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制造业与质量

1.1 工业革命的历史

工业4.0(Industry 4.0)是由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计划,又称“第四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德国联邦经济和科技部将其作为《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投资达2亿欧元,用来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将工业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代的提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推广,以下是对四个工业时代的概括介绍。

1.1.1 工业1.0: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准确而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约于18世纪60年代兴起,经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此期间,人类生产与制造方式逐渐转为机械化,呈现以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趋势,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与科技革命。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而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其主要特征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工厂制造的兴起。这场革命起源于英国,随后扩展至欧洲、北美等地,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1759年左右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前尚未能蓬勃发展。大多数人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当地因为盛产煤矿成为工业化的土壤,圈地运动促进羊毛大规模生产,农民涌向城市等因素,促进纺织产业转向工业化,这就是著名的“羊吃人”运动。1769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机,后续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欧洲人口爆炸,社会需求大增,城市化与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前提,蒸汽机、煤、钢和金融成为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发起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1 技术革新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社会生产所需动力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溪河而建,很多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与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一样,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对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们推向崭新的“蒸汽时代”。蒸汽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包括: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和詹姆斯·瓦特等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矿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约翰·凯(John Kay)发明的飞梭、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发明的水力纺纱机以及塞缪尔·克朗普顿(Samuel Crompton)发明的木桩纺纱机等,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亨利·考特(Henry Cort)发明的炼铁炉和普德铁法(puddling process)使铁和钢铁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这些技术创新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影响了各行各业,如蒸汽机的发展使煤炭开采技术得到改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煤炭作为能源,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运输系统经历了重大变革。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等发明的蒸汽机车使铁路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此外,运河和水路运输的改进有助于货物的快速运输与贸易的拓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力和物质资源。贾思礼(Jethro Tull)发明的播种机、新的农作物轮作制度和肥料的使用等,有助于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城市化的大规模生产。

1.1.1.2 经济与社会变革

航海时代的殖民公司制度逐渐成熟,并扩及其他行业,资金的积聚及新机器的发明是引发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原因。18世纪,欧洲本土的贸易蓬勃发展,商人累积了大量财富。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他们便致力于投资开设工厂、购置原料和发明新机器。随着各类型机器的发明及应用,旧有的以人力为主的生产工序逐渐被由蒸汽推动的机器取代。生产工序的机械化,提高了工农业的产量。以上种种成就了工业革命的辉煌。

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增长,国家财富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社会形态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个人工场手工业被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纺织、煤炭、铁和钢铁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工业部门。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工厂的建立,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工业革命导致的经济变革主要体现在,其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化国家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市场。这促使欧洲列强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获取原材料并输出工业产品。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资本家成为生产活动的主导者。工人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确立,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工厂制度下,工人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这导致工人运动兴起,工人开始组织起来,争取更好的工资和工作条件。

1.1.1.3 文化影响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科学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之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之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子弟,现在则有许多科学家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他们对化学和电学更加感兴趣,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由于“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乡村剩余人口大举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城市和工厂能够吸收这些人口,由此导致都市化及都会区的出现;都会化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工业化促生了现代化交通工具,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进而变得见多识广。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改变,追求个人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随着自由经济主义的兴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促使新富阶层出现,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激发了更多人主要是中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参与兴趣,由此使欧洲各国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断扩大至更多的人群。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技术和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化国家开始重视公共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逐渐普及,文盲率降低。工业化带来的印刷技术改进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推动了新闻和出版业的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等印刷品的出版量和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变革为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工人阶级的苦难,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流派相继兴起,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被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1.2 工业2.0:电力与内燃机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称为“电气革命”,时间大约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体为1870年至1945年。其中,西欧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其主要特征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型化学、钢铁、石油等产业的崛起。这场革命的中心从英国转向美国和德国,对全球工业、交通、通信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1.2.1 技术革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特别是电力、内燃发动机、新材料与物质(包括合金和化学品),以及电报和无线电等通信技术。炼钢的关键技术发明,如“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西门子平炉”,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十年出现。钢铁变得更便宜,蒸汽机运输更加便捷。这次革命集中围绕钢铁、铁路、电力和化学品的发展创新。化学、电器、石油生产和钢铁行业等领域都有巨大发展。具体成就有燃油蒸汽涡轮机和内燃驱动的船的出现、飞机的发展、汽车的实际商业化、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机械制冷和其他保鲜技术以及电话的发明等。人们花了许多年来降低铝及合成纤维(19世纪20年代以前称作“人造丝”)的价格,并提高其品质。这有赖于专业科学家的贡献,具体到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如下。

