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城墙写诗救恩公
上回书说到,蒋大仁昨天出门去赶集,想到集市上买点纸墨笔砚,不巧在集市上遇到个熟人,被邀去喝了顿酒,等他们喝完酒,蒋大仁就匆忙返回家中,当他来到他家附近的一座院墙时,借着酒劲在墙上书写诗句,回家后倒头就呼呼大睡。
第二日早上,蒋大仁醒来,猛地想起昨晚写的诗,迷迷糊糊记得,他在墙上题写了被朝廷定为反贼的方孝孺的诗,心中暗道大事不好。原来,他写的是前朝重臣方孝孺的两句诗:“花前饮酒无与俦,酒酣意气轻王侯。”两句诗。要问这方孝孺的诗句为何是反诗呢?这还从明朝的“靖难之役”讲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在南京病故,即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继承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借口,于北平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他刚直不屈,孤忠赴难,大骂朱棣是反贼,弑君篡位,恼羞成怒的朱棣将方孝孺处以极刑,诛杀十族。方孝孺曾写道:“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方孝孺誓死忠于正统皇帝朱允炆,结果被当朝皇上朱棣处死,并株连十族。此后,朱棣朝廷颁布禁令:严令禁止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方孝孺的著作和思想,今后凡是诵读、教授、抄录、题写方孝孺语录、诗句的,一律处斩,对于大肆宣传的则满门抄斩。
因此,与方孝孺有关的文字碰都不能碰,否则会掉脑袋甚至连累家人,满门抄斩。想到这里,蒋大仁惊吓得冒出冷汗,只好暗暗祈祷自己会相安无事。但半晌时分,两名捕快突然闯进塾堂,不由分说将蒋大仁五花大绑,押到县衙去了。
蒋大仁被官差抓捕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家里,蒋大仁的妻子十分震惊,忙问个究竟,有人告诉他,前来抓人的捕快说,有人检举蒋大仁题写反诗。到了县衙,知县望着跪在地上的蒋大仁,不紧不慢地问:“本官问你,为何题写反贼方孝孺的诗句?”蒋大仁咬紧牙关说:“大人,那反诗并非小人所题!”听了蒋大仁的答话,知县逼问:“还敢抵赖,在虹县有几人能写出像你写的那么端庄文字?何况那墙离你家不远!”蒋大仁不露声色:“小民不知,有笔迹相似之人也很正常。”听了蒋大仁的辩解,县官冷笑着准备动刑逼供。县令老爷皮笑肉不笑地说:“蒋大仁啊蒋大仁,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呀!来人啊,大刑伺候!”
就在此时,门外有个衙役跑上堂来,向知县禀报:“禀告大人,衙门外墙上有一群鸟儿在题诗!”县令听了头也不抬地说:“胡说八道,哪有鸟儿会题诗的?”衙役回答道:“启禀老爷,千真万确,小的不敢妄言!”那知县心感疑惑,快速地跑出县衙抬头看了一下,顿时不由得惊掉了下巴。只见在县衙高墙之上,一群鸟在展翅飞舞,它们的喙子中都衔着一团团黑色的破布团。领头的是只红眼睑白肚子的大鸟,舞着翅膀将喙子对准墙划出一道墨线,其余的鸟都用衔着的布团,整齐有序地依次将大鸟划出的墨线描粗描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便显出了一句诗:“花前饮酒无与俦。”“鸟竟然会写诗!”围观的人们都惊叫起来。
衙役们从地上捡起石子土块朝鸟群掷去,大鸟用力扇了几下翅膀,“忽”的一下飞跑了。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群鸟留下的诗句上,有人细瞅了会儿,说道:“莫非,墙上的诗句也是这群鸟写的不成?你瞧那字迹多么像啊!”会题诗的鸟飞走了,蒋大仁又死不招供,知县只好当众将蒋大仁免罪释放回家。
小白龙听完故事,深有感触地说:“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连一只鸟都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真的难以置信。可是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受人恩惠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有的人受人恩惠后还恩将仇报的,这种人真的不如一只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