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2.2.1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整体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并在后面的研究历程中不断深入。学者最初从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入手,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袁斌(2008)选取大连市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分析了失地农民生计遇到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失业、劳动权益受损等突出问题,建立起了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方面的综合模型,并提出了有效对策。卢宝蕊(2007)针对失地农民“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等突出问题指出,应该建立可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长效机制。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从2004年一直持续至今,在2013—2015年达到巅峰。赵世强和赵仰华(2015)重点研究了制度环境、生计资本、失地农民的内生动力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制度环境是失地农民实现生计资本积累、内生动力发挥的支持力量。为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提高农地补偿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陈绍军等(2016)以安徽省六安市、安庆市、淮北市374户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根据分析所得的失地农民资本受损情况,提出了4种可供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选择的生计策略:获取自然资本、提升人力资本、购买物质资本、转换金融资本。
随着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学术界更多地从政府责任、适应能力建设、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等角度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苏芳等(2009)系统总结了可持续生计在国际社会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揭示出可持续分析框架在扶贫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研究意义。赵雪雁等(2011)从甘南高原农牧民出发,采用参与式评估研究方法,分析甘南高原农牧民生计资本状况、阐释了五大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针对甘南地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在的区域差异性等特点,提出技能培训、改进传统生计等政策建议。胡宗潭(2014)以生态脆弱区及贫困地区——福建省长汀县为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众生计的大背景下,分析长汀县的致贫原因,从自然、人力、金融、物质、社会等生计资本角度揭示了影响长汀县可持续生计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组织保障、政策完善、法律支撑、资金投入、科技助力五个角度对长汀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李承营(2015)选取甘肃省陇南市,探讨农户生计策略变迁原因。研究发现,该地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匮乏,虽然非农产业带来了农户收入的增加,但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人力资本严重流失造成非农生产水平停滞不前,彻底摆脱贫困,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任重道远。董国皇(2016)以三亚市天涯区槟榔文明生态村为例,分析农户生计资本状况,针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才匮乏、人地矛盾突出、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风险大、农户金融资产不稳定、生计资本整体脆弱等突出问题,提出加大农户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农户创业,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建议。杨彬如(2017)选取3个各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村庄,利用可持续框架分析3个村庄的生计资本,发现自然资本对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低。
冯娇等(2018)选取甘肃省岷县坪上村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众多农户应对风险能力低下,生计资本脆弱,提出在之后的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培育和提升。夏利恒等(2019)通过研究和田地区居民的生计资本,分析了该地区在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发展教育和特色产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建议。张宸嘉(2020)以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生计可持续性和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得出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等,该流域内不同生计资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整体生计水平低。从性别角度进行评价后发现,生计资本存在性别上显著不平等的现象,相较男性资本而言,女性生计资本呈现更显著的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适应策略,完善医疗、教育等针对性对策。
陈振扬(2020)分析西藏日喀则农牧民实际状况,指出该地区农牧民整体生计资本较弱,五大生计资本中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占比较低,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的选择与路径。王恒(2021)基于可持续分析框架,将秦巴山区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将农户划分为纯农型农户、非农型农户,对其生计资本存量和生计策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小,非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大,在五大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显著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提出加大医疗、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农民职业培训质量,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降低贷款门槛等对策建议。范乔希和万青(2021)选取重庆武隆和万州作为研究区域,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和三峡库区移民的大背景下,研究库区农户生计资本的配置情况和影响其可持续生计的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生计资本的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标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指标值较高,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指标值较低。三峡库区农户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等问题突出。
刘格格等(2022)在调整DFID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改进了以往基于生计资本衡量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对生态补偿前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生态补偿后信息资本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环境资本之间相关性显著提高,而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间相关性显著降低,表明水源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或非农行业过渡,基于此提出了政府应致力于提高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实施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引导水源地农户寻找替代生计的对策建议。雷菁等(2022)通过对鄱阳湖区渔民退捕意愿和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渔民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与渔民退捕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政策宣讲、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贯彻落实、加大公益性岗位建设力度,进一步保护渔民退捕后的各项权益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