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主要能源。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直流发电机,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发明了交流发电机,这些发明大幅提升了电力传输的效率。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交通工具及工业设备提供了新型动力来源。尼古拉斯·奥托(Nikolaus August Otto)和卡尔·本茨(Carl Benz)等发明了汽油内燃机,使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得以诞生。新型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德国和美国在合成染料、肥料、塑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开放炉炼钢法提高了钢铁产量与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发展。电报、电话、无线电等通信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促进了社会与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1.1.2.2 经济与社会变革

1.经济变革

美国的镀金时代是以重工业为基础的,以1869年“第一条贯穿大陆的铁路”开通为标记,从美国东海岸到旧金山有连续6天的服务。在镀金时代,美国的制造业生产超过了英国,领先世界。1880年美国的铁路长度与1860年相比,增加了3倍,到1920年又增加了3倍,商业、农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催生了真正的全国大市场,并且促进了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雄厚的铁路资本促进了华尔街金融市场整合。1900年,经济集中发展已经扩展到大多数“托拉斯”工厂和一些大公司,占据了全国钢铁、石油、糖、肉类加工和农业机械制造领域。第一家10亿美元公司由金融家J.P.摩根于1901年建立,即“美国钢铁公司”,其收购或合并了安德鲁·卡耐基等人的企业。

工业的机械化是镀金时代更廉价生产产品的重要结果。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发现,工人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机械减少人工操作而得到提高。他对机械的重新设计,使工厂生产率提高,同时削弱了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非技术工人只需要由技术人员简单指导就可以操作。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非熟练工人,数量都在增加。工科院校的建立满足了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泰勒雇用18~21岁的年轻人,将其训练成为机车工程师或列车长。职场上蓝领与白领开始分化,从铁路扩展到金融、从制造扩展到贸易,随着小企业数量的迅速增长,一个全新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特别是在北部城市。

美国在应用科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860—1890年共有500000件发明,是过去70年的10倍。乔治·威斯汀豪斯发明铁路空气制动(更快、更安全)。乔治·威斯汀豪斯帮助尼古拉·特斯拉研发交流电用于远距离传输。西奥多·韦尔建立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有争议),建立了通用电气公司(GE)。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建立了标准石油公司并合并石油工厂——在汽车需求石油之前,其一直生产煤油。

2.社会变革

至19世纪60年代后期,社会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科学管理和管理技能快速进步。新技术对于年轻人来说很难掌握,使得工厂(1890—1930年)对16岁以下的工人需求急剧下降,导致高中学生人数急速增加。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工人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工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法、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改善了工人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妇女对工业生产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促使其地位逐渐上升。女性在教育、职业机会以及参政等方面得到改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显著成果。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提高国民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工业化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失业、住房等,政府开始关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渐改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的快速扩张,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广告、零售业以及信用消费等现代商业模式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科技进步对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电影、广播等新兴传媒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1.2.3 文化影响

工厂将生产集中至特定区域,并受专家指导(并非在家进行生产)。劳动分工使得技术或非技术劳动更具效率,工业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长。钢铁、铁路、煤炭、纺织业等起了推动作用。工业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更多产业的发展,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口的增长,导致许多国家政府(不包括英国政府)利用关税来保护本国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受到关注;人数众多、有专业知识的中产阶级逐渐出现;童工人数下降及以消费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技术、工业和社会进步推动了各领域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以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随着工厂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城市人口的增长促使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如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城市化也催生了新的文化现象,如电影院、咖啡馆和百货商店。铁路、蒸汽船与内燃机的出现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国际旅行,使各种文化和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电话、电报和报纸的普及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和事件,这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和增强全球意识。随着工业生产的需求增加,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以培养有技能的劳动力。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艺术家受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新的艺术流派在这个时期崛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产品种类的丰富,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文化。广告业的兴起以及大众媒体的发展,使消费主义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工业3.0: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数字革命”,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时期的技术革新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等。

