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C端模式:中国快递物流的创新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

1.中美贸易摩擦给行业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因关税措施和“抢出口”空间缩小的叠加效应在2019年有了集中体现。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中国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则有所扩大。在产品结构方面,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如玩具、游戏、运动用品、服装鞋靴)受到明显冲击,而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车辆、植物饲料、贵金属等也明显下滑,且到2019年,贸易摩擦波及的产品范围扩大。

贸易摩擦的成因,表面可以归结为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和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关税之前,曾多次在社交网络强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导火索。实际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首先,美国的国民储蓄过低使美国出现贸易逆差成为必然。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就是储蓄与投资的缺口。

其次,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扩大了两国贸易逆差。2001年,美国对华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的16.7%,2018年降至6.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对美国的逆差额有所扩大。

事实上,如果将中美两国贸易结构扩大到服务业,则会有不同结果。从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经济以一般制造业为主导,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则在服务业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中美货物贸易中,美国是逆差国;而在服务贸易中,美国则是顺差国。

贸易摩擦的深层因素则是游戏规则重建和技术竞争。除了单纯的贸易失衡,美国更看重经贸的“游戏规则”,认为中国还存在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美国认为中国未充分履行“入世”承诺,在国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尚需改进;在市场开放问题上,中国的“互惠”并不能满足美国所强调的“对等”(reciprocity),并且,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产业政策的外溢性、中国模式的影响力让美国顾虑重重。

遏制中国取得科技领先地位是更深层的原因。在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就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竞争局面开始形成。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公布的多轮上调关税产品清单中,大范围地涉及航空、铁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担忧。

在针对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方面,只有20%左右的中国企业尚未采取任何措施。50%的中国企业开始“调整供应链、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运营”,供应链的调整以小规模调整为主,或通过国内产品替代,或转向东南亚等其他低成本地区。另外,还有很多企业进行长远规划,选择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或增加新的产品线或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设厂,以避开关税战。

以纺织品、家具、玩具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关税加征的冲击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企业选择调整供应链,或者是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由于现阶段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质量不如国内高,很多企业表示目前只是把一些低端的产品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并派驻中国工人前往当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有计划将供应链转移到欧洲,或者积极开拓欧洲市场。这间接说明行业已经充分做好了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向欧洲高端市场的技术准备和产品准备。行业的转型以及对中高端价值链的融入,将为行业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

国内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主要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且对美国的出口依赖较低,因此关税的加征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到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负责人表示其所在行业在贸易摩擦中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在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方面,除了优化运营成本,更多的则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或者是在国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的方式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同时注意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其所在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实力水准,计划海外投资的增加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同时计划投资的区域分布最广泛。由于科技禁令和其他投资限令,企业在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知识产权使用和技术研发方面受到了限制。很多企业开始对采购、供应链以及研发策略进行调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问世,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机电类产品成为中美双方各自最重要的出口品和最重要的进口品,具有非常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尽管被加征关税,但中国机电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技术、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让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非常依赖中国产品,使得竞争力较强的机电产品在加征关税冲击下逆势上升。50%的机电行业企业认为,机电行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但处于可控区间,一旦贸易摩擦缓和,行业发展会逐渐转好。在供应链转移方面,部分机电行业企业选择从国内或者其他地区采购低成本零部件产品,而为了进一步规避关税风险,有些企业正计划将工厂转移到美国本土。

2.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给全球经济及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据WTO报告,2000—2017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辐射中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供应链主导国家,在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规模、辐射范围上大幅超越2000年时的日本,成为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举足轻重的大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说,2022年或2023年全球经济将面临萎缩,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三大经济体复苏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各主要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考虑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局势恶化,受疫情影响,外部世界总体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减少,全球产业链成本增加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疫情可能对供应链带来更深远的影响。除了全球消费需求下降导致订单量下滑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也提醒企业决策者,在未来的供应链设计中有必要制定新的商业策略。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成本、质量和交付等传统指标,以及弹性、响应能力和重构性等新绩效指标。因此,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不仅重塑制造业,而且重塑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商业模式。疫情还可能促使企业从离岸外包转向近岸外包,甚至回归本土生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大型品牌商已经意识到,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群体集中在一个地区将会增加供应链风险。这可能促进境外采购商实现经营多样化,不把产业过多聚集中国。当然,短期内将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