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元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源起7

纵观中华史,此次动乱的起因其实毫无新意——就是一群穷哥们被欺压的太狠,这时“鸿鹄”飞出,大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呼?”于是大家揭竿而起。

但与历次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群穷哥们里,大多是”胡人“。他们眼中的王侯将相都是“汉人”,因此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汉人”,我也想成为你们的一员。

百年时光的消磨,这些“胡人”其实早就被同化了。从移民第一天起,他们就被汉文化折服。他们对汉文化充满“仰慕”之情,有条件的胡人以学汉文化、认汉祖宗为荣。甚至后来起势,都要拉汉人的典故做大旗。

石勒起兵的时候,对外宣称要依“春秋列国故事”。搞笑吧,他祖上是羯人,与“春秋列国”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这样的事例不知还有多少。

因此这场跨越4个世纪的乱局,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配严重失衡引起的内斗。只是因为人为的”民族二元化“,使汉化的“胡人”成了受压迫最深的一群人。

再加上统治者的刻意引导,使这些汉化的“胡人”对同样受压迫的汉人也怀有敌意,从而选择向北方引入胡人作为盟友,最终为这场内乱披上了民族仇杀的外衣。

而“民族二元化”完全是当时统治阶层故意为之的结果。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腐朽生活的需要。

因为儒家学说此时已确立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上又经历了多次农民起义,从理论到实践,当时的统治阶层对百姓的社会作用和反抗力量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百姓,他们已不敢涸泽而渔。

“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讽刺了晋惠帝低下的智力,但从中还可以品出一丝不一样的味道:一对于饥荒,晋统治阶层是高度重视的;二对于受灾群众,晋统治阶层是想及时救助的;三对于灾变百姓,晋统治阶层是以安抚为主的。

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在生产力没有显著提高的时候,为了维持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分散社会矛盾、维系统治秩序,统治阶层既然不敢无下限地剥削,就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剥削方式多元化来保持剥削力度。因此通过人为的”民族二元化“,制造出了民族压迫的假象。

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当时像“华夷辩”、“夷人都人面兽心”之类的论调会甚嚣尘上。

另一方面,北方的环境愈发恶劣,胡人都想移民南方,但南方很神秘、汉人很强大,广大胡人兄弟的阴影面积很大,他们真心不敢移。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带路党,南方的神秘感消失了,大家一起武装起来,去抢地盘。

但是去南方的道路就这么几条,北方的部族这么多,一起去是不现实的,只能按着实力高低、距离远近顺序出发。

这时候,历史出现了一个大BUG,随着较为强大的部族离去,当时还弱小的蒙古族反而获得了大片发展空间,虽然自然条件不尽如人意,但由于没有竞争,她的发展缓慢而稳定。反观那些由于强大而移民的部族,血腥的争斗加上文化底蕴的缺乏,或者族灭、或者汉化,最后大多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当然,这些南下的胡人们,他们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会对当时的汉文化产生冲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被汉化的结果。而且,这些习俗还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使以汉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能够博采众长,变得博大精深,更富生命力。

这点与蒙古人不同,蒙古人在接触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接触了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们对中华文明的震惊远没有他的胡人兄弟们这么强烈,或许,这是他们没有被完全汉化的原因吧!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的机遇,使蒙古在进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促使她取得了游牧民族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

甚至今天,当任何民族都不再将游牧作为自己唯一生活方式的时候,蒙古人依然还能拥有一个以自己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蒙古国。这或许暗合了道家:不争是争,争是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深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