1.1.3.1 技术革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创建,并同狭义相对论相结合,为核能(原子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1年,M.克诺尔和E.鲁斯卡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基础上再放大10倍,可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原子世界。1929—1933年,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可以获得高速质子的回旋加速器,静电加速器、高频直线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此后相继问世,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20世纪30年代,在奥托·哈恩等科学家的努力下,核裂变的研究获得了成功,人类对原子能的研究获得了初步进展。电子学研究也获得了很大进展。1920年,无线电广播在美国诞生;1935年,无线电基本覆盖全球。1925年,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一次实验中成功地“扫描”了图像,电视机诞生。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电视广播。同年,英国发明了专用探测飞机的军用雷达。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处于酝酿中,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军事威胁,对具有军事优势的先进军备的需求有所增加,而战争的需求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中期,计算机由庞大的机器演变成更小、更便携的设备。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成本降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计算能力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组交换技术和TCP/IP协议的发展为互联网奠定了基础。互联网最初是为了军事和科研而设计的,但逐渐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革新。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逐渐被移动通信、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等新型通信工具取代。这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全球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软件开发成为创新重要的领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极大扩展,各行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随着数据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扩大,以及数据库技术、数据处理能力的进步,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成为技术革新重要的领域。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作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这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1.1.3.2 经济与社会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太阳能、风能等高新技术。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技术领域的变革必然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1.经济变革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并变得更加精确,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机器人以及智能物流系统等都有助于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数字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这些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冲击。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平台经济(Uber、Airbnb等)和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改变了服务行业的运营方式。数字技术使信息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经济联系紧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商品交易,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字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兴产业创造了许多高技能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导致低技能职位减少。此外,数字经济催生了许多非传统就业形式,如兼职、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等。

2.社会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及价值观。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使知识传播加快、教育得到了普及,同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等通信工具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在线社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可以轻松地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建立新的社交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远程办公、在线协作和灵活就业等越来越普遍,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更加多样。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购物、支付、娱乐、学习等都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虽然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可能导致过度依赖技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在线教育和数字教学资源的兴起使教育方式发生了变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地域的限制。

1.1.3.3 文化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文化思想能够快速传播,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社交媒体在塑造公共舆论、传播文化和艺术作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手段,如数字绘画、计算机生成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这些新兴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的普及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获得更加便利。在线课程、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了知识视野,促进了文化传播。数字技术改变了娱乐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形式得到了空前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博客、在线新闻平台等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这些平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同时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

1.1.4 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

所谓的工业4.0,不单是创造新的工业技术,还着重于将现有的与工业相关的技术、销售与产品体验统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建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学的智能工厂,并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集成客户及商业伙伴,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其技术基础是智能集成感控系统及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这样的架构虽然仍在摸索,但如果成真且得到实际应用,最终可建构一个有感知意识的新型智能工业世界,通过分析各种大数据,生成一个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产品(需求定制),更可通过计算机预测,如天气预测、公共交通、市场调查数据等,及时精准生产或调度现有资源、降低成本与浪费等(供应端优化)。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只是智能世界的一个部件,需要以“工业如何适应智能网络下的未来生活”理解才不会搞混工业的种种概念。

1.1.4.1 工业4.0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4.0起源于德国,是指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互联网技术将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和运营。它是继蒸汽机、电力和自动化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起源和发展具体如下。

21世纪初,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德国等发达国家面临着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这些国家意识到需要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过去几十年,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为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德国政府在2011年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这一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4.0”这一概念最早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就被提出。德国政府和企业界共同提出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方向。工业4.0旨在通过将数字化、自动化和互联网技术引入制造业,实现生产和运营的高度智能化。总之,工业4.0源于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1.技术发展

