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大棚蔬菜种植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蔬菜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其需求量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大棚蔬菜作为一种高效、可控、可持续的种植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其种植效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热点。房风文(2012)等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山东省寿光市的大棚蔬菜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棚蔬菜生产需要高额资本投入,涉及建设、农资、机械等方面,这一现象主要由生产方式的转变、专业化分工以及技术条件的提高所致。李中明(2011)对北京市郊区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分析了不同的种植季节对效益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食用菌、花卉和草莓的投入产出比高于蔬菜和甜瓜,日光温室的平均效益高于塑料大棚。因此,建议在大棚种植中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拓宽销售渠道以提高经济效益。张琳等(2022)使用DEA模型分析冀中南地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大棚蔬菜生产为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主要归因于河北省中南部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陈宏伟等(2020)通过问卷调查和家庭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蔬菜生产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市蔬菜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主要种植模式为塑料大棚和温室。此外,蔬菜种植者对其灌溉设施的可靠性非常满意,而塑料薄膜覆盖、托盘育苗和高温温室等技术的采用率相对较高。张霞等(2013)调查了山西省部分区域大棚蔬菜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了投入结构、生产效率及各资源投入与蔬菜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肥料投入比例大、要素投入增加均会促进产出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增加幅度减小。杨瀚驰(2019)对武汉市近郊蔬菜种植的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城市近郊蔬菜生产费用投入和效益的因素。结果显示,武汉市近郊蔬菜种植的投入产出效率整体较高,但存在较多无效年份,蔬菜生产投入和产出效率不稳定,需要进一步优化蔬菜种植的结构设置以及生产投入的科学合理配置,以提高近郊蔬菜的生产效益。
大棚蔬菜的种植效益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农户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模式、肥料和农药使用。其中,农户的技术能力以及大棚蔬菜的种植管理模式是影响大棚蔬菜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农户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种植管理模式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效益。张琳(2022)采用实证分析和模型建立方法研究了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了其对大棚蔬菜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个体特征在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决策中具有显著影响,而应用绿色生产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收益水平。卢文曦等(2011)对温室番茄栽培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了影响温室番茄栽培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提高温室番茄栽培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农民的管理水平,政府应高度重视提升大棚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因为各项投入因素已经接近或超过最大边际效用值,故而提高大棚管理水平并合理配置投入资源,是提升农户投资回报的关键所在。周颖等(2014)比较了“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与传统温室大棚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基于连体温室大棚的循环农业模式比传统大棚种植模式更具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我国北方推广连体温室的种植模式是具有潜力的,它能够为蔬菜生产开创一种新的方式。冯献等(2017)对北京市郊区县大棚蔬菜的生产效率与农户节水行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节水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棚蔬菜的投入产出效率,黄瓜、茄子等蔬菜品种仍存在节水提升潜力。张瑞涛等(2016)对河北省大棚蔬菜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河北省,大棚蔬菜种植的全要素生产率(TFP)高于露地蔬菜种植,而技术进步是设施蔬菜TFP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技术的成熟度不足也对河北省蔬菜产业的TFP增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