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2.3.1 推进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的第一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8]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民族高校开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程,肩负着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可用学生喜爱的语言方式授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过程,可利用多种课堂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课堂辩论、学生时政分享、情景剧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根据专业的不同,改变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融合新媒体,配合网络资源、网络平台,例如通过浏览“道中华”公众号,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3.2 丰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大学生“五观”教育。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10],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积极组织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前发放问卷,收集大学生的意向,如想了解的知识及想参与的活动等,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团学组织,加强班级和团支部建设,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如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校园演讲比赛、舞台剧、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活动的方式,将活动的开展结合网络平台,如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将创新的活动方式与创新的活动方式相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纪念馆等,以红色景点为纽带,让学生实地感受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3.3 利用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第三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思政,积极开拓网络载体新技术新手段,落实于行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打造校园网络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多种网络平台,从而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和校园文化,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高校可利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评论、留言和投票等形式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提高大学生参与性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的最佳效果。高校还可以创新网络表达方式,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再现学习内容,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从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推进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的第一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丰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第三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