工业4.0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以下几项关键技术:Io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和系统集成等技术。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工业4.0的基础设施,并推动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工业4.0的概念和技术迅速在全球范围传播,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战略以应对新一轮工业变革。例如,美国推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计划、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各国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推动工业4.0的发展。工业4.0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智能制造使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更加高效;增材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定制化生产的能力;物联网技术为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提供了实时数据,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2.社会影响

工业4.0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还对就业、教育、政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方面。工业4.0推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同时可能导致部分低技能劳动岗位的减少。然而,工业4.0也创造了许多新的高技能岗位,如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机器人技术专家等。这就要求劳动力市场不断调整新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以适应这种变化。②教育与培训方面。工业4.0对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教育机构需要更新课程体系,重视工程、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此外,终身学习和在职培训变得越发重要,以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需求。③经济发展方面。工业4.0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它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然而,技术发展也可能加剧经济的不平等,如数字鸿沟和技能鸿沟等。④企业运营与管理方面。工业4.0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运营与管理方式。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的实时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等。此外,企业还需要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⑤政策与法规方面。政府在推动工业4.0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同时,政府还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隐私、网络安全等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1.4.2 工业4.0的实施策略

工业4.0的本质,是通过数据流动自动化技术,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以同质化、规模化的成本,构建异质化、定制化的产业,于产业结构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4.0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其核心特征是互联。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反馈。因此,催生了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而工业4.0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环节。工业4.0代表了“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孕育出大量的新型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了“C2B2C”商业模式。对于即将到来的数据流动自动化趋势,世界主要制造强国对其的理解各有千秋,具体实施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工厂

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工厂是工业4.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和发展趋势。分别代表了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动化生产线,是指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各种机械设备按照预定的工艺流程和节拍进行协同作业,实现产品的自动加工、组装和检测。自动化生产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干预,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自动化生产线的主要特点包括:①高度自动化。在生产过程中,人工干预较少,生产设备能够根据预设程序自主完成生产任务。②高效率。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流程,提高生产速度和准确性,缩短生产周期。③灵活性。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产品和生产需求的变化。

智能工厂,是指通过引入IoT、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工厂不仅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还可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智能工厂的主要特点包括:①数字化。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以支持决策和优化。②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我调整和优化。③网络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工厂内部及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实现生产过程的协同和集成。④绿色生产。通过智能监控和优化,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影响。

总之,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都是工业4.0时代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而智能工厂则进一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两者共同推动了制造业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数字化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管理与优化

全球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跨国和跨地区范围内,对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协调和整合,以实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风险最小的供应链运作。随着全球化和工业4.0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变得愈加重要。

数字化供应链可以通过IoT技术和传感器实现全球供应链的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视化程度。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供应链的运行状况,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预测,提前制订生产和物流计划,有助于降低库存成本,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建立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供应商的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同时,在管理方面,数字化供应链能够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的协同优化,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灵活性。通过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有助于减少“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支持决策和优化。

3.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到废弃的全过程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指对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到废弃等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PLM旨在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市场推广时间,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PLM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概念和设计阶段。概念和设计阶段包括市场调查、需求分析、产品规划等活动。设计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制定产品概念与设计方案。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产品创意产生、可行性分析、原型制作等。

(2)开发与工程阶段。在开发与工程阶段,产品的设计方案将转化为详细的工程设计和制造指导。设计团队需要与生产、采购等部门协同工作,确保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详细设计、设计评审、设计优化等。

(3)生产与制造阶段。生产与制造阶段包括生产准备、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等活动。生产团队需要确保产品按照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同时要关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检测等。

(4)销售与分销阶段。销售与分销阶段包括产品的推广、销售和分销活动。销售团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合适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确保产品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向市场。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市场推广、销售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等。

(5)维护与支持阶段。维护与支持阶段涉及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维修和客户支持等服务。售后服务团队需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和客户满意度。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故障诊断、维修服务、客户培训等。

