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新文科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的半个月发布了官方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由此,“新文科”概念正式被提出。自此,我国新文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讨论何为中国式新文科、如何进行中国模式的新文科教育等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追溯新文科的起源与发展,厘清新文科教育的特征,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1.1.1 “新文科”概念解读

“新文科”一词最早可溯至1980年,美国斯隆基金会扩展了古典文科的研究视角,将技术和定量素养纳入研究范围。此后,欧美教育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讨论和实践。总结现有研究结果发现,“新文科”概念可以从学科专业、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三个角度来理解。

1.1.1.1 从学科专业角度理解“新文科”

对“文科”一词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高中专业层面,认为“文科”是区别于“理科”和“艺术”的学科,包括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第二种是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中出现的“人文社会学科”,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后者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基于这种理解的“文科”包括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在内,旨在探讨与人类利益相关的学问,并探讨各种社会现象及其成因和发展规律。第三种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缩小了理解范围,即认为“文科”只包括文史类、哲学类、语言类等基础性学科,既区别于医学、农学、工学、理学,也区别于经济学、商学等社会实用学科。

从学科专业角度理解“新文科”,应当跳出传统的学科认知思维,从知识互通的角度来认识新文科及其要求。其中,有学者提出所谓“新文科”,就是要对传统学科进行重组,强调文理交叉和深度融合,变学科导向为需求导向,以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支持并引领发展。而新文科建设要基于传统文科的知识积累,从新问题、新方法、新理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作用。也就是说,要跳出传统文科来看新文科,注重学科之间的互通性,以博学促进专学的实现。这既包括人文社会学科内的融合,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管理学和美学等,也包括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旅游学和农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同时,新文科建设还应积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主动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理念进行自我革新,尤其应在高等教育环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总之,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之间不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相互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1.1.1.2 从历史文化角度理解“新文科”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科教育的主题都是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在历史长河中,人文精神塑造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改变,但都与当时的国家制度和文化息息相关,这使文科教育在铸魂育人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从教育史和学科发展史上可以看到,文科教育致力于追求自由与人文精神,其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比如,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教育包括逻辑、语法、音乐、数学、几何、天文等,强调人性的自主化和人神分离;自文艺复兴运动起,强调人性解放和觉醒的教育逐渐占据主流位置,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摆脱神学和宗教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个人自由。而在古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文”内涵体现在教育家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的智力潜能,尤其注重道德潜能,落实人的价值归属感,因此文科教育在当时充分发挥着知识普及、国民素质培养、文化传承、国家人才选拔的作用。比如,《礼记·大学》就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也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另一方面,到了近现代,世界各国对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的影响下,民主与科学的教育主题占据主流,且倡导“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的教育”。世界范围内也逐步明晰了教育应当具有普及性特点,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减少贫困、冲突、压迫、战争等现象。时至今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前历史时期的主题,当下新文科教育的人文精神包括生命、尊严、权利、平等、正义以及兼容并包、团结合作、可持续发展在内的未来责任共担。

1.1.1.3 从时代背景角度理解“新文科”

“新文科”是时代的产物,在理解其内涵时就应当从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带来的是大变数与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在学习方法与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有所作为,即大力培养立足本国所需的全球治理人才。

同时,“新文科”也被认为是应对人文学科的危机的重要策略。对人文学科的危机,国内外学者都做过相应的解读,如对人文学科的认识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人文学科受到科技主导的趋势及目的理性的渗透、人文学科缺乏敏锐的现代性响应、人文学科受到知识“科学化”范式的制约等。面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新文科回归“人文精神”的塑造,强调知识的功用化和产品化,其中的“人文精神”既来自地域文化也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此才能在大变局的当下,基于学科关联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解决时代面临的具体问题。例如,美国的希拉姆学院新文科项目。美国希拉姆学院将新技术引入传统文科教育,其新文科实践也因强调文理交叉的全方位系统变革而广为人知。2017年,在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锐减以及学费压力及就业形势不确定导致入学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希拉姆学院的时任校长洛里·瓦洛塔及其团队提出了以“新文科”命名的一系列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希拉姆学院新文科项目的基础是成立了五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学院。这五个学院有其各自侧重的专业领域,但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以固定核心主题为导向的模式,而将重点放在应对挑战和掌握机遇上。因此,其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个性、职业发展、课程内容、团队建设、社会使命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促进和落实跨学科的协同合作,通过体验式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该项目在具体内容上突出表现为高度参与学习、高影响力的实践活动、反思性技术三个方面。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希拉姆学院新文科项目所强调的“高度参与学习”和“高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一是大一新生开设经验必修课。希拉姆学院在第一学年增加了三门必修课程,包括研讨会、人文课程和社会科学课程,学生在参与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二是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以行业实际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希拉姆学院要求学生专业学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如全球变暖、科技赋能、医疗健康等时代热点,并据此发现和建立与其兴趣相关的专业研究主题。三是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在希拉姆学院新开设的五个学院中,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职业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所要修读的课程,从而建立起基于不同学科的想法和思维。四是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正常教学周之外,希拉姆学院还提供多种短期课程、实地研究等,帮助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进行应用,并构建基于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架构;同时,学生实习也被视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活动,该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分析、评价所学知识及其对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此外,希拉姆学院还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反思性技术运用理念,即“techandtreck”计划。希拉姆学院为每一位四年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板电脑(iPad Pro)、一支智能触控笔(Pencil)以及一双登山鞋,旨在鼓励学生运用科技产品在课内外发现和记录新想法、新点子,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同时,通过教导学生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这些科技设备作为学习工具,提高学习趣味性和学习效率,并能进一步思考分别在何时应该拿起和放下这些设备。

