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搞连环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来采访了

正月初六。

谭子湾来了两位骑自行车的同志,其中一位穿着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一看就像文化人,另一位是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同志,身上背着一台照相机。

两人来到上海著名的棚户区后,立马皱起了眉头,在这里他们终于体会到污水横流到底是什么场面。

他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郑非,不单创作出了《风云》,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大爷您好,我们是文汇报的记者,请问郑非老师,住哪里啊。”女同志开口问道。

弄堂口负责烧老虎灶的张大爷,抽了口卷烟,用他那漆黑如墨的手,指着里面。

“找郑非的啊,往里面走大概三十米,那个看报纸的老头的左手边,就是郑非的家。”

“谢谢你啊,大爷。”

“客气,客气。”

见两人问完路就走,张大爷露出了嫌弃的表情,记者这么抠的吗,也不给根带烟嘴的烟来抽抽,还是那个胖子好,至少还给我一根牡丹抽。

可郑非这小子也是厉害,前不久来了个出版社的胖子主编给他送了蛋糕。

现在把记者也给招来了。

......

“郑非,下来啦。”

“有记者来找你采访了。”

这次孙大爷没喊,而是换张大娘喊郑非,自打31弄出了个漫画家后。

住在弄堂里的人,腰杆子都跟着变直了,逢人就开始夸郑非。

连带着学生也跟着自豪了起来,每次听到有人讨论《风云》,他们就会自豪说道:“郑非老师是我们弄堂的。”

听到有记者来采访,街坊邻居立马就围了过来,有人炒菜到一半,把铁锅放到了一边,全都来看记者采访。

毕竟在这个年代,记者那可是相当牛逼的职业,什么厂里面的工人,跟他们一比。

呸,完全就没得比。

两个记者见到郑非后,也是相当惊讶,虽然知道他是待业青年,可真没想到会这么年轻。

鉴于前两年来报社投稿《伤痕》的卢新华也才二十有四,他们也就没那么惊讶了。

“郑非老师你好,我是文汇报的记者,我叫姜跃......”

“我是陆小雨,是编辑助理。”

“两位同志好。”

郑非跟他们一一握手。

姜跃接着说道:

“是这样的,报社已经收到你那篇文章了,我们也看过了,这趟过来,是想来采访一下,不知道方不方便。”

“采访啊,完全可以的。”

郑非见街坊邻居,大人小人全都围了过来:“外头挺冷的,咱们到屋里头说吧。”

......

陆小雨才十九岁,中专刚刚毕业,是这位姜记者的徒弟,不过她并不是考进来的,而是顶替了她爹的位置。

来到郑非的房间后,她看着眼前十平方的屋子,感觉是真的简陋。

连椅子都没几把,这个叫郑非的年轻人直接坐在床板,把房间里仅有的两张椅子都给了他们。

就是空白墙上,还有幅关帝像,光线不好的时候看,还真怪吓人的。

姜跃说道:“我们这次来呢,主要是有些事情想跟你确认一下。”

“姜记者,您尽管问。”

姜跃翻开了手里那本印着文匯報三个繁体字的记事本:“你真的是待业青年吗?”

像这种带有身份的稿件,他们是不能随便就刊登的,得认真核实才行。

不然要出问题了,他们也是会被连累的,报刊也会被处罚。

因为郑非有这手本事,肯定有部门抢着要,没理由,还是待业青年。

可没等郑非开口说,挤在门口偷听的张大娘就举手道:

“同志,我向你们作证,郑非是待业青年,因为他爹的身份问题,没有单位敢接收。”

“姜记者,可能我在稿件里,我写得不够详细,我爹也是连环画家,当初......

所以我的确是待业青年。”

就在郑非说的时候,一旁的陆小雨不停用笔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站在门口的,,张大娘叹气了声:“郑非这孩子,打小就很苦,可最混蛋的还是他那些亲戚。

一个个都把他当成了包袱,全都不愿意带他,尤其是那个叫张桂芬的大伯母,还把他爹娘留给他的那点家当全都给坑走了,这孩子从这么小的时候,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姜跃有些尴尬,他发现门外这位大娘,特别喜欢抢答。

在听郑非讲述完家庭情况后,陆小雨突然觉得那篇《一个待业青年决定去死》的文章,写得还是太保守了。

她真的很难想象,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在这种连呼吸感觉都是错的人生里。

这位待业青年,到底是有何种觉悟,才能做到心向暖阳,向死而生的。

姜跃对郑非这个年轻人也很是敬佩,低调、懂事,最重要的是哪怕身处逆境,可依旧对这个世界不曾失望。

尤其那句:“我现在有个妹妹了,那就应该更好的生活,不单是为了我,也为了我的家里人。”

姜跃也有个妹妹,听完郑非老师的话后,他突然也觉得,是应该对自己那位妹妹更好一点。

采访了大概一个小时这样,姜跃对着郑非说道:

“郑老师,您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确定采用,但会经过简单的修改,不会影响整体表达,您这边可以接受吗?”

“那标题会被改掉吗?”

这个标题可是郑非取的,一开始李雯雯那个标题“一个待业青年的死亡”。

郑非觉得不够有张力,简单来说,就是不够吸睛。

就换成了《一个待业青年决定去死》,而这个灵感则来源于一部电影。

“不用担心,标题不会改,编辑室那边全都觉得这个标题特别的好。”

“那就好,内容的话,你们可以按要求进行简单调整,我是没有意见的。”

“还有稿费提前告知您一下,我们报刊除非有提前约稿,否则都是千字五元。”

“可以啊,没问题。”

这个稿费待遇比很多报刊都高了,这年代稿费好像是千字三元起,像他这种新人,一般都是拿最低档的。

采访的最后,那个叫陆小雨的女同志拿起了照相机,对着他的房间简单拍了张照片。

还给郑非单独拍了一张。

另外三人站在一起,让别人给他们合拍了一张。

采访结束,拍完照片后,郑非挠着头说道:“姜记者,要是有上报的话,能不能不要刊登我的照片。”

姜跃有点好奇:“郑老师,是有什么顾虑吗?”

“我这人自由习惯了,不喜欢给人认出来,这样就没法在外面荡马路了。”

“这样啊,可以。”

平常他们去采访,大多数人恨不得把自己的照片也给加进去。

因为这样出门,大家就能认识他了,这年头很多作家都有一个问题。

文章火了,人没有火,走在路上,别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于是部分人就恨不得刊登文章时,把他的照片附上。

有些作家出版书的时,还一定要在封面折叠处印上自己的照片和简介。

离开谭子湾31弄后。

姜跃忍不住对着身后的陆小雨说道。

“这样的年轻人,还真是少见啊,20岁的身躯,沉稳懂事的就跟个老头子一样。”

陆小雨回道:“师傅,是不是,他跟我们经历不一样,所以才这么成熟的。”

姜跃皱眉思考了会,并没有回答,而是对着她说道:“回报社,等会加班改稿子,咱们争取明天就上报。”

“啊,不会吧,这么说来,今晚又得上夜班了。”

他们两人原本白班的编辑,硬生生加班到了晚上,可这种事情早就已经是家常便饭。

在得到主编签字后,那篇《一个待业青年决定去死》的文章,终于开始排版了,足足一整个版面,两千多字。

而这字数可比那个《书包里到底装着什么》多太多了,而这就是文汇报的态度。

凌晨。

上海的天还没亮,可印刷厂却非常的繁忙,无数的报纸,要从这里印刷、运输,在天亮前,送到各个分发点,各个报刊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