(6)废弃与回收阶段。废弃与回收阶段主要关注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处理和回收问题。企业需要关注产品的环保回收和处置,以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此阶段的关键任务包括产品回收、环保处理、资源再利用等。

4.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生产

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是一种满足客户需求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旨在提供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这种生产模式注重客户参与和产品创新,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需要和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生产系统,以便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生产线,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此后是技术支持,引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如CAD/CAM系统、ERP系统和SCM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的快速响应和协同。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定制过程,提供在线定制工具和服务,让客户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以满足定制化生产的物料和零部件需求,包括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采购策略和库存管理方法。由于定制化生产涉及多样化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需要特别关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确保每个定制产品都达到高品质标准;实现快速响应生产和物流,缩短客户订单的交货周期,提高客户满意度,涉及采用短交货周期的生产计划、采购策略和物流安排。

总之,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是一种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模式,需要企业应用灵活的生产系统、高效的SCM、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以及客户参与机制。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和方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1.4.3 工业4.0的挑战

目前,工业4.0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高效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局势与新问题等,本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在保障企业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企业和个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商业机密、客户数据和员工信息,避免数据泄露、篡改和损失。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安全策略和规程,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并遵守,包括数据分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备份存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识。培训内容包括密码安全、防范网络钓鱼、识别恶意软件等。企业要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政策,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包括设置强制身份验证、使用多因素认证、按需分配权限等措施。企业要对存储和传输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和破解。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数字证书等。企业要部署合适的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事件管理系统等,以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企业要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储在安全的离线或云端环境中;制订数据恢复计划,确保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快速恢复业务运行。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监控,检查系统漏洞、异常行为和安全风险,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整改。

2.在制定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政策与标准方面

为了适应工业4.0的发展,各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网络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①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各国政府需要明确发展目标、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创新。②优化创新生态。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培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③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制定一系列适应工业4.0发展的技术标准,包括设备互联、数据安全、通信协议等方面的统一规范,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④保障网络安全。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和用户的数据安全隐私权益。⑤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工业4.0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工业4.0的发展,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合作与竞争。⑦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侵权行为,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新和运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⑧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工业4.0技术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在适应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新技术与市场需求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体如下:①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才优势,引导产业向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域转移;同时,鼓励区域间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集群。②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升级,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满足市场对新兴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③淘汰落后产能。对过剩、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实施严格监管,加大淘汰力度,引导资金和资源向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流动。④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⑤扶持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融资渠道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⑥人才培养和引进。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与创新型人才,提高产业人才整体水平。⑦完善产业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法规及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⑧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通过以上措施,各国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在国际市场竞争与产业链协同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与产业链协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具体如下:①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②加强产业链协同。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形成跨国公司、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③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区域经济组织和自贸区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④保障全球贸易秩序。各国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经贸规则,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维护公平、开放、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⑤发展跨国投资。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繁荣。⑦共享科技成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全球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⑧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全球竞争与合作,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全球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1.1.4.4 工业4.0的影响与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的执行董事长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就数字化和AI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息息相关,但生物科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更为广泛的角色。这些科技扰乱了每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产业,而这些改变的深度和广度则带来了整个生产、管理及治理系统的转型。克劳斯·施瓦布把新兴科技的突破视为这个革命的一部分,如AI、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量子计算机以及纳米科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将会看到那些具有高度扰乱潜力的新兴科技的大量运用。具体影响如下:①生产效率提升。通过智能制造、自动化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②个性化定制。工业4.0使企业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快速、灵活的定制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产业链协同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实时数据交互,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④产品创新。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⑤可持续发展。工业4.0有助于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⑥新就业机会。虽然自动化和智能化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岗位减少,但工业4.0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如数据分析师、机器人技师等。⑦人才需求变化。工业4.0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技能化、创新型特点,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工业4.0的主要趋势如下: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②制造业生态系统变革。工业4.0将重塑制造业生态系统,促使各类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③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等方面的发展。④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也称为“制造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将服务和解决方案融入产品及生产过程,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发展模式。服务型制造强调的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提供附加值服务,使制造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