显然,希拉姆学院新文科项目从行业和社会需要这一结果导向出发,将不同专业串联起来,以问题为中心实现专业交融,进而达到专业大综合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学生树立起个人使命感,并通过跨专业知识交融、科技赋能、高度参与的实践活动实现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有助于为其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希拉姆学院希望通过其问题和结果导向的新文科模式,基于专业融合,提升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再通过提高就业率反向拉动入学率提升。就结果而言,希拉姆学院新文科项目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其实施的第一年,学院社会筹款增长约50%,新生入学率也增长约30%。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希拉姆学院作为传统私立文理学院,其新文科实践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市场化特征,也就是说,其革新动机强调投资回报效果。

1.1.2 新文科的特征

新文科建设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新交叉、新功能、新路径三个方面。

1.1.2.1 新交叉

在促进文科学科构建与培养模式优化的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合理、科学地整合人文领域的学科。比如,苏州大学以构建“文治书院”的方式,在文科相关专业中选拔出符合要求的生源,试图开展“文史哲卓越人文学者”的培养实践;北京大学等通过跨专业进行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PPE)等学科的人才培养实践。

上述做法从不同层面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专业以互相融合的方式共同发展,如此才可以达成“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从实践层面来看,这种方式存在着较为科学的人才培育方案,然而怎样有效解决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与组合?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不同专业在人文领域尝试的交叉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传统文科的升级改造。

新文科的“新”也体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国外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实践,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简称STEM)的基础上又逐步演进为科学、技术、工程、艺术(arts)和数学五门学科(简称STEAM)。其中,艺术学包括广泛的人文科目,如社会研究、语言、形体、音乐、美学、表演等,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工科交叉学科的创新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突破了STEM只强调技能的限制。上述例子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新文科建设的一大重要选项和特征就是在建设中突破自身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更加强调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1.1.2.2 新功能

新文科所具备的文化属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以及国民文化自信的建立上有明显的积极影响。通常情况下,文化的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与特点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新文科的拓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焕发起文化创新的动力,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总之,只要是合理地发现、传播、革新并存储文化,我们便可以将其理解为新文科。

新文科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够发挥文化贯通作用。新文科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桥梁,可以把不同行业的知识密切地衔接起来,并以特别的手段传达出文化的内涵,或者对其予以清晰深入的阐释,使处于不同领域里的文化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把握两者的共通之处,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例如,开发有文化底蕴的游戏并研制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产品,等等。

第二,能够发挥文化带动作用。这种功能具体指的是通过文化的良好引导,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主线的功能,有效串连起迥异的专业领域,使各专业相互之间紧密融合,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火花,推动创新,同时也可以促进关联产业的繁荣。例如,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新兴传播技术和传统传播技术的高度融合,也形成了许多具备新兴形态的产品,使传统文化产品再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全新的文化消费模式与文化产业在市场上涌现,尤其是在阅读数字化、图书影像化等因素的引导下,数字文化与产业逐步走向繁荣。

第三,能够发挥文化固力作用。文化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学科中得到有效的积淀与体现,甚至在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中也能够发现文化的存在。广大学者应当把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文化意义予以全面展现。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学科数据库,其数字化发展与应用充分彰显出文化固力文化固力是指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以应对外部文化挑战和保持文化独立性的能力。的作用。

1.1.2.3 新路径

文科教育的发展形势是新文科构建尤其关注的内容,相关机构应当采用下列两种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

第一,升级改造现有的文科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让现有的文科人才在国内已经存在的专业领域或行业中充分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和创新作用,从而在该专业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

第二,结合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创造崭新的文科人才培养路径,从而让新兴领域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如果要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跨界,与工学和理学相互融合,必须打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和路径,从自定义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与实践基础作为切入点,突破人才培养的方式和专业建设的模式。不管是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要积极探索文科教育在质量发展上的新路径、新方式和新实践,始终围绕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高质量标准建立文科专业和教学课程以及实践基地。在新文科专业转型升级、创新再造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始终是质量优化,让文科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