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所谓集体经济,是一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模式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认为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从苏联引入集体所有制的概念,在城市是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在农村,则通过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的形式,形成中国式的集体经济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1年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化的试点。1952年,中央成立以邓子恢为部长的农村工作部,负责指导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到1955年,全国的初级社已达到67万个。1956年6月,中央又推动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到当年年底,全国已经初步实现高级社化。初级社包含的农户一般是一二十户,大体相当于一个生产队,而高级社包含的农户已达到二百户上下,跟后来的一个大队差不多了。1958年3月,中央又提出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社的意见。
我的家乡东沟县也和全国一样,在五十年代前期,实行初级社,1956年,全县800多个初级社组成161个高级社,在此基础上,全县于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这一年的9月10日,小甸子人民公社成立。公社之下是十来个生产大队,各大队之下,是十个上下的生产队。按当时的说法,人民公社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一种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乡村基层单位,有“一大二公”的特点,“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谓的规模大,也就是相对初级社、高级社而言的,公社一级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产业;公有化程度高更是谈不上,当时的土地基本上还是归生产队一级使用管理,生产资料也主要在生产队,大队一级基本上没有产业,公社一级所有的粮库、供销社、邮电所之类,所有权实际上归县一级管理,跟公社关系不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辽东农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说的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限于各种条件,农业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农民们每天面朝黑土背朝天,就是在忙乎着那一片或贫瘠或肥沃的土地。而所有的农事,除了1970年前后水田翻地和耙地开始使用拖拉机外,其他的全部是以人力或畜力,使用传统的农具如铁锹、镢头、镰刀、锄头等完成,那劳动强度很大,用东北话来说,就是“累死个人”。
当时的劳作方式是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每个生产队都有生产队长,由他负责安排当年的农作和生产,每天给全队的劳动力派活;生产队里还有记工员,负责记录每天出工的人员,然后按其所做农活的种类和表现记工分。这记工分也很有讲究,其大概的规律是:设若这天的农活比较简单轻松,一个壮劳力做满一天为10分,那么妇女和老弱的就会相应地往下减少,为8分、6分不等;如果这天的农活强度大、要求高,一个壮劳力可能是20分,妇女和老弱也会相应地下减。其实,农村里的大姑娘和已婚青年妇女,干起活来并不弱于男人,有些生产队会同工同酬,而有些生产队就会给女人少计工分,这种情况经常会因女性劳动力的不满而引起争吵。
当年的粮食产量不高。七十年代以前,一般旱田亩产就是三四百斤,后来号召“农业学大寨”,提出提高粮食产量,要求“跨黄河,过长江,超千斤”,什么概念呢?就是亩产分别要达到黄河以南(五百斤)、长江以南(八百斤),再往上,要超过一千斤。经过几年努力,加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玉米合理密植等因素,我们那个生产队的亩产应该是跨过了黄河,但有些生产队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今天的粮食产量应该是八百斤以上,千斤左右了吧?
人民公社的经济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最基本的经营核算单位。农民辛苦一年,年终算账,水旱田皆有的,收入就好一点,因为同样的出产,水稻的产值要比玉米高一些。有的生产队有一点副业,那就更好些,就看队长和队里的“能人”的经营能力。我们南房身生产队有三百多亩地,水旱田各半,加上有点制作木质图章的副业,年景好的话,收入尚可,有几年年终结算,每10个工分可折一元上下,差的年头也有六七角钱。村里的一个壮劳力,一般一年可挣3500—4000工分,如果年终按一元折算的话,扣去一家四口的口粮款,年终还可分到一百元上下的现金分红;如果家中的劳动力多而人口并不多,年终就可以多分一点现金。但只有旱田的生产队就不行了,我们大队的衣家沟生产队,有一年10个工分只折算五分钱。如此算来,辛苦一年,一个壮年劳动力即使挣4000工分,也只有二百元,一家人的口粮钱都无法保证。当时一包火柴(十盒)的价格是两角钱,这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得干三四天活儿,才能买到一包火柴,可见当时穷到什么程度!
回想当年,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这三级组织的固定资产其实都少得可怜!当时,基本的农具如镰刀、锄头之类都是农户自己的,六十年代的时候,生产队一级的固定资产,一般只有队部的几间草房子、化肥种子、几副犁杖,再就是十几头牛、一辆铁木轮子的牛车;到七十年代,条件好一点的生产队会有几匹骡马,会有一辆胶皮轱辘的马车。大队这个层次,则一般是有个大队部、两间房子,然后就是铁匠炉、米面加工厂,后期有的大队会添置一台手扶拖拉机。那铁匠炉主要的作用,是给骡马钉马掌,因为骡马拉车、拉犁,马蹄之下都有一圈铁掌,这铁掌过几个月就磨坏了,就要卸下旧的,换一副新的。米面加工厂其实也是1970年以后才开始有的,主要是为各农家加工稻米、磨玉米粉。公社一级的资产会多一点,但也不过是房子多几间,然后有农机站、一台拖拉机,如此而已。
图二 生产队里年终算账的场面(栾春彦摄)
年终分红。劳作一年,能分到一点钱的人固然高兴,但更多的人此时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