮辱谩骂他。君王施政偏离了道,于是让百姓也失去了敦厚自然。审慎啊!好的国君会非常看重自己的声令施政。事情做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要这样做的”。
庄子补释
【原文】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
——《庄子·天运》
【复观译读】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用真心的亲爱来行孝困难;用真心的亲爱来行孝容易,用淡泊自然来对待亲人困难;用淡泊自然来对待亲人容易,使亲人也能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困难;使亲人能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容易,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使亲人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也能一并淡泊自然地对待自我困难。盛德遗忘了尧舜而尧舜方能自得(天地有大德而不对尧舜加以约束羁绊,使他们可以自然地行动,他们才得以创建了仁孝来治理天下,所以仁孝的根本其实是大德,但世人却只见仁孝而不见德),利惠和恩泽延续万世,天下却没有谁知道,难道偏偏要慨叹大谈仁孝吗!
【原文】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庄子·天地》
【复观译读】圣人治理天下,放任民心自在而不拘束,使他们教化自然而成,习俗自然而迁,完全消除他们互相妨害的贼心,而树立他们独立自主的思想,就好像听从自己的本性在行动一样,但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能做到这般,又哪里还用得着推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而懵懂无知地追随于后呢?人们的行动和天性相得而心境安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