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捷径:经济学思维下的高效养育路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经济学角度看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于1966年至1970年在幼儿园主持的一系列有关自控力的心理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会在一些3~5岁孩子的面前各放上一块棉花糖,然后离开。在离开之前,研究人员会叮嘱孩子们,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的时候,没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可再得到一块棉花糖,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不会得到奖励。结果,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研究人员离开期间抵挡住诱惑,没有吃掉棉花糖,最终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米歇尔先后组织了数百名孩子参与这项实验,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在跟踪调查中,米歇尔发现那些更能抵挡住诱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有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这些人成年后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和更优秀的社交能力,中年时他们的前额叶皮层更加活跃。

米歇尔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控力特别是自控力中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的关键因素。棉花糖实验在全世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米歇尔在其著作《棉花糖实验》中给出了很多影响自控力形成的因素和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比如父母营造的充满信任感的环境、个体的热情、榜样的力量等。

此后,很多家长开始有意地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比如:把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摆在孩子面前,同时要求孩子忍耐——不吃;在孩子有需求时,不立刻满足孩子,而是故意拖延一下;等等。可惜的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棉花糖实验,我们会发现这个实验考察的是孩子是否能够完成一次投资行为。

放弃即刻消费(不吃棉花糖),忍耐一段时间(等待15分钟),获得更多的消费、收益或快乐(得到两块棉花糖),这是一次投资。那些无法忍耐15分钟而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因为即刻消费是人的本能。真正让孩子无法忍耐15分钟或导致这次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无法想象15分钟后得到两块棉花糖所带来的更多的快乐。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的《利息理论》里讲道,投资是时间维度的平衡消费。也就是说,投资和消费并不是对立的,投资也是消费,只不过是时间维度的延迟消费。

实验中的孩子放弃消费一块棉花糖的机会,等待15分钟,便可获得两块棉花糖,这是一种投资。只有那些能够想象出两块棉花糖相比一块棉花糖能带来更多快乐的孩子,才会选择等待,才会进行这种投资;那些缺乏这种想象力的孩子无法完成类似投资,会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来实现即刻满足。

因为能想象出未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当下的自控。可见,支撑自控力的根基是对未来幸福感的想象。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为能想象出秋收的快乐,人类选择忍耐春耕和夏耘的辛苦,迈入了农耕时代,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彻底分道扬镳。

自控力、忍耐、延迟满足都是完成投资的手段,而不是投资的原因。这些手段的目的是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快乐。这里面的根本逻辑是“因为能想象出更美好的未来,孩子才会自律”,而不是“因为自律,孩子才有更美好的未来”,尽管后者的逻辑也成立。孩子只是忍受延迟满足过程中的痛苦,而无法想象未来会获得更多的快乐,那么自控和延迟满足便失去了意义,孩子由此会抵触自控、自律。所以,单纯地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假如某个投资机构的销售员对你说:“你购买100元我们的产品(放弃即刻消费),一年以后我们会返还你100元。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训练你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自控力,你会更优秀!”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滚蛋!”实际上,有些家长对孩子做的延迟满足训练与这位销售员的做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家长会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孩子根本没有拒绝的可能。

很多顶级运动员的成功都与他们十分自律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为何能如此自律呢?这不是因为他们能以吃苦为乐趣,而是因为他们能想象出未来获得成就时的自豪、喜悦和幸福。拥有这样的想象力,个体才会十分渴望未来的成就,因此也才有更强的忍耐力、自控力,从而更能完成常人无法实现的投资行为。

同理,优秀的孩子之所以每日放弃娱乐,辛苦学习,是因为他们能想象到金榜题名带来的快乐,能想象到未来在职场实现人生理想时的满足。可见,让孩子拥有想象未来幸福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自控力。

追求快乐和满足,躲避痛苦和危险,是人类的天性。为了获得“未来的幸福”而忍受“当下的痛苦”是反人性的行为,对未来的幸福十分渴望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所以,不要让孩子简单地接受自控力训练,他们很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训练的意义所在。

当拥有强大的想象力,能想象出未来达成目标时的快乐,孩子自然会忍耐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看看那些烈日下在篮球场拼搏的少年,他们心中一定有一个成为下一个科比的梦,这就是想象的力量。

想象力是自律和自控的原动力。对一个孩子来讲,想象力越强,他越有耐心,越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